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44篇 |
免费 | 4396篇 |
国内免费 | 27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5篇 |
大气科学 | 1044篇 |
地球物理 | 4832篇 |
地质学 | 8802篇 |
海洋学 | 2082篇 |
天文学 | 2030篇 |
综合类 | 782篇 |
自然地理 | 265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7篇 |
2024年 | 332篇 |
2023年 | 351篇 |
2022年 | 593篇 |
2021年 | 605篇 |
2020年 | 615篇 |
2019年 | 673篇 |
2018年 | 557篇 |
2017年 | 582篇 |
2016年 | 623篇 |
2015年 | 656篇 |
2014年 | 759篇 |
2013年 | 736篇 |
2012年 | 930篇 |
2011年 | 890篇 |
2010年 | 730篇 |
2009年 | 1043篇 |
2008年 | 996篇 |
2007年 | 1134篇 |
2006年 | 1110篇 |
2005年 | 964篇 |
2004年 | 970篇 |
2003年 | 928篇 |
2002年 | 767篇 |
2001年 | 711篇 |
2000年 | 676篇 |
1999年 | 606篇 |
1998年 | 657篇 |
1997年 | 418篇 |
1996年 | 396篇 |
1995年 | 352篇 |
1994年 | 313篇 |
1993年 | 291篇 |
1992年 | 223篇 |
1991年 | 151篇 |
1990年 | 109篇 |
1989年 | 113篇 |
1988年 | 83篇 |
1987年 | 90篇 |
1986年 | 53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5篇 |
1954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中国东北地区上地幔组成、结构及热状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超镁铁质包体的研究,根据地质压力计所估算的包体形成深度、玄武岩浆及辉石岩浆起源的深度等,建立了中国东北地区上地幔组成模式:1.壳幔过渡带;2.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层;3.含有痕量硅酸盐熔体的低速层;4.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层;5.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层。与此同时,根据地质温度计与地质压力计推算资料,作者认为中国东北地区上地幔属大洋地温。与典型克拉通地温相比,低速层位置较浅,上地幔处于过热状态,这与大陆裂谷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902.
地质构造信息对地质矿产调查具有重要意义,野外实测和光学遥感等常规手段在一些地表浅覆盖区获取的地质构造信息十分有限,而合成孔径雷达(SAR)对地表具有一定的穿透性,在探测地表浅层覆盖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中具有独特优势。利用高分三号(GF-3)全极化影像,在典型的地表浅层覆盖区域,开展了断裂构造等信息的解译探索,提出了一种地表浅覆盖区域地质构造解译的新方法。首先对西藏改则、林芝、贵阳、北京千家店等4个研究区内的断裂构造和环带构造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了GF-3全极化影像用于浅覆盖区地质解译的处理流程,通过引入DEM数据对GF-3影像进行地形校正,充分利用微地形微地貌特征,并采用不同极化方式的RGB合成,增强了影像的判读性,并进行地质构造解译;最后,将解译结果与1∶5万实测数据进行对比,断层的位置和方向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同时获取了大量野外实测未能探明的浅覆盖层以下的断层信息,进一步丰富了研究区的地质构造信息。结果表明,GF-3全极化影像可用于浅覆盖区的地质构造解译,并且具有野外实测和光学遥感等常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903.
一次梅雨锋上MCS云微物理过程及降水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选取2004年6月23日一次梅雨锋MCS暴雨过程,在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6)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于可分辨尺度的降水,采用Reisner霰显式方案,对云内微物理过程特别是对各种水成物的源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冷云过程是此次降水的主要云物理过程.云中以霰和雪为主要的降水元,尤其霰的作用最大.在强降水时段,雨水的主要源项都与霰有关,霰的生长过程中冰相粒子与过冷水的碰并以及霰的凝华过程最为重要.零度层上方存在着丰富的过冷水,最大的云水含量中心也在过冷层中.在过冷层中冰相粒子主要通过凝华过程和碰并过程增长,MCS发展强盛期冰晶与过冷水的碰并增长要大于液水的蒸凝过程的增长.最后给出了本次梅雨锋上MCS降水云系的三层云结构及微物理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904.
