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1篇 |
免费 | 338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篇 |
大气科学 | 27篇 |
地球物理 | 295篇 |
地质学 | 914篇 |
海洋学 | 55篇 |
天文学 | 28篇 |
综合类 | 54篇 |
自然地理 | 36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64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74篇 |
2007年 | 74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分析历史资料和防治现状的基础上引入城市重要性作为判别准则之一,以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泥石流危险度分区。依据泥石流危险度权重的不同将河南省分为5个区间,其中危险度大的城市1个,危险度中等的城市3个,危险度小的城市6个,危险度极小城市2个,无危险度城市6个。以期为河南省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2.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堰塞堵断岷江主河道,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新区,淤埋了沟口213国道公路400m,掩埋了在建映(秀)一汶(川)高速公路引线路基及多个桥墩,造成17人失踪。据灾后调查,红椿沟泥石流为近几年暴发的较典型泥石流沟,地震诱发的集中物源特别丰富,暴发泥石流时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巨大,沟内多点堵溃、拉槽下切集中启动物源的特征十分明显;本文重点分析了形成泥石流的三大条件及泥石流启动机理,反算运动特征参数,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3.
114.
宝鸡是中国地质灾害发育较强的地区之一。为揭示其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在2006—2012年持续7年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统计宝鸡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宝鸡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4类,其中滑坡数量最多达887处,约占总数的57%,主要沿渭河谷地、东北部黄土丘陵区、南部和西部山区中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山间盆地和主干道路切坡沿线密集分布;其次为崩塌328处,约占总数的21.23%,再次为不稳定斜坡234处,约占总数的15.15%,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渭河盆地周边的塬边和丘陵斜坡带、东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高陡斜坡带和基岩山区交通干线道路沿线的切坡地段;泥石流灾害数量最少为96处,约占总数的6.21%,集中分布在西南部陇山、秦岭山区沟谷和黄土丘陵区的沟壑中。目前,频繁发生的浅层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特别是黄土地区房前屋后和山区公路边坡地段的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是宝鸡市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5.
滇东南中三叠统法郎组是重要的含锰地层,前人对其沉积环境的认识却存在着深水浊流沉积和浅水潮坪沉积的争议。本文通过对建水-开远地区典型剖面的研究,认为法郎组为浊积扇沉积。法郎组底部为碳酸盐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与泥岩粉砂岩互层,中上部逐渐由外扇渐变为中扇辫状水道和辫状水道间沉积,顶部为内扇补给水道和溢岸沉积。相对海水深度总体表现为在拉丁早期逐渐加深,到拉丁中晚期有逐渐变浅。锰矿层主要发育在底部的碎屑流沉积中,其形成可能与拉丁早期相对水深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6.
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对电站的施工及运行有重要意义。根据羊湖电站厂房区勘查所获取的资料,对厂房区后山5条泥石流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AHP)应用到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中。对该厂房区5条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评价表明,5号沟泥石流危险度最高,4号沟次之,1号沟、2号和3号沟危险度相对较低。泥石流危险度与流域面积的大小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17.
118.
《GFF》2012,134(2):113-127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lowermost formations of the Neoproterozoic succession (Murchisonfjorden Supergroup) on easternmost Svalbard, particularly their development in central Nordaustlandet. New sections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a basal unit, the Galtedalen Group (new name), composed of conglomerates, sandstones (quartzites), carbonates and shales, in all c. 230 m thick, that rests with major unconformity on an underlying Grenville-age complex of phyllites (mainly turbidites) and volcanites, intruded by c. 950 Ma granites. Previously described basal units of the Murchisonfjorden Supergroup, the Djevleflotta Formation of central Nordaustlandet and the Meyerbukta Formation of northwestern areas, are partly correlatives of the Galtedalen Group. The Galtedalen Group underlies the Persberget Formation (c. 300 m) quartzites and subordinate shales of the Franklinsundet Group; overlying Westmanbukta Formation (c. 650 m) multicoloured shales and subordinate sandstones, and Kapp Lord Formation (c. 300 m) quartzites, shales and subordinate limestones and dolomites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Franklinsundet Group. Most units of the Galtedalen and Franklinsundet groups of central Nordaustlandet increase in thickness westwards to western Nordaustlandet and, apparently, also to eastern Ny Friesland. Greywackes replace some shale units in this direction. Correlatives of the Murchisonfjorden Supergroup occur in the central East Greenland Caledonides in the Eleonore Bay Supergroup, apparently composing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a shallow basin, that extended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Laurentia 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 相似文献
119.
为了探索泥石流容重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基于蒋家沟1995年以来的泥石流观测数据和汶川震区2008年以来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典型泥石流灾害的水土耦合过程和容重动态变化的互馈作用,对比分析了常用的容重计算方法在汶川震区泥石流计算中的差异性,并从计算公式和灾害特征两方面探索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容重随泥石流孕灾条件的时空演化而动态变化;在时间尺度上,物源活动性与容重呈正相关,物源赋存状态从极度活跃演化至高度活跃时,容重将下降10.0%~27.8%;泥石流峰值流量与容重成幂函数关系,容重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但具有明显的上限值;在空间尺度上,容重与沟床纵比降变化趋势一致,随着侵蚀作用而增大,淤积作用而减小;常用的6种泥石流容重计算方法在龙门山区的应用结果偏差幅度为10%~30%,仅使用某种计算方法确定容重参数将导致一定误差。文章最后利用物质组成计算容重的方法,基于冲淤总量和颗粒参数建立了不同沟道段泥石流容重经验计算公式,并在雍家沟泥石流进行应用,结果显示该方法针对具有完整序列观测资料的泥石流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0.
以野外实际调查资料为依据,在浅述区域地质环境概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认为陡峭的山体、密集发育的沟谷以及较大的沟谷比降、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储备,对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水石极为有利,同时也为泥石流的发育和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势能和物质来源,而下游海子湖相对宽阔的扇形地又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堆积场所,"7.29"短历时、高强度、集中式的强降水是泥石流形成的激发因素;泥石流类型为典型的强降雨坡面侵蚀型中频稀性沟谷型发展期泥石流,其形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的界线较明显;提出了"拦+固+清淤+护+排导"泥石流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