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2篇
  免费   1129篇
  国内免费   1235篇
测绘学   409篇
大气科学   339篇
地球物理   631篇
地质学   4377篇
海洋学   112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598篇
自然地理   146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237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74篇
  2015年   273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355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432篇
  2005年   386篇
  2004年   408篇
  2003年   340篇
  2002年   326篇
  2001年   303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235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刁承泰 《地理研究》1991,10(1):95-102
本文分析了城市地貌环境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认为地貌过程不仅影响了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管理,而且是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和发展的重要控制因素。以四川省几个城市为例,分析了山地城市、丘陵城市和平原城市道路系统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基于STC89C516RD+单片机的实验开发平台的硬件电路设计、ISP编程、软件开发实例及系统的抗干扰措施.为帮助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同时也为有经验者开发和调试产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MS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测试,利用计算机粒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绘制出样品的频率曲线、概率累积曲线以及粒度众数位值曲线等图件并进行沉积环境分析。厦门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经历了中更新世同安组(含泥中粗砂、含泥细中砂、砂为主)海积一冲积一更新统上部龙海组(含泥粗中砂、含泥细中砂、含泥粗砂、粗砂、细中砂、含细砾中粗砂、中细砂等)冲积一洪冲积一更新世上部东山组(砂、砂砾、含泥中粗砂、粗砂、泥质中细砂、细砂、中粗砂等)冲洪积及部分海积(粉砂、细粉砂、含碳质泥、粘土、淤泥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等)一全新世长乐组(粉砂,淤泥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碳质粘土、含砂淤泥质粘土,粉砂质亚粘土、粉细砂亚粘土等)海湾沉积。在解释环境变化的同时,说明粒度变化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之一,并以此对研究区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  相似文献   
14.
宁潭岩体是由马田、亭子、陈冲、老虎头 4个单元组成的遭受了变形变质改造的花岗岩复式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该岩体属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其源区既包含有不成熟的富含长英质物质的特性 ,也有成熟的、富含粘土的特性。岩体的形成温度为 85 0~ 92 5℃ ,同位素年龄为 35 4~ 4 4 0Ma。可能是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后 ,在拉伸构造作用下岩浆底辟侵位而成  相似文献   
15.
资源环境领域的信息化与本土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重点论述了资源环境领域的深层研究问题;同时提出用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观点,进而对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的战略进行了概要地分析。  相似文献   
16.
EM技术在我国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EM技术在我国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EM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展望了将来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Giant groove cast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upper Proterozoic to Lower Cambrian Phe Formation (Haimanta Group), a siliciclastic sandstone/shale succession in the Tethyan Zone of the Higher Himalaya tectonic unit. The grooves are among the largest linear erosion structures related to submarine mass-movements observed in the geologic record. They are up to 4 m wide, about 0.2 m deep and can be traced for more than 35 m without changing their character. The grooves are straight, subparallel to cross-cutting striations with shallow semi-circular cross-sections and well-defined superimposed minor ridges and grooves. Groove casts exist on the soles of several sandstone beds within a 73 m thick logged section,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flute casts.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ed with several other types of ancient and modern submarine linear erosion structures. A sand-rich, non-channelized basin floo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s inferred from the lithofacies, the combination of sedimentary structures, the lack of coarse-grained pebbly facies, the lateral continuity of beds, and the lack of channel structures. The grooves probably formed by laminar debris flows/concentrated density flows dragging blocks of already lithified sediment across the basin floor. When the bedding is structurally rotated back to horizontal, the groove casts show consistent North–South oriented palaeocurrent trends, with South-directed palaeocurrent directions indicated by flute casts. These palaeocurrent orientations contrast with previous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of this area, which propose sediment delivery from the South. We therefore suggest a new “double provenance” model for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late Proterozoic to Early Cambrian strata of the Himalaya, in which Lesser and Tethyan Himalayan age-equivalent sediment was deposited in a connected basin, where the former received detritus from the South, and the latter from a hitherto unknown source in the North. One possible candidate for this northern source is the South China Block and an associated Neoproterozoic volcanic arc.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侏罗系(中下侏罗统)的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湖相与三角洲相环境。研究了不同时代、不同沉积环境中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结果发现,有3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差异显著,包括三环萜烷(C19、C20、C21)的分布型式、重排藿烷的丰度以及规则甾烷的相对组成。其中,不同时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规则甾烷组成上;而不同沉积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三环萜烷(C19、C20、C21)的分布型式及重排藿烷的丰度。分析认为,这些差异与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及其生源组成有密切关系。据此,初步将这些参数应用于两方面研究,一是为划分地层沉积环境提供“生物标志物相标志”,二是研究油源对比,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实用价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质历史中,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单元的不同特征是控制沉积相带展布及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东吴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是影响本区沉积相带展布的重要因素。早、中三叠世时,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南延伸到太和场以南,宝元以北一带。宝元、龙爪等构造处于泸州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而宝元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部,龙爪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中部。此古地貌格局,与区域海平面升降一起,控制了早三叠世沉积相带展布和地层厚度。在古地貌高的隆起区域,由于水体开阔、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沉积了有利于形成储集体的滩相沉积物(生屑滩、砂屑滩、鲕粒滩等)。从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古隆起的斜坡区,地层厚度逐渐增大,沉积物向粒度变细、颜色加深的特征相变。  相似文献   
20.
西秦岭熊山沟岩体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区域地质调查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位于西秦岭天水东南部地区的原百花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岩体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研究,从中解体出熊山沟岩体,并初步了解了该岩体的岩浆活动规律。熊山沟岩体早期岩石类型为斜长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分K2O含量较低,K2O∕Na2O比值为0.33~0.42;晚期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岩石相对富集K2O,K2O∕Na2O比值为1.01~1.43,岩石属拉斑-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富集Th、Hf、Nb、Zr等元素;稀土元素以富集轻稀土,无铕负异常或铕负异常不明显为主要特征;氧同位素值较低(δ^18O为+3.32‰),岩石具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物质,形成于大陆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