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22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41篇
地质学   657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71.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扬子西缘小相岭地区苏雄组火山岩由巨厚的酸性-中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少量基性熔岩组成,在小相岭山脊两侧首次厘定4处古火山机构。其中,阳糯雪山古火山机构最壮观,是由火山颈相、溢流相、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构成的完整古火山机构。通过系统的地质剖面研究,发现该古火山机构存在2次喷发亚旋回和15个火山韵律,2次喷发亚旋回之间出现了1次明显的火山间歇期。小相岭地区古火山机构的发现,进一步厘定了苏雄组火山岩的喷发方式和构建特征,对进一步研究苏雄组酸性火山碎屑岩的起源及新元古代陆内裂谷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Proterozoic mafic dykes from the southwestern Vestfold Block experienced heterogeneous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characterized by spotted or fractured garnet‐bearing aggregates in garnet‐absent groundmass. The garnet‐absent groundmass typically preserves an ophitic texture composed of lathy plagioclase, intergranular clinopyroxene and Fe–Ti oxides. Garnet‐bearing domains consist mainly of a metamorphic assemblage of garnet, clinopyroxene, orthopyroxene, hornblende, biotite, plagioclase, K‐feldspar, quartz and Fe–Ti oxides.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textural relationships suggest that these metamorphic minerals reached local equilibrium in the centre of the garnet‐bearing domains. Pseudosection calculations in the model system NCFMASHTO (Na2O–CaO–FeO–MgO–Al2O3–SiO2–H2O–TiO2–Fe2O3) yield PT estimates of 820–870 °C and 8.4–9.7 kbar. Ion microprobe U–Pb zircon dating reveals that the NW‐ and N‐trending mafic dykes were emplaced at 1764 ± 25 and 1232 ± 12 Ma,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ir metamorphic ages cluster between 957 ± 7 and 938 ± 9 Ma. The identification of granulite facies mineral inclusions in metamorphic zircon domains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early Neoproterozoic metamorphism. Therefore,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Vestfold Block is inferred to have been buried to depths of ~30–35 km beneath the Rayner orogen during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te Mesoproterozoic/early Neoproterozoic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craton and east Antarctica (i.e. the Lambert Terrane or the Ruker craton including the Lambert Terrane). The lack of penetrative deformation and intensive fluid–rock interaction in the rigid Vestfold Block prevented the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garnet and resulted in the heterogeneous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of the mafic dykes.  相似文献   
73.
分布于华北地台南缘,霍邱-固始交界安阳山地区的八公山群,由一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最近,人们在碳酸盐岩中发现、珊瑚等化石,确定灰岩时代为晚石炭世。但是,碎屑岩的地质时代仍然没有定论。碎屑岩由粉砂质泥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等组成,厚度大于780 m。石英砂岩为中-厚层状,中细粒结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高,石英含量高达95%以上,属于滨海-陆棚沉积。应用LA-ICP-MS对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样品HQ2106和HQ2204最年轻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60±22.2 Ma(YSG),877±22.6 Ma(YSG),前者代表了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它们也得到锆石年龄加权平均值(YC1σ和YC2σ)的支持。因此,研究区八公山群碎屑岩地层时代属于青白口纪(拉伸纪)。该研究结果将为华北地台南缘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以及构造演化历史重塑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4.
昌都微陆块内部发育一套晚三叠世粗安岩.本文基于系统的野外踏勘,对具有代表性的火山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显示该区火山岩的SiO2含量为51.36%~58.04%,全碱含量(Na2O+K2O)为5.03%~7.84%,根据岩石K2O,MgO及K2O/Na2O比值判断,属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具高K、高Al、低Ti的特征.本区岩石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Nb、Ta、Ti的负异常明显,整体特征类似于弧火山岩.其稀土总量较高(270×10-6~960×10-6),轻重稀土分馏明显,重稀土分布形态较平缓.岩石具有较高的初始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i=0.7150~0.7176和较低的初始钕同位素比值(143Nd/144Nd)i=0.51180~0.51184,εNd(t)=-10.9~-10.2,二段Nd模式年龄为t2DM=1.82~1.88Ga.本区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源区是由俯冲板片所产生的流体/熔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矿物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其源区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为主,含少量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及金云母.本区钾质-超钾质岩石虽然与西藏南部的钾质-超钾质岩石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却产于碰撞后的构造背景之下.结合其所具有的弧火山岩特征及时代构造背景判断其为一种"滞后型"弧火山岩,其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5.
