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261篇
大气科学   468篇
地球物理   127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王可丽  吴国雄  江灏  刘平 《气象学报》2002,60(2):173-180
文中首先利用NCEP NCAR再分析的风场资料 ,分析了南亚夏季风的时空特征 ,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典型强、弱夏季风年 ,继而利用ISCCP C2、ERBE S4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对比分析了强、弱夏季风前期青藏高原地区的云—辐射—加热状况及其在海、陆差异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 ,南亚夏季风强或弱 ,其前期青藏高原地区的云—辐射—加热效应有明显的差异。在强 (弱 )南亚夏季风的前期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相对少 (多 )云区 ,其云量变化不仅表明了此区的云—辐射—加热效应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出现的海、陆之间云量分布的“跷跷板”现象 ,进一步改变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而且 ,在强南亚夏季风年 ,这种热力差异不但开始得早 ,而且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大 ,从而对南亚夏季风的形成和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We have recently set up a new procedure for characterising the water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WSOC) in fog water, for which information is still rather limited. Fog samples collected during the 1998–1999 fall–winter season in the Po Valley (Italy) were analysed following this procedure, which allows a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ree main classes of organic compounds (neutral species, mono- and di-carboxylic acids, polycarboxylic acids), together accounting for ca. 85% of the total WSOC. This procedure also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main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hree classes of compounds (functional groups, aliphatic vs. aromatic character, etc.). The enhanced chemical knowledge on fog/cloud chemical composition opens new scenarios as far as chemical an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in clouds and fogs are concerned.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利用卫星云图资料估算黄河中游面雨量的基本方法:将GMS卫星1h间隔的可风和红外云图作为判别的两个特性进行分类,确定红外光线资料的所有最小值点作为对流核;多参照Negri-Adler的方法,应用斜率参数消除卷云;应用-维云模式确定红外线图上对流核的降水率,层状云降水通过一个温度阈值给出。另外,通过2001年7月26日至28日黄河流域出现的一次较强降雨过程进行应用分析,得出结论--利用卫星云图估算黄河中游地区平均雨量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Velocity profile of a sand cloud blowing over a gravel surfa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article dynamic analyzer (PDA) measurement technology was used to study the turbul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riation with height of the mean horizontal (in the downwind direction) and vertical (in the upward direction) particle velocity of a sand cloud blowing over a gravel surf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horizontal particle velocity of the cloud increases with height, while the mean vertical velocity decreases with height. The variation of the mean horizontal velocity with height is, to some extent, similar to the wind profile that increases logarithmically with height in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The variation of the mean vertical velocity with height is much more complex than that of the mean horizontal velocity. The increase of the resultant mean velocity with height can be expressed by a modified power function. Particle turbulence in the downwind direction decreases with height, while that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s complex. For fine sands (0.2–0.3 mm and 0.3–0.4 mm),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the particle turbulence to increase with height. In the very near-surface layer (<4 mm), the movement of blown sand particles is very complex due to the rebound of particles on the bed and the interparticle collisions in the air. Wind starts to accelerate particle movement about 4 mm from the surface. The initial rebound on the bed and the interparticle collisions in the air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particle movement below that height, wher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s very high and wind velocity is very low.  相似文献   
15.
杨彦军  杨宇  张文喜 《矿物岩石》2003,23(2):108-110
针对开发早期气田缺乏产能试井资料的实际情况,由于无法用传统的压力降法计算产能方程,故而基于最优化算法,提出了一种利用稳定生产数据和井控储量求取气井产能方程系数的新方法。在只知道稳定生产数据情况下便可进行计算分析。该方法在气田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和实际资料以及传统试凑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方法的计算结果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6.
生态地理建模中的多尺度问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在分析生态地理建模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生态地理建模中的尺度转换问题、跨尺度相互作用问题、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的关联问题和多尺度数据处理问题.由于生态地理问题的非线性、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和随机事件,简单的线性尺度转换方法远不能满足生态地理建模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地理建模中的时空尺度问题,除需要运用微分几何学和等级理论等经典方法外,还需要引入格点生成法和网格计算等现代理论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一种在异构系统中实现负载平衡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在异构系统实现负载平衡的区域分解算法和实现负载平衡的计算方法,利用它的负反馈性质解决了异构系统处理机计算速度测量误差造成的负载测量不准问题,并对处理机速度变化,速度测量误差、处理机数量、网格点计算量的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很强的平衡负载能力和较强的适应性;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解决模式网格点计算量不易测量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用扩散方程和模拟物理过程进行试验,试验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平衡负载的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诊断分析、逐时红外云图、单站资料等,对2003年4月12日影响鹰潭市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该过程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不同层次的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触发机制是冷空气从近地层楔入暖空气中,在高、低空急流、层结不稳定等诸多有利条件下,由几个小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发展成1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相似文献   
19.
用TRMM/TMI估算HUBEX试验区的云中液态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中应用热带降雨测量卫星微波成像仪的微波遥感资料反演云中液态水。由于微波成像仪85.5 GHz通道对云中液态水非常敏感,通过离散纵坐标矢量辐射传输模式,运用迭代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演出陆地上空非降水云中的液态水路径。在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中,分别运用微波成像仪85.5 GHz垂直极化单通道和微波成像仪85.5 GHz极化亮温差两种方法来估算陆地上空的云中液态水路径,反演结果与地基微波辐射计的测量结果是较为一致的。当地表比辐射率或地表温度误差较大时,用极化亮温差法估算云中液态水路径相对较好,尤其是对于低云,因为该方法对地表温度不敏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网络计算模式、分布式计算环境以及分布式处理机能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