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7篇 |
免费 | 337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4篇 |
大气科学 | 99篇 |
地球物理 | 145篇 |
地质学 | 968篇 |
海洋学 | 55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67篇 |
自然地理 | 129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99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125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130篇 |
2013年 | 118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164篇 |
2010年 | 125篇 |
2009年 | 126篇 |
2008年 | 158篇 |
2007年 | 161篇 |
2006年 | 143篇 |
2005年 | 124篇 |
2004年 | 92篇 |
2003年 | 88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典型农牧交错区LUCC及农牧交替演化过程分析——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利用TM影像解译得到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1988、1995、2000年)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典型农牧交错区的LUCC演化过程,主要采用土地利用开发度、耗减度、信息熵、空间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不同阶段农牧交替演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耕地、林地为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开垦和草地减少是主导LUCC过程。耕地开垦面积达2424.12km2,草地减少1959.65km2。从前后两个时期来看,前期(1988-1995年)耕地和草地变化更为剧烈,耕地以增为主,草地以减为主;后期(1995-2000年)草地转出速度放缓,但耕地开垦速度仍相对较快,林地转出速度加快;(2)土地流转过程以农牧交替演化为主,前期草地与耕地的交替转化剧烈,草地开垦面积达到2 040.50km2,耕地撂荒还草634.75km2,耕地开垦主要集中在敖汉旗的北部;后期LUCC过程放缓,草地转耕地面积为828.50km2,主要发生在敖汉旗以及林西县北部地区等区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弃耕;(3)三个时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别为1.290、1.301、1.304,赤峰市土地利用系统有序程度在降低。农牧交错演化过程的分析,为研究该地区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变化和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根据工业生产的特点,计算了1997-2007年重庆市人均工业生态足迹和万元工业产值的生态足迹,并与有关研究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的人均工业生态足迹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已超出重庆市总的生态承载力,并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工业生产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万元工业产值的生态足迹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下降趋势明显.表明重庆市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在不降低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减少工业生态足迹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73.
从天津大地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入手,综合分析了岩溶热储特征.认为天津地区主要大地构造格局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冀中拗陷、沧县隆起和黄骅拗陷,主要断裂有北东向的沧东断裂、天津断裂以及北西向的宁河-宝坻断裂.岩溶地热田主要分布在沧县隆起上,发育了王草庄、大城、潘庄、双窑和小韩庄凸起等地热田.研究认为蓟县系雾迷山组在天津全境普遍分布,岩性为深灰色粗晶白云岩、隧石条带状白云岩,裂缝岩溶发育,孔渗性较好,是主要热储层.寒武系、奥陶系热储在沧县隆起核部大面积缺失,在其他地区广泛分布,是主要热储层之一.沧县隆起的热流值较周围地区高,地热水的来源主要为北部蓟县山区,热水运移的最重要通道是大断裂以及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74.
75.
TH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OF HEAVY-METAL POLLUTION OF SOIL IN ZHUZHOU CITY ShangJincheng(尚金城);LongAimin(龙爱民)LiBin(李斌);JiangJ... 相似文献
76.
基于碳平衡理论,通过综合分析城市区域内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以及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排碳行为,构建了城市碳平衡分析模型,并以昆明市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碳收支不平衡,碳汇对碳源的抵消作用很弱;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不平衡状况在加剧,2010年,昆明市碳平衡系数为1.90,即城市释碳量是固碳量的1.90倍;碳供需余缺(释碳量-固碳量)达到1565.35×104t/a。产值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而能源强度下降、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减缓碳排放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7.
关于“数字城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有观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1,3(1):59-62
在研究数字城市体系框架和数字城市工程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讨论数字城市基础信息平台,以及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社区、安全保障、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和信息服务等职能;探讨数字城市工程的数据获取与更新、数据库、网络、行业信息工程和数据标准等体系 相似文献
78.
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天河区和白云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基础上,利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广州市天河区及白云区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位置、产权、产业、历史、基础设施、审批、经营、管理、利益分配及经济形势等因素构成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形成机制的因素群组,位置、产业、产权、历史、基础设施及审批等因素是影响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形成最为强烈的关键因素。通过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加快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定农村低效建设用地认定标准与程序,积极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二次开发利用的监管及简化审批流程。 相似文献
79.
长春市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土壤甲虫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在长春市郊区天然次生林、农田、防护林和市区公园绿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生境共捕获土壤甲虫32科598只,其中幼虫13科312只,成虫25科286只。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量、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等指数,研究土壤甲虫的群落生态结构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甲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凋落物的移除对土壤甲虫群落结构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农田土壤甲虫群落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的降低源于生境作物品种单一和周期性的农田生产活动,防护林在空间上起着相邻农田物种交流廊道的作用;提高生境土壤甲虫群落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的关键之一是保持生境类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