祁连山造山作用与岩石圈地幔的特型结构构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祁连山地壳增厚与造山机制。提出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地块向北推进,其延迟的远程效应使祁连地块内4条断裂再次活动,特别是23 Ma以来,分阶段的活动使上地壳缩短了30%,40 km厚的祁连地壳增加到57km厚;并通过柴达木地块下地壳物质的挤入,使祁连地块地壳厚度增加到现今的60~74 km;地壳质量基本平衡表明其下部地壳物质横向迁移较小,即走滑断裂带走的地壳物质较少。依据INDEPTH-V新的宽频地震调查成果,提出祁连地块下岩石圈地幔的复杂结构,南部来的昆仑岩石圈地幔(双层结构)与北部向南俯冲的阿拉善地块下的亚洲岩石圈地幔在祁连地块深部相碰撞,而柴达木—祁连岩石圈地幔则被保存在昆仑岩石圈与亚洲岩石圈地幔碰撞带之上,共形成一倒三角汇聚区;在柴北缘与中祁连北缘岩石圈地幔各出现一条北倾和南倾的正转换震相,可能是老俯冲带残存岩片的显示;在祁连地块岩石圈地幔的两端地壳底部还出现有"双"莫霍"现象",地表见有多条榴辉岩带。以上结果构成了高原最具特色的构造区。  相似文献   
76.
羌塘盆地结构构造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域大型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富含烃源岩,但结构构造非常复杂。结合野外观测及相关资料对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地质构造详细解释,良好地揭示了羌塘盆地结构和深部构造。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延伸存在显著差别,北羌塘凹陷多格错仁逆冲推覆构造、阿木错逆冲推覆构造与南羌塘凹陷肖茶卡—双湖逆冲推覆构造、多玛—其香错逆冲推覆构造仅发育于盆地表层0~3km深度范围,北羌塘凹陷龙尾错逆冲推覆构造、羌中隆起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南羌塘凹陷赛布错—扎加藏布逆冲推覆构造、拉萨地块北缘色林错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自地表向深部延伸深度超过6km,羌塘盆地深部还发育中生界底部逆冲系和基底逆冲系,伴有不同规模的褶皱构造。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活动时代包括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和古近纪晚期,晚白垩世与古近纪早期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导致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87±5~75±4Ma、64±5~46±4Ma。经过多期逆冲推覆构造改造和褶皱变形,羌塘盆地中生界海相沉积地层与烃源岩显著增厚,为新生代晚期二次生烃及油气成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质构造条件;北羌塘凹陷发育万安湖向斜、半岛湖背斜、东湖向斜、阿木错向斜,南羌塘凹陷发育宁日圈闭、鲁雄错背斜、诺尔玛错圈闭、协德圈闭、崩则错圈闭,羌中隆起下伏侏罗系和三叠系烃源岩,色林错下白垩统下伏古近纪湖相沉积,这些构造部位都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77.
滇东北下田坝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北下田坝花岗岩的SiO2质量分数在71.1%~78.15%之间,Al2O3值在11.55%~14.90%之间,A/CNK=0.94~1.25,属于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259.71×10-6~804.60×10-6,∑LREE/∑HREE为4.12~10.28,说明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岩石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4~0.07),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Pb、U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Ti等明显亏损,这些特征说明下田坝花岗岩是由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对下田坝花岗岩进行的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了206Pb/238 U加权年龄年龄769±4.4Ma(MSWD=0.45),可代表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下田坝花岗岩并非原来认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结合对区域地质资料的分析认为,下田坝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与扬子地块西部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时间上一致,该花岗岩是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由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大陆裂谷环境中形成的,这也证实了扬子地块西南缘新元古代的裂谷环境已影响到滇东北的东川地区。  相似文献   
78.