As one of the most severe typhoons in the year 2005,Typhoon Longwang is chosen as a case study in this article.Throughout its life,two surveillance flights are carried out on it.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Dropwinsond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Dropwinsonde Observations for Typhoon Surveillance near the Taiwan Region is chosen to present the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structure at its two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not only kinetic structure but also thermodynamic structure of Longwang are more robust in the second surveillance than the first surveillance,with stronger and larger circulation and a warmer core.Furthe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vertical wind shear mainly contributes to the asymmetric structure of the typhoon.The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not only results in the distinct asymmetric structure,but also restrai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yphoon. 相似文献
905.
梅雨锋的典型结构、多样性和多尺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天气尺度梅雨锋的天气学定义基础上,利用GMS-5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常规气象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与最终分析资料对2002年长江流域典型梅雨期6月26—28日和二度梅期间7月23日、1998年5月梅雨与7月二度梅共4个梅雨锋个例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归纳了梅雨锋结构多样性;并着重对典型梅雨期的梅雨锋发展过程、水平以及垂直结构进行了多种物理量场(包括风场、温度场、急流、锋区、假相当位温、散度、垂直速度、静力稳定度等)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个例,不同的地区和时期,一次梅雨过程的不同阶段,梅雨锋的结构和性质都有可能不同,它可以从比较接近极锋的性质过渡到接近赤道锋的性质。在水平结构上梅雨锋是在高、低纬度不同尺度的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从而造成了梅雨锋结构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对典型梅雨锋结构进行综合分析表明梅雨锋对流层中下层锋面由强假相当位温水平梯度形成;梅雨锋南侧为暖湿气团、北侧为变性气团;梅雨锋南面为西南季风、北面为偏东气流;梅雨锋的上升运动和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梅雨锋的前沿;梅雨锋上方对流层上半部存在与副热带高空急流相配合的高空副热带锋;对流层上部的高空热带东风与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构成了梅雨锋降水的高空辐散流场。根据典型期梅雨锋以及二度梅倾斜型梅雨锋的对流层上、中、下水平环流特征,给出了梅雨锋的多尺度概念模型,主要包括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对流层高层的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高空热带东风急流与南亚高压、对流层中层的副热带高压与北方的短波槽以及对流层低层的行星尺度季风和切变线。 相似文献
906.
全球季风系统的稳定性与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48~2004年共57年NCEP再分析逐日风场资料,分3个气候时段对全球季风系统的稳定性与年代际变化作了初步研究.发现全球季风系统的地理分布和斜压结构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强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以强度的局域振荡和持续加强或减弱为主要形式,不具有传播性.不同高度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敏感区不同,在对流层低层主要的年代际变化位于北半球中的东半球;而在对流层高层则位于西半球热带地区;在平流层则在环球的两个纬带(20~40°N和赤道带). 相似文献
907.
In order to study the origi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a linear stochastic model is constructed empirically from the output of a GCM run.Optimal stochastic forcing in terms of the maximum variance contribution,which may be potentially related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NAM,is investigated.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dominant non-modal response to the stochastic forcing shows that this dominance is jointly decided by the properties of forcing and the non-modal grow... 相似文献
908.
909.
910.
利用高精度的MTS材料实验系统,在1473-1673K的温度区间和可控热力学环境条件下,对[100]pc和[110]pc两个方位的CaTiO3-钙钛矿单晶体进行了高温蠕变试验,着重观测了晶体结构相变和高温流变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钙钛矿的晶体结构相变对其高温流变性质有明显影响,斜方晶系钙钛矿蠕变强度大大高于四方和立方晶系钙钛矿,后两者具有很强的高温塑性各向异性.在分析相变过程晶体结构变化特征和观测到的高温流变数据基础上,认为钙钛矿晶体结构相变中发生的位错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其高温流变性变化的主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