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75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31.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辅助检测软件对低年资规培医生提高肺实性结节检出效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例经CT证实有肺实性结节的CT影像,由2名8年影像诊断工作的主治医师结合AI(SCHOLAR,infervision)共同阅片确定肺实性结节数量,分歧时由第3名从事影像诊断15年以上主任医师会诊,最终确定"金标准"。先由低年资规培医师对上述CT图像独立进行肺结节检测(方法 A),2周洗脱期后在AI软件辅助下再进行上述CT图像肺结节检测(方法 B)。将方法 A和方法 B标注结果分别与"金标准"比较,记录真阳结节数、假阳结节数,采用SPSS 20.0数据统计软件比较两组间检测灵敏度、假阳性率差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方法 A相比,方法 B灵敏度明显增加,总的实性结节灵敏度提高65%,而假阳性率降低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AI辅助软件对检测4组不同大小(D≤4 mm、4 mm 8 mm)肺实性结节的灵敏度均有提高,分别为78%、38%、27%和13.8%。方法 A...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TSC)颅内不同部位病灶的CT平扫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16例颅脑TSC患者资料,分析颅脑TS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癫痫、智力减退及皮肤损伤为TS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其中癫痫最为典型,其发病率为93.75%。CT检查对不同部位TSC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TSC患者CT平扫均可表现为室管膜下结节,表现为条状、圆形或类圆形的钙化结节,且呈对称性分布,以侧脑室体部外侧缘多见;9例脑实质结节患者CT平扫示可见5例可于皮质和皮质下存在钙化结节状,且以沙粒状呈现,1例表现为点状或小片状的低密度的病灶边缘清晰结节病灶;4例患者CT平扫可表现为脑沟和脑池的改变,皮层脑萎缩,额顶、颞枕叶脑沟局限性或普遍性增宽改变为CT平扫表现。脑室扩张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侧脑室扩张,额、枕角明显呈气球样变化。结论:TSC患者主要以癫痫发作、皮肤损害及智力低下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而CT扫描中室管膜下为TSC患者最为常见结节部位,不同部位结节可有特征性的CT表现,但颅内钙化结节病灶为CT...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利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桥血管狭窄程度的价值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Cochrance Library、PubMed、OVID、Embase等外文数据库,搜索双源CT诊断桥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性试验。对纳入资料使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计算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结果:最终入选5篇文献,其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分别为99%、99%、498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99.84%。结论:双源CT对于CABG后桥血管的评价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4.
目的:通过病理对照分析,探讨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CT、MRI检查,依据检查方法分为CT组和MRI组,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比较、检查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I诊断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囊腺瘤、囊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癌变胰岛细胞瘤、实性假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13/13)、100.0%(16/16)、91.7%(11/12)、100.0%(7/7)、100.0%(6/6)、100.0%(3/3)、100.0%(3/3),CT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4.6%(11/13)、93.8%(15/16)、100.0%(12/12)、85.7%(6/7)、83.3%(5/6)、66.7%(2/3)、100.0%(3/3);MRI诊断与病理符合率略高于CT诊断,差异不显著(P>0.05)。MRI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显著长于CT组(P<0.01)。结论:CT与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率均较高,虽然MRI具有较长的检查时间,但其能够多方位成像,同时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提供给临床对囊性成分的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出血及囊性病变的大小、数量、范围、境界、成份、性质等,因此二者均具有一定特征性,建议临床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宝石CT对冠脉支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5例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宝石CTA数据,测量支架内腔的实际直径,比较支架内腔CT值与邻近血管腔CT值的差异。结果:共60枚支架,均显示清晰、无术后狭窄。当支架实际内腔直径≥2 mm时,支架内腔CT值测量稳定性较好,支架内腔CT值与邻近血管腔CT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支架内腔直径<2 mm时,支架内腔CT值测量稳定性差、测量不准确,但是仍能部分观察支架内腔情况。结论:宝石CT冠脉CTA成像,对冠脉支架内腔直径≥2 mm者诊断较理想,对支架内腔直径<2 mm者仍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6.
目的:对56例食管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与CT强化峰值参数间进行对照,研究其相关性,为食管癌的影像学诊断及早期发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56例患者均于术前行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记录不同扫描时期病灶的CT平扫值、增强峰值;VEGF在正常食管粘膜和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VEGF的表达增强可能是鳞状细胞癌恶性度增高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标志,CT扫描增强幅度与食管癌中VEGF表达强弱无关。结论:VEGF的表达增强可能是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及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标志,CT扫描中病灶增强幅度不能反应肿瘤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37.
孔间电磁波CT技术是工程勘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利用孔间层析成像进行探测,其成果清晰、直观,较好地展现了孔间介质电磁波吸收情况,清楚地显示出地下不同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北京普安店地区存在岩溶塌陷,前期进行了大量的钻孔勘探,利用钻孔进行孔间电磁波CT扫描,探测钻孔之间溶洞的分布情况,填补了钻孔之间溶洞展布情况的空白,并对溶洞的充填情况进行解释。该技术提供的数据准确可靠,信息丰富,为后期岩溶地区的稳定性评价及工程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8.
高边坡的岩体结构和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探测使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和反射地震CT方法,对金川露天矿高边坡的岩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测与研究,清楚地揭示了边坡岩体中优势结构面的产状和组合关系,以及边坡表层松动带厚度分布,未发现顺坡软弱岩层。  相似文献   
39.
新吹填淤泥处于“稀泥汤”状态,工程特性极差,几乎无承载力,现有真空预压技术加固效果不理想,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小,土体强度增长有限。为此,提出了“真空预压联合化学加固”的新思路。室内采用3种环保型化学加固剂设计了3种真空预压联合化学加固方案(VPCT1、VPCT2、VPCT3)和1种纯化学加固方案(CT),与现行真空预压加固方案(VPT)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添加有效的化学加固剂后,新吹填淤泥在抽真空前较短的静置时间内就基本完成了自重沉积过程;(2) 化学加固剂选取得当能有效提高土体的加固效果;(3) 宏观上,VPCT3方案加固效果较均匀,加固后土体中黏粒含量明显降低、湿密度最大,孔隙比降低幅度明显,无侧限抗压强度也最大,为66.7 kPa(为VPT方案的3.5倍);(4) 微观上,VPCT3方案加固后,土颗粒之间的孔隙总面积、孔隙平均周长、总孔隙数、孔隙比、孔隙率等最小,单元体之间有良好的定向度、排序性最好,连结方式以面-面为主导,相互之间接触紧密,团聚现象最明显。因此,相对于现行的真空预压技术而言,VPCT3方案土体加固效果非常明显,也较均匀,可以进一步开展现场试验研究,探讨其付诸于工程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0.
爆炸荷载作用下裂隙岩体内损伤范围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红兵  徐颖  宗琦  傅菊根 《岩土力学》2007,28(4):795-798
通过电法CT成像技术,探测微量炸药爆炸前后裂隙岩体深孔之间电阻率的变化,查明探测切面内的岩体损伤裂隙发育形态和空间展布。通过实验可知:微量炸药爆炸后在裂隙岩体的炮孔深部可以形成一定范围、一定数量和一定宽度的裂隙,其中裂隙形成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炮孔口深的2/3处,当炮孔深度3 m,装药量为330 g时,在眼深1.5~2.5 m处裂隙较为发育,炮孔间距为1.2 m~1.5 m时,可在岩体内部形成贯通裂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