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348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基于福建及邻区10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16年6月到7月两个月垂直和水平分量波形连续记录, 利用相位加权叠加算法提高信噪比, 计算得到108个台站对的高质量经验格林函数。 对所获取的经验格林函数, 采用时频分析的方法在1~20 s频段内量取了大量高质量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群速度频散数据。 在此基础上, 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福建及其邻区1~20 s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群速度分布。 分辨率测试结果表明群速度分布的分辨率能达50 km。 成像结果显示1~10 s的群速度分布与地壳中上部地质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 区内的福州盆地和漳州盆地在浅层结构中表现出明显的低速异常。 长周期的群速度则揭示了漳州西北的高地热区内中下地壳低速体, 政和-大埔断裂两侧的速度差异, 表明其可能是一个深大断裂, 并呈现明显的东西差异。  相似文献   
62.
利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的固定地震台站与南迦巴瓦流动测震台站在2017年11月18日至2017年11月24日记录到的430个余震的直达波走时数据反演得到了震源区的三维P波速度、S波速度结构,并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对余震进行了重定位.成像结果显示,米林地震震源区在0~5km深度内存在低地震波速度异常;在5~15km深度内,存在高地震波速度异常,该高速异常致使震源区西南侧的地震波速度高于东北侧.重定位结果中,余震呈条带状以NW-SE走向展布,震源深度具有西南方向深、东北方向浅的特征.主震位于11km深度处、高地震波速异常体顶部,余震主要分布在高地震波速度与低地震波速度过渡的区域.对成像结果的分析表明,震源区浅部的低速异常具有低泊松比的特性,与富石英的沉积变质杂岩体-东久杂岩单元的岩性特征有关;深部的速度结构特征则可能反映了发震断层上盘地震波速度高,下盘地震波速度低的介质特性.余震重定位结果与成像结果联合表明:此次地震发震断层从11km深度处,东久杂岩体下方的高地震波速度异常顶部开始破裂,继而在5~15km深度内发生后续破裂,后续破裂的发生区域正处于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与冈底斯构造单元接触的形变区内.此外,根据地震波速度计算的泊松比反映了震源区持续的低泊松比特征,暗示此次地震与流体活动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3.
In order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surface-wave tomography as a tool for mineral exploration, we present an active seismic three-dimensional case study from the Siilinjärvi mine in Eastern Finland. The aim of the survey is to identify the formation carrying the mineralization in an area south of the main pit, which will be mined in the future. Before acquiring the data, we performed an accurate survey design to maximize data coverage and minimize the time for deployment and recollection of the equipment. We extract path-averaged Rayleigh-wave phase-velocity dispersion curves by means of a two-station method. We invert them using a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tomographic code which does not require the computation of phase-velocity maps and inverts directly for one-dimensional S-wave velocity models. The retrieved velocitie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data from a borehole in the vicinity, and the pseudo three–dimensional S-wave velocity volume allows us to identify the geological contact between the formation hosting most of the mineralization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 valid tool, given the small amount of equipment used and the acceptable amount of time required to process the data.  相似文献   
64.
PET(正电子发射成像)是当今高层次的核医学技术。它综合了核技术、核电子学、计算机、数据处理等领域中的尖端技术,是当前医学界最先进的大型医疗诊断成像设备之一,在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国产32环高档临床PET为例,较详细地介绍了PET设备的工作原理、总体基本结构及各子系统基本功能,对PET整机性能及其临床应用也做了简述。  相似文献   
65.
基于Love波相速度反演南北地震带地壳上地幔结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了南北地震带区域地震台网中292个地震台站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的地震波形数据,由频时分析方法提取了Love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经过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内的Love波相速度分布.根据Love波纯路径频散,采用线性反演方法对0.25°×0.25°的网格点进行了一维S波速度结构反演,利用线性插值获取了南北地震带地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了松潘—甘孜地体和川滇菱形块体地区的下地壳具有明显的S波低速层分布,该异常分布特征支持解释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地壳物质运移的下地壳流模型.在100至120km深度上,川滇菱形块体西北部呈现较强的S波高速异常,这可能是印度岩石圈板块沿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下插至该区域所致,该区域下地壳的低速软弱物质与上地幔的高速强硬物质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了地壳和上地幔可能具有不同的构造运动和变形方式,这为该区域的壳幔动力学解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6.
