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41篇
地质学   658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841.
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古高位湖相沉积的分布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颜喀拉山北麓地区古湖岸线分布广泛,湖相沉积与湖成地貌发育。目前,在扎陵湖和鄂陵湖沿岸可清晰地划分出4级湖岸阶地、多级湖相沉积和古高位湖相沉积。古高位湖相沉积出露的最高海拔为4615m,分别高出现代扎陵湖水面328m、鄂陵湖水面346m;在扎陵湖和鄂陵湖谷地分布着多级湖岸堆积阶地或基座阶地、多级湖相沉积和古高位湖相沉积;在小野马岭、大野马岭、扎陵湖北等地的基岩山丘上,也发育有多级湖相沉积和古高位湖相沉积,其古高位湖相沉积高出现代扎陵湖和鄂陵湖湖面50~350m。巴颜喀拉山北麓古高位湖相沉积的形成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842.
杨红  刘福来  杜利林  刘平华  王舫 《岩石学报》2012,28(9):2994-3014
大红山群是扬子地台西缘相对较老的地层单元,普遍经历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中部的曼岗河组、红山组已获得古元古代晚期~1.68Ga的成岩年龄,其底部的老厂河组却未有相关年龄的报道。大红山群的变质时代目前也无精确的年龄结果。本文以老厂河组厚层变质沉积岩中的薄层变质火山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LA-ICP-MS方法对变质火山岩锆石进行原位U-Pb同位素定年及相关的微量、稀土元素测试,获得变质火山岩的原岩年龄和变质年龄:(1)老厂河组变质中酸性岩和变质基性岩中岩浆锆石微区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711±4Ma和1686±4Ma,限定老厂河组的形成年龄范围为1711~1686Ma;(2)变质基性岩(石榴斜长角闪岩)中变质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849±12Ma。本文结果表明,大红山群的形成时代可提早至1711±4Ma,又一次证明了扬子地台西缘古老结晶基底的存在;大红山群在~850Ma经历了一期新元古代变质事件,这期变质可能是与扬子地台西缘新元古代岩浆事件有关的区域变质事件。  相似文献   
843.
为了研究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构造变形、应变积累演化过程,以及汶川地震临震阶段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综合1999~2007期GPS速度场、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线时间序列、1985~2008年跨断层短水准等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宽达500km的川西高原在震前有明显的连续变形,而四川盆地一侧和跨龙门山断裂带基本没有变形趋势,表明震前川西高原在持续不断地为已经处于闭锁状态的龙门山断裂带提供能量积累。(2)GPS应变率结果显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NW侧EW向挤压变形明显,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而断裂带变形微弱;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周边形成了显著的EW向挤压应变集中区,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大于中北段。(3)断层闭锁程度反演结果显示,除了汶川地震的震源位置闭锁相对较弱,且西南段有大概20km宽度断层在12~22.5km深度为蠕滑状态以外,震前整条龙门山断裂基本处于强闭锁状态。(4)大尺度GPS基线结果显示,跨南北地震带区域的NE向基线从2005年开始普遍出现压缩转折,反映NE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增强。(5)跨断层短水准场地结果显示,震前年均垂直变化速率和形变累积率很低,表明断层近场垂向活动很弱、闭锁较强。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在相对小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深浅部均处于强闭锁状态,断裂带水平与垂直变形都很微弱,这可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越是临近地震的发生,微弱变形的范围可能越大;在相对大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区经历了地壳缓慢且持续的缩短挤压变形,为龙门山断裂带应变积累持续提供了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844.
华夏古陆古元古代变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李献华  刘颖 《岩石学报》1999,15(3):364-371
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华夏古陆闽浙地区晚古元古代斜长角闪岩可以划分成两组。第1 组斜长角闪岩的 Nb/ Yb比值较高, L R E E富集, 具有板内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类似于过渡性和碱性玄武岩, 与偏碱性的变质酸性火山岩(变粒岩) 构成板内 “双峰”式火山岩; 第2 组斜长角闪岩的 Nb/ Yb 比值较低, L R E E平坦或略亏损, 具有洋中脊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类似于洋中脊拉斑玄武岩。这些变质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很可能类似于现代红海型的裂谷初始洋盆环境。  相似文献   
845.
赵延娜  段永红  周铭  魏运浩 《地质论评》2019,65(Z1):283-284
正华南大陆东部地区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域,长期受到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影响,是欧亚大陆东部边缘构造框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已有的大尺度全国地震体波和面波成像结果可以很好的分辨出主要的盆地和块体分布,但体波成像的射线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覆盖  相似文献   
846.
针对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开展了一系列二维定量数值模拟研究。其模拟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岩石圈热传导和放射性生热条件下,岩石圈底部地幔热流(mantlethermalflux)的增加能导致岩石圈内热状态的明显改变,导致早古生代以来华北岩石圈厚度的巨大变化,当地幔热流达到35~40mWm-2,华北陆块的岩石圈厚度将减薄至100km以内。单纯的机械拉张同样能导致岩石圈厚度的薄化,但岩石圈厚度的减薄相对有限。即使拉张伸展率达25%,其岩石圈厚度最大减薄至150km。因此通过数值模拟的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即华北陆块岩石圈厚度的减薄主要受制于岩石圈内热状态的变化,以热侵蚀的减薄方式为主,机械拉张作用可能对华北陆块岩石圈厚度的减薄作用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847.
