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9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238篇
地质学   917篇
海洋学   70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方式及其与柴达木盆地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肖安成  吴磊  李洪革  汪立群 《岩石学报》2013,29(8):2826-2836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线性构造之一,其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方式是限定高原生长机制的重要边界条件.本文在对阿尔金山中不同方向隆起构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资料论证了阿尔金断裂在晚始新世-中中新世时以基底剪切为主,大规模地表走滑则发生在中中新世以后.对柴达木盆地内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系统的分布、形态、活动时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它们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控制条件下形成的两套断裂系统,与阿尔金断裂的两阶段活动方式存在很好的耦合关系.柴达木盆地西北侧的沉积和构造特征表明阿尔金山的隆升幅度和范围在中中新世达到最大,随后则逐渐减小,这种变化也与阿尔金断裂从基底剪切到地表走滑的转换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72.
魏敏  黄地龙  邓飞 《新疆地质》2004,22(1):104-106
论述了基于扫描线填充算法的理论和适用填充剖面图的数据结构.同时应用该算法采用Delphi和OpenGL绘制了某地质工程实例的二维、三维复杂地质填充剖面图,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3.
本文探讨了利用地震矩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参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其初步应用于鲜水河断裂形变带变形分析和运动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呈现出走向拉伸、倾向压缩的形变格局,由地震矩反演的断裂带剪切形变速率(10.9mm/a)与用地质学估算方法(17mm/a)和现今地壳形变测量(8mm/a)的结果相当。同时,反演出的应变主方向能解释鲜水河断裂现今活动分段性特征以及多种滑动方式共存的现状,从而证明该方法是目前研究区域运动学问题切实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4.
华北强震断层面解和震源深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远震P波及SH波和区域地震P_(nl)波波形反演方法,测定了华北9次强震的断层面解、震源深度及地震矩.结合其他作者测定的7次地震的结果,分析了华北16次强震断层面解及华北地震震源深度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多数强震为走滑型地震,也有个别正断层型及逆断层型地震;16次地震多数发生在地壳中部10-25km深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75.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本文以此次地震的震间、同震和震后形变观测为约束,依据不同时段断层运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日本海沟地区强震与断层运动间关系.震间日本海沟地区,断层运动闭锁线深度约为60km,闭锁线以上从深到浅依次为断层运动强闭锁段、无震滑移段和弱闭锁段.由同震位错反演结果,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同震存在深浅两个滑移极值区,同震较浅的滑移极值区(同震位错量10~50m,深度小于30km)震间为断层弱闭锁段;同震较深的滑移极值区(同震位错量10~20m,深度在40km左右)震间为断层强闭锁段;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同震位错相对较小,震间断层运动表现为无震滑移.震后初期断层运动主要分布在在闭锁线以上的同震较深滑移极值区,而同震较浅的滑移极值区能量释放比较彻底,断层震后余滑量相对较小.依据本文同震和震间断层运动反演结果,震间强闭锁段积累10m同震位错需要100多年时间,与该区域历史上7级地震活动复发周期相当;震间弱闭锁段积累30~50m同震位错约需要300~600年时间,与相关研究给出的日本海沟9级左右地震复发周期比较一致.在实际孕震能力判定的工作中,由于不同性质的断层段在同震过程中会表现更多的组合形式,断层发震能力判定结果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利用区域形变观测等资料给出震间断层运动特征的研究工作对于断层强震发震能力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6.
下热尔断裂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北边界变形带即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与迭部-白龙江断裂2条剪切断裂之间挤压变形带内,在空间上属于“玛曲空段”范围.经野外考察及遥感资料验证,确定下热尔断裂走向为310°,长度约为20km,运动学特征表现为左旋走滑为主兼少量倾滑分量,沿断裂发育大量断错地貌,水平位移主要分布在3.5~5m,而未发现垂向断错地貌;垂直断裂走向开挖2处探槽,揭示断层切穿晚第四纪地层,被地表沼泽相泥炭层覆盖,结合相关地层年龄资料,初步得出平均水平滑动速率约为6.3mm/a.该断裂在几何学与运动学方面与东昆仑断裂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推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属于东昆仑断裂带走滑断裂体系内的一条次级断裂或过渡性断裂.  相似文献   
77.
