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1篇
  免费   1682篇
  国内免费   2470篇
测绘学   3020篇
大气科学   1635篇
地球物理   1185篇
地质学   4378篇
海洋学   1402篇
天文学   145篇
综合类   963篇
自然地理   1545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462篇
  2022年   495篇
  2021年   569篇
  2020年   420篇
  2019年   519篇
  2018年   393篇
  2017年   424篇
  2016年   417篇
  2015年   547篇
  2014年   685篇
  2013年   664篇
  2012年   802篇
  2011年   764篇
  2010年   640篇
  2009年   625篇
  2008年   726篇
  2007年   693篇
  2006年   611篇
  2005年   544篇
  2004年   461篇
  2003年   325篇
  2002年   372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0年   4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4篇
  1944年   6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7篇
  194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TYSC-3Q与PSJ-2型数字测井仪是目前煤田测井中常用的二种测井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发生诸如测井控制故障、声速探管故障、密度三侧向探管故障、井温、井液电阻率探管故障、电法面板故障、数字测井面板故障、电测井故障等常见故障类型。通过对各类故障因素进行剖析,指出了故障易发生的部位,并详细的介绍了检查的方法及故障的排除步骤。  相似文献   
102.
《中国煤炭地质》2008,(4):78-78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本刊严格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顺序编码制著录体系。  相似文献   
103.
磷处理粉煤灰可作农业土壤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煤灰(简称CCP或ash)具有改良土壤,增加植物产量的功能。此外,由于它特殊的多孔结构,也可用作吸纳并承载植物养分的载体。用NaH2PO4配制成含磷0.10mol/L浓度的溶液,对采自加拿大西安大略省Sarnia地区Lambton电厂的底灰(bottomash)进行振荡浸渍处理。结果表明,振荡浸渍66h后的粉煤灰中磷含量可达784×10-6。以磷处理粉煤灰、未进行磷处理的粉煤灰和石英砂按比例混合,作为基本生长介质进行玉米种植实验,其中实验配方设计为生长介质中含磷量分别为标准含磷浓度(50×10-6)的10%、25%、50%、75%和100%。生长26、34和46d后分别与不含磷的空白配方、施加含氮-磷-钾为0-20-0标准磷肥并控制磷含量为标准浓度(50×10-6)配方进行生物产量对比。生长实验结果表明,以磷处理粉煤灰供磷的生长介质,当含磷量为标准浓度的25%至100%时,其植物生长量就比添加标准浓度磷肥的配方好。种植46d后的生物生长量统计结果显示,含磷分别为标准浓度50%、75%和100%的实验介质中,玉米杆的鲜重较施标准磷肥介质中玉米分别增长39.46%、42.73%和46.13%;玉米杆干重依次增加29.71%、13.39%和28.87%;根鲜重平均增加16.62%;根干重平均增加14.03%。上述实验结果启示,粉煤灰可以很好地吸纳承载磷养分,并持续供给植物吸收生长,如果采用吸纳磷(或其他养分)的粉煤灰改良砂质土壤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3S技术与智能交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的三大重要高新技术之一,随着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已经日趋成熟,并正在从规划、国土、测绘、军事等专业应用向社会生活的众多行业和领域渗透和拓展,3S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着重介绍了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在道路交通领域的应用背景,阐述了3S技术与道路交通结合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方法,进而介绍了其在交通管理、物流管理、智能导航、交通信息服务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典型应用,并展望了3S技术在现代交通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5.
于成浩 《测绘学报》2008,37(4):0-520
准直测量是加速器建造和运行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用于解决精密、复杂的加速器元件按设计位置在大尺寸空间中精确就位的相关问题,以减少磁铁等关键设备的准直偏差对束流质量及寿命的影响,还用于运行后对元件位置的监测和必要的准直调整.同时,准直测量技术也会在建造期间决定设备安装效率及工期、在运行中影响停机维护时间.  相似文献   
106.
黄土高原和南海陆架古季风演变的生物记录与Heinrich事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宝鸡黄土中0.15Ma以来植物硅酸体研究表明,年均温度、1月份和年均降水量的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而7月份降水量的变化与印度洋反映季风强弱的粒度变化相类似。南海陆架孢粉研究发现,14700—13900aB.P.和22900一20600aB.P.气候变冷期与北大西洋沉积物中H1、H2变冷事件存在成因上的联系。全球冰量通过冬季风等因素在“轨道尺度”上可能影响了夏季风对特定地区的控制时间,从而控制了黄土区气候的年均状况,但没有影响夏季风固有的变化周期和振幅。由低纬夏季太阳辐射控制的夏季风以其准20000a周期叠加在冬季风所具有的准0.1Ma周期上。冬、夏季风的演化行为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冬、夏季风同时减弱或增强的情况是存在的。Heinrich事件在东亚地区不仅影响了冬季风而且影响了夏季风。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卫矛醇对C6胶质瘤细胞株的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C6大鼠胶质瘤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卫矛醇干预组、卫矛醇+雷帕霉素组、卫矛醇+3-MA组,各组予不同药物孵育,采用MTT法检测卫矛醇对C6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率,筛选出抑制率相对较高且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应用Hoechest 33342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亚显微结构的改变,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与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卫矛醇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良好的浓度-效应相关性,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上升(P<0.01);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共同孵育卫矛醇24 h后的C6细胞出现明显的核固缩现象,证明有大量的细胞出现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促凋亡基因Bax表达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下调。结论:卫矛醇能够抑制C6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ax、下调Bcl-2有关。  相似文献   
108.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前寒武纪一寒武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形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记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和较高层位页岩的Skiagia-Annulum-Archaeodiscina组合。它们分别与Anabarites-Circotheca-Protohertzina小壳动物化石带和Parabadiella及Eoredlichia三叶虫带相对应。与东欧地台疑源类生物地层相对照,扬子地台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的纵向分布大体和东欧地台Asteridiumtornatum-Comasphaeridiumvelvetum组合带相一致,而以上两地台的化石组合产出层位可能都略高于纽芬兰东部剖面,依据Phycodespedum所厘定的寒武系底界?  相似文献   
109.
太行山南段沟谷杂木林的群落学特征及起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雁 《地理科学》1995,15(2):188-195
  相似文献   
110.
溧阳震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转换波法所测得的漂阳震区地壳深部主要界面的构造图。简要地讨论了溧阳震区深部构造与震中分布的关系,认为溧阳两次中强地震都发生在较厚的花岗岩质层中,其深部构造特征表现为上地幔隆起、或界面埋深变化剧烈的梯度带,同时又处于两组以上深断裂交汇的特殊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