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5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704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扬子地块西缘的河口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早元古代的火山—沉积地层,这种认识缺乏高精度同位素年龄的支持。为精确标定河口群的时代,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川西南拉拉铜矿区河口群中的石英角斑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所有锆石均为岩浆锆石,单点分析结果均为谐和年龄,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722±25Ma(2σ,MSWD=0.5,n=11)。由此认为河口群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的精确沉积时代为1722±25Ma,为早元古代晚期的火山—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582.

我国三个主要的古老陆块(华北、华南和塔里木陆块)都发育中-新元古代岩浆岩。根据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华北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可以分为7个阶段,其中1.78Ga和1.32Ga两期影响范围较大,可以构成大火成岩省。华北陆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岩均形成于大陆地壳伸展的构造背景,意味着华北并未介入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过程。华南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可以分为8个阶段,从1.78Ga到1.5Ga的四期岩浆事件形成于大陆地壳伸展的构造背景,1.4Ga左右的一期岩浆-构造事件分布局限,可能形成于局部的构造拼合背景。1.0Ga左右的岩浆事件,在华南陆块的不同部位表现形式不同,意味着发生过不同地块的拼合。从0.95Ga到0.82Ga的岩浆事件主要分布在江南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北缘,这一阶段的岩浆事件导致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拼接成一体,形成华南陆块。之后从0.78Ga到0.72Ga的岩浆事件几乎遍布华南陆块,反映了陆块形成后的伸展过程。塔里木陆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事件可以分为8个阶段,1.78Ga和1.5Ga的岩浆事件仅在局部有反映,它们形成于拉伸的构造背景。1.4Ga的岩浆事件在塔里木陆块的北缘和西南缘表现形式不同,北缘钙碱性岩浆岩形成于大陆弧构造背景,而西南缘A2型花岗岩则形成于拉伸的构造背景。0.96~0.88Ga期间,塔里木东南缘和北缘的花岗岩以I型和S型为特点,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而在塔里木陆块的西南缘该时期则形成了塞拉加兹塔格群中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0.88~0.82Ga期间,在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地区形成了与俯冲增生相关的岩浆岩组合,而在东南缘则形成了与拉张构造环境有关的双峰式火山岩。塔里木陆块不同部位,不同阶段岩浆岩组合的差异意味着塔里木陆块原来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陆块,很可能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块体拼合而成的。华北、华南和塔里木三个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岩的差异演化,揭示了它们各自形成陆块的过程和方式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83.
赞比亚东北部陇都地区位于班韦乌卢地块中东部,区内首次发现中元古代基性岩浆侵入事件,对于了解班韦乌卢地块中元古代构造演化历史及哥伦比亚超大陆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研究区的辉长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锆石中17粒具有他形板柱状,内...  相似文献   
584.
李志榆  李成厚 《云南地质》2009,28(4):425-429
兰坪超大型铅锌矿部分矿体埋深达几百米,为寻找矿区及外围深部隐伏铅锌矿,在跑马坪矿段开展EH-4探测,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85.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金矿床分布较多,产出较为集中,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本区是我国地质历史演化最久,又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的叠加,因而金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性、多样性、继承性和新生性等特点.本区金矿床主要产在绿岩带构造-岩浆活动的有利部位,统称绿岩带型金矿床,可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两类,又可细分为若干亚类,其中再生型热液金矿床分布较广,规模较大,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由于区内发育多期、多阶段的成矿构造-岩浆活动,因而在一个金矿床密集区内,有时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分别产出初生型和再生型热液金矿床,这是指导找矿的重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86.
阿拉善地块西南缘在中志留世—早泥盆世究竟是处于古亚洲洋俯冲的构造环境,还是因受控于祁连造山带而处于后碰撞伸展环境?这是探讨该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不可回避的重要科学问题。阿拉善地块西南缘出露的早古生代岩浆岩是探讨该问题的重要研究对象,但前人的工作集中于北大山和龙首山的东段。本文在龙首山西段及更西部的合黎山地区选择三个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龙首山西段的大佛寺碱性长石花岗岩形成于晚志留世(426±2 Ma),主量元素具有高SiO2(78.03%)、富碱(ALK=7.96%)、低CaO(0.60%)、贫MgO(0.13%)的特征,稀土分布呈明显的"V"型,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高度富集而高场强元素(HFSEs)中等富集,Ba、Sr、Eu负异常显著,属于铝质A2型花岗岩。合黎山地区的五坝黑云母花岗岩和张家窑花岗闪长岩分别形成于晚志留世(421±2 Ma)和早泥盆世(406±4 Ma),都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轻、重稀土分异((La/Yb)N=10.69~13.79),Eu负异常显著...  相似文献   
587.
