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构建了多测点激光剥蚀取样(LA)-ICPMS元素分析-剥蚀点显微结构验证的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分析技术,以此进行了五个刀鲚群体(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胶州湾及长江口群体)识别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耳石核区Sr:Ca和Ba:Ca比值是有效识别各地理群体的元素指纹,基于二者的各群体判别成功率在46.2%—92.3%之间,总体...  相似文献   
92.
温度和盐度分别对尖紫蛤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洋  黄海立  吕广煊  刘志刚 《海洋科学》2011,35(10):117-122
在水温17-32℃(盐度16)、盐度2-23(水温27℃)的范围内采用渐变法进行温、盐度对尖紫蛤(Soletellina acuta Cai et zhuang)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是:(1)孵化水温27℃,盐度17,历时980min左右尖紫蛤胚胎发育至直线铰合期;(2)尖紫蛤胚胎发育适宜温度范围为23.1~31....  相似文献   
93.
In this study, a high‐precision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m and Nd concentrations and Nd isotopic composition in highly depleted ultramafic rocks without a preconcentration step is presented. The samples were first digested using the conventional HF + HNO3 + HClO4 method, followed by the complete digestion of chromite in the samples using HClO4 at 190–200 °C and then complete dissolution of fluoride formed during the HF decomposition step using H3BO3. These steps ensured the complete digestion of the ultramafic rocks.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sample matrix using conventional cat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subsequently, Sm and Nd were separated using the LN columns. Neodymium isotopes were determined as NdO+, whereas Sm isotopes were measured as Sm+, both with very high sensitivity using single W filaments with TaF5 as an ion emitter. Several highly depleted ultramafic rock reference materials including USGS DTS‐1, DTS‐2, DTS‐2b, PCC‐1 and GSJ JP‐1, which contain extremely low amounts of Sm and Nd (down to sub ng g?1 level), were analysed, and high‐precision Sm and Nd concentration and Nd isotope data were obtained.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Sm‐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se ultramafic rock reference materials except for PCC‐1.  相似文献   
94.
2019~2020年在三峡库区巫山(WS)、万州(WZ)、丰都(FD)、涪陵(FL)4个采样点采集到新建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种群153尾个体,基于鳞片和10个微卫星DNA标记进行年龄结构、生长特征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短颌鲚种群体长分布范围为102.1~301.6mm,平均体长(196.6±40.0)mm;体重分布范围为1.90~79.70g,平均体重(17.70±13.06)g。短颌鲚种群年龄组为1~5龄,其中2龄和3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总个体数的82.35%。体长-体重呈幂函数指数关系,属于正异速生长类型。微卫星DNA标记分析结果显示,10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82个等位基因,各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5.600 0~7.300 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541 4~3.831 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17 7~0.700 0,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82 3~0.702 9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28 5~0.648 4。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呈现出由三峡库区下游至上游逐渐减小的特点。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很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个体内部。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短颌鲚种群处于快速扩张阶段,4个群体均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未发生显著群体分化,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由此提示,三峡库区短颌鲚很可能来源于三峡大坝下种群扩张迁入三峡库区水域而繁殖建群。  相似文献   
95.
刀鲚(Coilianasus)是长江珍稀名贵的生殖洄游性、肉食性鱼类,自2020年1月1日0时起,长江10年内全面禁止刀鲚生产性捕捞。与此同时,衍生出刀鲚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在这些养殖模式中,由于刀鲚长期处于肥水和高密度的养殖环境内,自身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下,造成自身的免疫机能受到抑制和抗病力下降,导致养殖成活率低或大量死亡现象,造成刀鲚养殖规模一直没有大的进展。本研究通过对刀鲚各个生长发育过程的特征解析,将刀鲚生活史划分为水花开口、乌仔、稚鱼(夏花)、幼鱼和成鱼5个生长阶段,同时将刀鲚养殖所涉及的生态系统划分为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卵)、枝角类、桡足类、底栖动物幼体、鱼(虾)苗、软靡、微囊配合饲料和有机碎屑、微生物8个层次,通过结合非生态系统构建了刀鲚生态养殖系统模式。通过构建该生态养殖模式对刀鲚养殖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助力刀鲚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6.
姜涛  刘洪波  杨健 《海洋科学》2015,39(6):48-53
为了解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耳石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及其可能反映出的生态学意义,作者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首次对长江口刀鲚幼鱼的耳石进行碳、氧稳定同位素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δ13C和δ18O分别为–12.1±1.8(‰VPDB)和–7.9±1.2(‰VPDB),总体上δ13C波动较大,而δ18O波动较小。基于个体的δ13C和δ18O散点分布可将本研究中的刀鲚归为两个组,可能起源于长江中两个不同孵化场水域的群体,其中δ18O显示出两组刀鲚所经历环境积温上的差异,反映出两者起源水域温度环境的不同;而δ13C的差异说明两组刀鲚在饵料组成上的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7.
Cretanallachius magnificus gen. et sp. nov., first Mesozoic and earliest record of the Dilaridae (Neuroptera), is described from the 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Its putative closest relative is the recent subfamily Nallachiinae known by the sole genus Nallachius.  相似文献   
98.
99.
山西天镇晚白垩世蜥脚类恐龙一新科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庞其清  程政武 《地质学报》2000,74(1):1-9,T002
发现于山西省天镇县上白垩统灰泉堡组中的一种新的大型(长约20m,高近5m蜥脚类恐龙-不寻常华北龙(新属新种)Huabeisaurus allctus(gen.et sp.nov.)以其较粗壮的钉状牙齿,齿冠长与齿根长之比为3:1,颈椎椎体较长,神经棘分叉,背椎神经棘较高、不分叉,尾椎双凹型,神经弧位于椎体的前半部,神经棘和脉弧远端均不分叉,股骨直长,窄而扁,胫骨、腓骨长而扁平等特征明显地不同于与其  相似文献   
100.
研究了4种Hg2+浓度对细基江蓠果孢子和四分孢子附着、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Hg2+抑制了果孢子附着却促进了四分孢子的附着,但0.0025 mg/L浓度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各浓度间差异显著(P<0.05);Hg2+在实验浓度范围内(0.0025、0.0050、0.0075、0.0100 mg/L)影响了孢子的正常萌发,使孢子不能正常分裂和生长,刺激了孢子脱落,并且使盘状体的形态发生变异;`Hg2+不同浓度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Hg2+浓度越高对孢子的萌发和生长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