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8篇 |
免费 | 285篇 |
国内免费 | 6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篇 |
大气科学 | 37篇 |
地球物理 | 563篇 |
地质学 | 1386篇 |
海洋学 | 15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57篇 |
自然地理 | 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105篇 |
2018年 | 109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108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131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17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110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97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我国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因其特征和成因复杂成为一种特殊的灾害类型。在野外详细调查、工程勘察的基础上,分析宝鸡渭北台塬边和永靖黑方台塬边多级旋转滑坡基本特征,认为渭北台塬大型黄土-红层多级旋转滑坡主要受新构造运动、河流的侧蚀、地层岩性等因素控制形成,黑方台的浅层旋转黄土层内滑坡和黄土-泥岩多级旋转滑坡则是长期黄土塬大面积漫灌的结果。同时首次建立了多级旋转黄土滑坡的3种形成演化模式:扩展式旋转滑坡、渐灭式旋转滑坡和复合式旋转滑坡,并进行滑坡实例分析,提出多级旋转滑坡局部蠕动挤压、滑坡加速剧滑失稳、滑坡调整稳定、后缘新滑坡孕育变形和滑后稳定调整5个变形阶段,为这类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我国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了MW6.5左旋走滑型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东昆仑断裂南东段的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的交汇地带.包括此次地震,近年来在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已发生了九次6级以上强震,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周缘主要活动断裂上的应力水平仍处于不断调整之中.本文采用库仑应力模型研究2017年MW6.5九寨沟地震激发的库仑应力变化、该地震与周边地震的应力触发关系以及强震对周边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扰动.强震序列包括周边区域1536-1975年M≥6历史强震和1976-2017年的MW≥ 6 gCMT地震目录中的强震,共计32个.研究结果表明:(1)2017年MW6.5九寨沟地震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仅在局部范围内超过0.1×105Pa,且75%的余震(~12.7天)受到该地震明显的同震应力触发作用,而其余25%的余震落在应力影区,采用最优破裂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空间相关性;(2)2008年MW7.9汶川地震对2017年MW6.5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后者震源处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026~0.263)×105Pa,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为(0.010~0.032)×105Pa.该库仑应力的变化范围取决于汶川地震源断层参数和九寨沟地震接收断层参数.2013年MW6.6芦山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几乎没有影响(< 0.001×105Pa);(3)1654年M8.0甘肃天水南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九寨沟地震震源处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410~1.266)×105Pa,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为(0.147~0.490)×105Pa.1879年M8.0甘肃武都地震可能有比1654年M8.0甘肃天水南地震更强的应力触发作用,但也有可能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起到抑制作用.在选取的8个九寨沟地震接收断层面上,其中6个接收断层面上该地震所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913~2.364)×105Pa,2个接收断层面上该地震所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1.326~-0.454 )×105Pa;在4个接收断层面上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为(0.094~1.072)×105Pa,在另外4个接收断层面上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为(-1.593~-0.106)×105Pa.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影响较弱,其所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015~0.080)×105Pa,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为(-0.029~0.025)×105Pa;(4)九寨沟地震仅在其附近的岷江断裂北段、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南段造成较明显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其分别为0.09×105Pa、(0.14~2.03)×105Pa和0.25×105Pa.而进一步顾及其余31个强震的库仑应力作用则发现,同震库仑应力增加非常显著的主要活动断裂分段为:岷江断裂北段南侧和岷江断裂南段的库仑应力变化分别升高5.6×105Pa和9.8×105Pa.鲜水河断裂北段南侧库仑应力升高23.0×105Pa,鲜水河断裂南段道孚-康定段的北侧库仑应力升高9.0×105Pa,而最南端库仑应力升高3.0×105Pa;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北侧库仑应力变化为(6.1~7.4)×105Pa,中段库仑应力增加(2.1~11.5)×105Pa;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段库仑应力变化为4.4×105Pa;龙日坝断裂北段最北侧的库仑应力变化为2.0×105Pa;小金河断裂北段库仑应力变化为1.7×105Pa;安宁河断裂北段库仑应力变化为1.6×105Pa;(5)由于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作用,所有强震在九寨沟地震震后20年造成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在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中段、塔藏断裂以及秦岭南缘断裂西段比较显著,其分别为:(1.0~3.0)×105Pa、2.8×105Pa、(2.3~2.7)×105Pa和0.9×105Pa.但总体上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没有改变各断裂上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空间分布.总的库仑应力变化在鲜水河断裂北段南侧和南段的道孚至康定段北侧、龙门山断裂中段北侧、岷江断裂南段和北段南侧、虎牙断裂、塔藏断裂以及西秦岭北缘东段很显著(均超过4×105Pa).由于库仑应力明显升高可能预示着地震潜在危险性增强,因此这些断裂分段可能将来需要重点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995.
