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8篇
  免费   2663篇
  国内免费   449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0877篇
地质学   1530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47篇
自然地理   4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235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339篇
  2019年   395篇
  2018年   399篇
  2017年   391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451篇
  2014年   558篇
  2013年   576篇
  2012年   544篇
  2011年   620篇
  2010年   572篇
  2009年   804篇
  2008年   573篇
  2007年   652篇
  2006年   623篇
  2005年   636篇
  2004年   571篇
  2003年   562篇
  2002年   447篇
  2001年   420篇
  2000年   386篇
  1999年   329篇
  1998年   337篇
  1997年   318篇
  1996年   334篇
  1995年   283篇
  1994年   269篇
  1993年   210篇
  1992年   170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Mesoproterozoic Earthquake Events and Breakup of the Sino-Korean Plat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the Mesoproterozoic time,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ino-Korean Plate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intensive tectonic extension and breakup. 1. An abundance of sedimentary earthquake records is preserved in the Chuanlinggou, Tuanshanzi and Gaoyuzhuang formations in the Mesoproterozoic Changcheng System (1800-1400 Ma) and in the Mesoproterozoic Wumishan Formation of the Jixian System (1400-1000 Ma). These earthquake records are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liquefied sand-veins, carbonate microspar and coarser spar veins, limestone dikes, liquefied breccia and various forms of liquefied contorted bedding. This deformation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synsedimentary faults and igneous activity. 2. Three liquefaction models for soft carbonate sediments are recognized, including liquefaction in laminated carbonate rocks, liquefaction in thin-bedded carbonates and large-scale liquefaction along huge carbonate dikes. 3. Based on the record of earthquake and volcanic activities, the Sino-Korean Plate experienced at least twice intraplate breakups. One occurred between 1800-1400 Ma, and the other occurred at about 1200 Ma. The last breakup resulted in formation of the Yan-Liao aulacogen, a tectonic zone characterized by deeper material vibrancy, active faults, major igneous activity and frequent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512.
研究分析了静海地磁台2002~2006年观测资料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与邻区ML 4.0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静海地磁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异常形态特征和阈值判据.  相似文献   
513.
利用上海台阵对常熟2001年2002年震群的精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6月上海台阵正式运行,上海台阵的建立提高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本文着重在定位方法和震相判读上,充分利用上海台阵整体观测系统的优势和台阵独特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常熟2001年和2002年二次小地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对精确定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常熟地区及周边的地质构造等进行了解释与推断.  相似文献   
514.
主要介绍各种地震定位方法,概述各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Geiger的经典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各种线性方法:单一地震事件定位法与多个地震事件定位法以及对每一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应用情况,尤其是国内的应用情况做了总结;同时指出各种方法的特点,并进行相应的比较.  相似文献   
515.
安徽省地电监测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影响地电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及映震能力作为地电台站监测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对安徽省5个地电台站的监测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安徽省地电前兆的基本情况,为安徽省未来的地电台站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16.
基于周期谱分析基础上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Ms≥7.0、Ms≥6.5强震进行了试验性研究,并利用其结果作为预测依据,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趋势做了初步估计.利用该方法,本文还对东昆仑断裂带1900年以来的Ms≥7.0强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17.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8.7和8.5级地震。通过对这两次地震与云南地震活动关系和地下流体记录异常变化的分析,认为:印尼两次8级地震的发生可能会使云南提前进入新一轮强震活跃期;远震对云南地区小震的激发和导致地下流体记录出现异常变化的因素虽然都与大地震面波的强弱、地质构造环境等有关,但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518.
简易房屋的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光全 《地震研究》2007,30(3):265-270
国家标准《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GB/T18208.4-2005)对现行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评估的规定进行了适当调整。云南地区震灾多、损失重,因此,选择以云南为例,有针对性地讨论了调整内容。结合云南的具体情况阐述了简易房屋的概念及其破坏等级的划分;介绍了简易房屋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原理,着重介绍了破坏比、损失比、房屋重置单价和建筑面积等计算参数的获取方法;按国家标准对2005年8月5日会泽5.3级地震中简易房屋的经济损失进行了模拟评估,并分析讨论了引起经济损失值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19.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宁洱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监测资料进行精确定位,结合云南区域测震台网地震波资料,给出了宁洱地震主、余震的震源参数,分析讨论了宁洱地震的震源过程。研究显示,宁洱6.4级地震发震构造为NW向断裂,主破裂走向约N50°W,倾向WS,倾角约80°,断层性质为走滑型。断层破裂长度约为30km,宽度约5km,破裂面深2~12km,断层走向与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震源参数研究表明,宁洱震区地震矩范围为1012~1018N·m,震源破裂半径为300~3500m,应力降为0.0044~14MPa。高应力降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4~10km深度范围内,表明该深度区是宁洱地震的主要活动区域。地震应力降随时间逐渐衰减,表明宁洱地震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  相似文献   
520.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五"期间建设并投入试运行的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云南区域台网有20多个强震动台站记录到宁洱6.4级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记录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431.2cm/s2,这是我国大陆自开展强震动观测以来在一次强震中同时获取记录最多的一次,初步展现了"十五"强震动台站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