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蒙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在蒙古中南部地区布设的69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11年8月-2013年7月所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相关方法在0.02~0.1 Hz的频段内拾取了18551个有效的P震相相对走时残差数据,进一步采用有限频走时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获取了蒙古中南部下方深达800 km的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肯特山下方的低速异常极有可能是推测中的肯特山地幔柱的反映;呼斯坦瑙鲁和曼达尔戈壁西边的低速异常可能与杭爱山高原下的地幔柱或地幔对流有关联;戈壁滩的低速异常带可能和达里甘嘎火山有相同的热来源,可能是该区火成岩存在的深部原因,也可能是戈壁滩及其周边地区地幔柱或下地幔热物质上涌的表现.  相似文献   
67.
中国东北地区远震S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东北流动和固定台网的234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09年6月-2011年5月所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相关方法拾取了10301个有效的S震相相对走时残差数据,进一步采用两种射线走时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获取了研究区下方深达800 km的S波速度结构,不同射线走时层析成像方法的结果对本区的S波速度异常结构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S波成像结果与我们先前开展的P波成像研究结果整体相似:在长白山下方发现有一个高速异常结构,这可能就是俯冲到欧亚大陆板块下方的太平洋板块,由于板块的部分下沉,使得板块的形状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板片状.长白山、阿尔山、五大连池火山下方都有低速异常体,长白山和阿尔山下的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地幔转换带附近,可能与其上部的火山形成有关.五大连池火山下方的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200 km左右,不同埋深的低速异常结构可能意味着五大连池与长白山和阿尔山有着不同的成因.松辽盆地呈现以高速异常为主导、高低速异常混合分布的特性,暗示松辽盆地岩石圈地幔可能遭受了改造与破坏,可能有岩石圈拆沉的过程,盆地南部下方的低速异常与长白山和阿尔山下的低速异常有连通性,可能是下地幔热物质上涌的一个通道.S波和P波相似的成像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上地幔速度异常结构,对我们认识此区的地下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约束.  相似文献   
68.
Sound velocity inversion problem based on scattering theory is formulated in terms of a nonlinear integral equation associated with scattered field. Because of its nonlinearity, in practice, linearization algorisms (Born/single scattering approximation) are widely used to obtain an approximate inversion solution. However, the linearized strategy is not congruent with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mechanics in strong perturbation (heterogeneous) medium. In order to partially dispense with the weak perturbation assumption of the Born approximation, we present a new approach from the following two steps: firstly, to handle the forward scattering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econd-order Born approxim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generalized Radon transform (GRT) about quadratic scattering potential; then to derive a nonlinear quadratic inversion formula by resorting to inverse GRT. In our formulat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quadratic term regarding scattering potential, and it can provide an amplitude correction for inversion results beyond standard linear inversion.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inear single scattering inversion is only good in amplitude for relative velocity perturbation ( \( \delta_{c}/c_{0} \) ) of background media up to 10 %, and its inversion errors are unacceptable for the perturbation beyond 10 %. In contrast, the quadratic inversion can give more accurate amplitude-preserved recovery for the perturbation up to 40 %. Our inversion scheme is able to manage double scattering effects by estimating a transmission factor from an integral over a small area, and therefore,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computational time is added to the original linear migration/invers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索周围型小肺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评价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方法对4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多层螺旋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4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腺癌32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3例..周围型小肺癌的MSCT主要征象为:深分叶30例、棘状突起25例、空泡征5例、胸膜凹陷征8例、以及血管集束征7例.结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多层螺旋CT征象起着重要作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70.
本文阐述"多维体视方法论",主张立体透视与动态、多维地看问题;它起源于医学CT(计算机层析学)透视成像、核磁共振(MRI)等体视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生理解剖结构、病理特征、监测人体有关器官的各种变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检测工业器械、航天器及地下结构等物体的内部结构,从而发展和演绎出来的认识论方法.在医学领域将CT 、MRI所得二维信息和断面图像、对病灶区引入"体显示"和"面显示"等可视化技术,将能充分反映不同疾病的病理、药理特征;在航天、地学等领域同样应用着CT多维"可视化技术".本文试图发扬综合预测的学术思想,将医学临床应用CT、核磁共振、体视学方法结合研究其他制约因素指标,从而区分出疾病的原发、继发分期,导致绝症的进程和前兆,概括为"多维体视预测方法";也适用于地震孕育、强震发生与火山喷发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