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1篇
  免费   1436篇
  国内免费   2051篇
测绘学   328篇
大气科学   680篇
地球物理   1952篇
地质学   4771篇
海洋学   563篇
天文学   130篇
综合类   481篇
自然地理   1093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327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351篇
  2018年   313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436篇
  2010年   424篇
  2009年   436篇
  2008年   403篇
  2007年   453篇
  2006年   453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70篇
  2003年   316篇
  2002年   299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253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214篇
  1997年   194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71.
龚辉  姜挺  江刚武  张锐  贾博 《测绘学报》2012,41(3):0-416
基于测绘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背景,针对日益增长的数据融合、实时共享、深度处理和个性化的需求,对数字城市中测绘服务特征进行分析,重点介绍符合云计算模型的开放式计算环境、多路径数据更新、多源数据一体化集成、全尺度城市编码、自适应空间数据处理和动态在线制图等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开放式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并成功应用于数字深圳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872.
刘艳  武广臣 《东北测绘》2012,(2):223-225
获取与处理类测量规范是测绘标准体系的核心部分,然而,这些测量规范存在着内容重复、引用复杂、系统性差等缺点,因此,建议将现行的获取与处理类测量规范进行重组。通过分析,将该类测量规范规划为两部分:基础测量规范与专业测量规范,重组后的测量规范系统性强、引用简单、索引明确,对指导测绘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3.
基于Bash语言,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利用GAMIT对多时段GPS基线自动批处理方法,通过文中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74.
将GPS数据处理科研软件和商业软件进行了简要对比分析,着重从GPS基线解算和网平差两方面,讨论几种常用GPS静态数据处理软件在功能、基线解算和数据处理结果方面的差异,为使用不同G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75.
从工程实例出发总结了GPS基线解算的质量控制指标,并探讨了影响GPS基线解算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南方测绘GPS数据处理软件GPSPro Ver4.0,说明了对基线解算进行精化处理的方法,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876.
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和对流层延迟的影响因素,在软件LGO和Pinnacle中运用不同对流层改正模型,对外业GPS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基线解算,比较不同对流层模型解算后的基线各分量,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877.
介绍了高精度GPS数据处理软件Bernese的功能及数据处理流程,基线解算前先利用TEQC软件对GPS数据进行质量检核,再利用Bernese软件对某一区域CORS网数据进行静态基线解算,将解算结果与GAMIT软件处理结果进行比较,从而验证了Bernese软件解算精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78.
大张铁矿是鲁西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石英二长闪长岩与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接触带及其附近.根据脉体穿插关系和交代蚀变特征,将大张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通过对透辉石、绿帘石、石英和方解石等透明矿物显微观察发现,大张铁矿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  相似文献   
879.
Thermal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TCP) often occurs over mainland China in summer when the area is dominated by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WPSH often brings about large scale subsidence, then why could deep moist convection occur and where does the water vapor come from? In this paper, a deep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case that happened on 2 August 2003 is studied in order to address these two questions.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CP event are analyzed using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satellite data,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observations, and the data from the US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Second, water vapor sources are identified through examining surface evaporation, water vapor advection, and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calculated by using a regionally averaged water vapor budget equation. Furthermore, using an Advanced Regional Eta-coordinate Model (AREM), contributions of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to the TCP are compared through four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regions controlled by the WPSH, surface temperature rises rapidly after sunrise. Upon receiving enough sensible heat, the air goes up and leads to convergence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Then the water vapor assembled from the surroundings and the ground surface is transported to the upper levels, and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TCP forms. A model data diagnosis indicates that about half of precipitable water comes from the convergence of horizontal fluxes of water vapor, and the other half from surface evaporation, while little is from advection. Additional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prove that both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ing are essential for the onset of the TCP. The sensible heat flux triggers thermodynamic ascending motion, and the latent heat flux provides water vapor, but the contribution to TCP from the latter is a little smaller than that from the former.  相似文献   
880.
以清洁发展机制(CDM)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为例,对项目及其5种造林模式临时核证减排量(temporary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缩写为tCER)和长期核证减排量(long-term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缩写为lCER)成本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项目期初到期末,整个项目及5种造林模式人工林的tCER成本均逐渐降低,其中项目成本由第一承诺期末的40.33 ¥/t CO2降至最后承诺期末的13.34 ¥/t CO2;lCER成本先降低后升高,在第一承诺期末均降至最小值,项目成本由第一承诺期末的40.33 ¥/t CO2增加至最后承诺期末的105.27 ¥/t CO2;各造林模式tCER和lCER成本均以枫香+杉木、枫香+马尾松较高,马尾松+荷木、马尾松+栎类较低,桉树最低;贴现率对项目tCER和lCER、桉树tCER、枫香+杉木lCER成本影响均较大,而对马尾松+栎类tCER和lCER成本影响均较小;对桉树一个轮伐期内的tCER成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单位面积碳贮量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考虑木材收益时,项目期末tCER净现值为13.11 ¥/t CO2,从中反映了该CDM项目实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