为研究汤东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构造地球化学背景, 采用野外监测的方法分析了张河村与邢李庄村两条测线的土壤H2、 Rn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张河村H2浓度、 Rn活度浓度的分布范围分别为0.24×10-6~174.7×10-6、 13.3~69.8 kBq·m-3, 背景值分别为14.26×10-6, 24.8 kBq·m-3。 邢李庄测线H2浓度、 Rn活度浓度的分布范围11.8×10-6~67.06×10-6、 43.6~72.6 kBq·m-3, 背景值分别为37.13×10-6、 72.6 kBq·m-3。 张河村测线在90~105 m处, H2、 Rn出现强烈高值异常, 而120~150 m处出现高值异常。 异常值位于断裂带附近, H2、 Rn气体测值对断裂位置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气体异常主要受汤东活动断裂构造控制, 汤东断裂下方的深大断裂和汤阴地堑中下地壳的低速体对深部气体释放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
The Shanxi reservoir earthquakes are significant seismic events in southern Zhejiang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an area with fewer and weaker earthquakes. The seismicity showed an intermittent characteristic and group distribution. The epicenters located by the seismic network did not show a predominant direction an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is not clear. In the study, the nonlinear imaginary wave travel time equation was linearized and solved, and the source position, initial imaginary velocity and travel ...  相似文献   
79.
芦山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地应力状态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后,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后的地应力状态,应用水压致裂法和压磁应力解除法在该区开展了2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结果显示硗碛测点在128~188m深度范围内最小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10.47~18.47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19.60~25.83 MPa,方向为N63°~85°W;天全测点在114~142m深度范围内最小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5.20~7.73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8.21~9.31 MPa,方向为N59°W。两个测点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的关系均为σ_Hσ_hσ_v,其中硗碛测点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5.27和3.01,天全测点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2.60和1.76,表明有利于逆断层活动。通过比较该地区芦山地震前后实测地应力状态,发现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北段(即邛崃大邑西-宝兴北-汶川南一带)和南段(即天全-荥经-泸定-康定一带)应力积累量增加。相同深度范围内,北段硗碛测点震后的应力大小要比地震前有明显的提高,这也与硗碛测点地应力监测结果一致。实测应力方向与震前基本一致,都为NW-NWW。基于实测地应力资料,根据库伦破裂准则和Byerlee定律分析,位于北段的硗碛测点震前部分压裂段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处于使断层滑动临界值的上下限之间,而地震后最大水平主应力则均已超过断层滑动临界值的上限。位于南段的飞仙关测点震前最大水平主应力均未达到断层滑动临界值的下限,而地震后天全测点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则均处于使断层滑动临界值的上下限之间。采用最大剪应力(σ_1-σ_3)/2与平均应力(σ_1+σ_3)/2的比值μ_m(断层摩擦)参数评估研究区地应力的积累水平和地震危险性。震前硗碛测点μ_m的量值为0.16~0.72,平均为0.50,震后为0.71~0.81,平均为0.77。震前飞仙关测点μ_m的量值为0.31~0.35,平均值为0.32,震后天全测点μ_m的量值为0.53~0.57,平均值为0.55,两个研究区的μ_m的量值均变大。分析认为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北段和南段的应力积累量增加,都有发生断层滑动的可能性,尤其是北段。  相似文献   
80.
A low-angle extensional fault system affecting the non 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carbonate dominated Tuscan succession is exposed in the Lima valley (Northern Apennines, Italy). This fault system affects the right-side-up limb of a kilometric-scale recumbent isoclinal anticline and is, in turn, affected by superimposed folding and late-tectonic high-angle extensional faulting.The architecture of the low-angle fault system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rough detailed structural mapping and damage zone characterization. Pressure-depth conditions and paleofluid evolution of the fault system have been studied through microstructural, mineralogical, petrographic, fluid inclusion and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angle fault system was active during exhumation of the Tuscan succession at about 180°C and 5 km depth, with the involvement of low-salinity fluids. Within this temperature - depth framework, the fault zone architecture shows important differences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lithologies involved in the fault system and to the role played by the fluids during deformation. In places, footwall overpressuring influenced active de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favored shear strain localization.Our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extensional structures affected the central sector of the Northern Apennines thrust wedge during the orogenic contractional history, modifying the fluid circulation through the upper crust and influencing its mechanical behav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