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于欧亚板块下以及中生代鄂霍次克海的消亡导致中亚造山带的向南俯冲,三者围限的中心三角形地带正是中国东部两个核心地块--华北和华南地块,而且,该区中、新生代始终处于全球三大构造域超级汇聚的中心.但是,在这种超级汇聚背景下,分别于华北和华南陆块的核部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构造...  相似文献   
848.
The Southern Rhodope Core Complex is a wide metamorphic dome exhumed in the northern Aegean as a result of large-scale extension from mid-Eocene to mid-Miocene times. Its roughly triangular shape is bordered on the SW by th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metamorphic units of the Serbo-Macedonian in the Chalkidiki peninsula and on the N by the eclogite bearing gneisses of the Sideroneron massif. The main foliation of metamorphic rocks is flat lying up to 100 km core complex width. Most rocks display a stretching lineation trending NE–SW. The Kerdylion detachment zone located at the SW controlled the exhumation of the core complex from middle Eocene to mid-Oligocene. From late Oligocene to mid-Miocene exhumation is located inside the dome and is accompanied by the emplacement of the synkinematic plutons of Vrondou and Symvolon. Since late Miocene times, extensional basin sediments are deposited on top of the exhumed metamorphic and plutonic rocks and controlled by steep normal faults and flat-ramp-type structures. Evidence from Thassos Island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e sequence of deformation from stacking by thrusting of the metamorphic pile to ductile extension and finally to development of extensional Plio-Pleistocene sedimentary basin. Paleomagnetic data indicate that the core complex exhumation is controlled by a 30° dextral rotation of the Chalkidiki block. Extensional displacements are restored using a pole of rotation deduced from the curvature of stretching lineation trends at core complex scale. It is argued that the Rhodope Core Complex has recorded at least 120 km of extension in the North Aegean, since the last 40 My.  相似文献   
849.
青藏高原北部巴颜喀拉构造区和东昆仑构造区,新生代火山岩形成于中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岩性为碱玄岩、玄武粗安岩、粗面安山岩(或安粗岩)、粗面岩、粗面英安岩、流纹斑岩和流纹岩。火山岩的分布与区域深大断裂的位置关系密切,与下伏地层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火山岩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根据最新的火山岩年代资料和分布特征,研究区火山岩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区域:①可可西里·鲸鱼湖地区,以可可西里湖北为中心向“四周”时代逐渐变新;②木孜塔格.银石山地区,以银石山西南为中心向“四周”时代逐渐变新;③黑石北湖地区。三个区域相比较,其火山岩的范围与规模从东向西变小,时代从东向西变新。微量元素的K、Rb、Ba、Th活动性元素及La、Ce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高场强元素Nb、Ta、Ti亏损。流纹斑岩和流纹岩具强的负Eu异常,δEu的变化范围为0.04~0.39,其他岩石具有弱的负Eu异常,δEu值为0.61~0.95,经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分布曲线均为右倾负斜率轻稀土强烈富集型。从微量元素特征和稀土元素特征判断具有岛弧火山岩的成分特征。研究区从东向西火山岩从酸性到中基性演化,伴随这一规律各类岩石Na2O和K2O的平均值总体呈减小的趋势,TiO2、Al2O3、TFe、MnO、MgO、CaO、P2O5、δSr、Sr/Y、∑BEE、δEu、La/Yb平均值呈增加趋势,对于同一类火山岩,MgO随时代变新含量降低。部分火山岩的Sr、Nd同位素反映出富集Ⅱ型地幔(EMⅡ)的地球化学特征。包体特征显示,具有少量浅源包体,又具有深源包体。研究区火山岩形成于大陆内部,可能是在青藏高原自中新世以来的隆升过程中形成的,可能与青藏高原岩石圈减薄或大陆内部的俯冲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850.
对夹持于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的羌塘地区,用平衡剖面法统计中新生代地层褶皱收缩量,结果表明中生代以来褶皱吸收的南北向的收缩量最小值为29.3%,与由褶皱的翼间角计算出的27.2%的南北向收缩量大体吻合。受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该地区陆陆碰撞以来吸收了429~500km的南北向缩短,总收缩量的百分比为58.8%~62.5%,而陆陆碰撞以来新近纪地层的褶皱收缩量的最大值为31.6%,由此推断断层引起的南北收缩量大约为27.2%~30.9%。对比各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三叠系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平均为29.3%,侏罗-白垩系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平均为23.2%,古新统-始新统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平均为13.8%,渐新统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平均为12.3%,新近系构造层褶皱收缩量平均为17.8%。新近系褶皱收缩量的增大反映高原褶皱收缩增强,与该阶段高原垂向强烈隆升协调。羌塘地体中褶皱收缩量的时空分布显示了与高原各阶段的隆升演化相协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