Study results of low temperature effects on the strength index and specific power input into rock failure are presented.It has been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that within the range of-5 °С to-15 °С,there is a local minimum at which the compression strength and specific power input into failure of some rocks are 10%-50% lower than those at positive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996.
Wei Wu 《国际地质力学数值与分析法杂志》2000,24(3):245-263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cipience of shear band with an incrementally non‐linear constitutive equation.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shear band are derived. The lower bound solution is obtained by taking the strain rat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hear band into consideration. Numerical results of localized bifurcation for general stress and strain are presented and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s. In the principal stress space, the stresses at the onset of shear band form a surface, which is partially enclosed by the failure surface for homogeneous stra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nalysis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tive model against experiments is discussed.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7.
The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of shallow foundations resting on a modified Hoek–Brown rock mass is investiga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kinematic approach of limit analysis theory.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evaluating the reduction in bearing capacity induced by seismic loading and by the proximity of a rock slope. A pseudo‐static approach is adopted to account for the earthquake effects for the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evaluations. At the rock material level, the closed‐form expressions previously obtained for the support functions of the rock failure criterion all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failure mechanisms families, and thus to derive rigorous upper bounds estimates of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in both static and seismic conditions. The effects of geometrical, strength and loading parameters are assessed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parametric computations. Finally, design tables are presented for practical use in rock engineering.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8.
无法向荷载推剪试验的解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剪试验常在滑坡现场勘探中采用,获取抗剪强度。工程地质手册中推剪试验的现有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应加以改进。研究无法向荷载刚体模型的推剪试验数据处理方法,假设模型受压面在Y轴方向不受约束。推导出该模型推剪试验的微分方程,解析出求c、? 值与破坏面曲线方程组公式。根据原位试验发生的压缩现象,分析了试体受压面附近存在局部先期破坏。对新公式进行了算例与实例的分析,解释了影响破坏面曲线变形的原因是:推剪受压面必须满足Y方向不受约束,该面应安装能垂直滑动或转动的承压板。对受压面被约束的试验,可根据局部破坏面斜率推测破坏体长度,进行c、? 值计算。此外,还提出了推剪试验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99.
试验路基以云贵铁路某填方路基为原型,试验路堤底部宽L=60 cm,路堤顶部宽l=10 cm,路堤高h=15 cm,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4组减震措施在逆冲断层作用下填方路基的变形响应。第1组是把路堤直接坐落在地基上,这组试验也是一组基本试验,其他试验组的试验结果可与该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第2组是在路堤底部铺设一层土工格栅;第3组是在路堤中部和底部各铺设一层土工格栅;第4组是在路堤底部黏土层中打入预制的CFG桩,同时在路堤底部和中部各铺设一层土工格栅。试验中利用分离式位移计和百分表记录路堤的变形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研究路堤在不同加固措施下的变形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4组模型中,路基破坏主要是路堤本身产生了斜45°的裂缝;(2)在底部基岩错动量小于路堤高度13.6%时,路堤中加入两层土工格栅达到的减震效果最佳;当基岩错动量在路堤高度13.6%~20.5%之间时,CFG桩与路堤中加入两层土工格栅的减震措施最有效;(3)随着减震措施的加强,断层位移在地层中传播的角度变缓,影响范围加长,产生的震害程度降低了。研究结果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