罗贤冬  杨晓勇  段留安  孙卫东 《地质学报》2014,88(10):1874-1888
胶东半岛是我国最主要的原生金矿矿集区,金矿的主要控矿围岩是郭家岭花岗岩,通过研究郭家岭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金矿的成因和物质来源具有指示性意义。本文研究的两个花岗岩岩体为上庄岩体和郭家岭岩体,两岩体同属郭家岭型花岗岩。通过对两岩体的花岗岩样进行岩相学矿相学观察、全岩主、微量元素和U-Pb同位素分析,获得胶东半岛中生代岩浆岩的成因机制与源区性质及自然金的产出形式等科学信息。LAICP MS锆石U-Pb年龄得出郭家岭岩体年龄125.4±2.2 Ma,上庄岩体U-Pb年龄128.8±2.0 Ma,都为中生代早白垩世,两岩体年龄相差3Ma,在年龄误差范围来看可以把两岩体作为同一期岩体,也在年龄角度证实两岩体都同属郭家岭花岗岩。两岩体的锆石组成都含有太古宙和晚侏罗纪的继承锆石,指示两岩体的成岩物质来源具相似性,都包含太古宙岩石成分和晚侏罗世花岗岩成分。两岩体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配模式,表现出明显的LREE富集和HREE极度亏损,没有明显的铕负异常。郭家岭岩体和上庄岩体花岗岩都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特征,都具有高的Sr含量(913×10-6~1325×10-6),低的Y含量(2.2×10-6~8.4×10-6)和Yb含量(0.21×10-6~0.68×10-6),较高的(Dy/Yb)N比值1.62~2.28,暗示花岗岩岩浆形成时石榴石是一个重要的残留相,而没有斜长石作为残留相。两岩体具有较低的MgO、Cr、Ni含量和Mg#,反映郭家岭型花岗岩岩浆的形成可能是岛弧环境榴辉岩相压力条件下洋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79.
扬子陆块西缘晚中元古代地质演化史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择以扬子西缘元谋杂岩中一套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为认识和理解扬子西缘晚中元古代地质演化提供支撑。两件元谋二长花岗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86±10 Ma(MSWD=1.4,n=50)和1099±10 Ma(MSWD=1.8,n=58)。所有样品具有高硅(SiO2为69.44%~73.98%)、富碱(Na2O+K2O为6.11%~7.72%)、贫钙(CaO为0.39%~1.46%)、贫镁(MgO为0.52%~0.76%)、低钛(TiO2为0.30%~0.59%)的特点,同时表现出强过铝质(A/CNK=1.19~1.35)及中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特征。它们具有高的稀土元素总量(∑REE=211.60×10-6~349.01×10-6),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和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4.32~7.36);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Th、Hf等,亏损Nb、Ta、Ba等元素,并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46~0.59),锆石饱和温度介于827~912℃之间,展示了A型花岗岩的属性。这些二长花岗岩可能是通过中上地壳的中酸性火成岩的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它们最可能形成于弧后的伸展环境,综合扬子陆块周缘晚中元古代的岩浆记录,元谋杂岩中1.09 Ga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应与扬子陆块开始参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有关。  相似文献   
80.
原花山群分布于紧邻南秦岭的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出露于重要的构造部位,是研究其形成时期扬子陆块构造演化及其与南秦岭关系的重要载体,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将原花山群解体为花山构造混杂岩和正常的火山—沉积地层(本文所指花山群)两部分来讨论。笔者重新厘定了花山群的沉积时限,有针对性地对有构造背景争议的花山群进行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对有时代争议的混杂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综合研究表明,花山群的沉积时限为ca. 830 Ma至ca. 800 Ma,形成于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陆内裂谷盆地。花山构造混杂岩带可能不只是晋宁期的缝合带,而是具有多期物质组成、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的复合型缝合带。结合他人成果,我们提出了扬子陆块与南秦岭从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