周岱  胡军  杨文强  陈奇  王祥东  王磊  徐德明 《中国地质》2021,48(6):1896-1923
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构造属性仍存在较大争议。对新兴岩体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研究发现,新兴岩体的侵位时间为晚三叠世(240~224 Ma)而非侏罗纪,其主要岩性为细中粒-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新兴花岗岩具有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强过铝质花岗岩特征,具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右倾稀土配分模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Sr-Nd、Lu-Hf同位素分析显示,新兴花岗岩εNdt)值介于-11.5~-10.5,εHft)值介于-2.9~-10.3,具有壳源源区特征。本次研究表明,粤西地区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可能开始于~250 Ma,华南板块南缘海西-印支期岩浆作用自晚二叠世(大容山岩体)一直延续到晚三叠世(新兴岩体),且晚三叠世仍存在强烈的岩浆活动。新的证据支持古特提斯洋东段分支的关闭时间在~250 Ma,而印支板块和华南板块的陆陆碰撞拼贴一直延续到240~224 Ma。  相似文献   
588.
吴伟成  康自立 《铀矿地质》1995,11(6):327-333
在编制《闽浙赣铀矿地质图(1:100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地质、地球物理及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初步分析了华南地区早前寒武纪(Ar_2-Pt_1)陆壳结晶基底的组成特征及“扬子”与“华夏”地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该基底经吕梁运动(1700-1800Ma)后,于中晚元古代逐渐解体,并转化为由板块构造机制所控制的多旋回槽台发展体制。由于古陆壳组成的不均一性和演化的不平衡性,使局部地区相对富铀,为尔后各种衍生型富铀地质体的形成及矿化分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89.
A sequence of partial melting reactions at Mt Stafford, central Australia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Metasedimentary gneisses show a rapid change in grade in a 10  km wide low- P /high- T  regional aureole at Mt Stafford in the Arunta Block, central Australia. Migmatite occurs in all but the lowermost of five metamorphic zones, which grade from greenschist (Zone 1) through amphibolite (Zones 2–3) to granulite facies (Zones 4–5). The sequence of partial melting reactions inferred for metapelitic rocks is dependant upon protolith, temperature and fluid conditions. The metapelite solidus in Zone 2 reflects vapour-present melting at P ≈3  kbar and T  ≈640  °C, melting having initially been controlled by the congruent breakdown of the assemblage Crd–Kfs–Bt–Qtz. At slightly higher temperature, andalusite in leucosome formed via the reaction Kfs+Qtz+Bt+H2O→And+melt; And+melt having been stabilized by the presence of boron. Sillimanite coaxially replaces andalusite in the high-grade portion of Zone 2. In Zone 3, large aluminosilicate aggregates in leucosome are armoured by Spl–Crd±Grt symplectites. Garnet partially pseudomorphs biotite, cordierite or spinel in high-grade portions of Zone 3. Zone 4 Grt–Crd–Opx-bearing metapsammite assemblages and garnet-bearing leucosome reflect T  ≈800  °C and P =2.2±0.9  kbar. In the model KFMASH system the principal vapour-absent melting step reflected significant modal changes related to the breakdown of the As–Bt tie-lin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pl–Crd tie-line; the bulk rock geochemistry of migmatite samples straddle the Spl–Crd tie-line. The aluminous bulk-rock composition of the common bedded migmatite restricted its potential to witness garnet-forming and orthopyroxene-forming reactions, minor textural and modal changes in and above Zone 3 reflecting biotite destablization in biotite-poor assemblages.  相似文献   
590.
地球介质自组织性对地震波走时和振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随机介质描述地球内部大尺度背景场上存在的小尺度不均匀性和自组织结构;文中没有采用传统的层状网格结构,提出了块状结构来描述复杂的二维自组织结构的方法,分别以高斯型、指数型和von Karman型等自相关函数描述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非均匀分布自组织特征;采用射线追踪分析了不同分布特征自组织结构对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地球内部介质的自组织性存在,地震波射线轨迹可能发生明显的畸变; 不同偏移距处,地震反射振幅减弱或增强; 自组织结构从高斯型到von Karman型,在小尺度上表现更大的非均匀性,因此走时和振幅表征依次更强的平均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