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03篇 |
免费 | 2410篇 |
国内免费 | 22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7篇 |
大气科学 | 1867篇 |
地球物理 | 4521篇 |
地质学 | 3100篇 |
海洋学 | 3212篇 |
天文学 | 252篇 |
综合类 | 931篇 |
自然地理 | 8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188篇 |
2022年 | 290篇 |
2021年 | 388篇 |
2020年 | 440篇 |
2019年 | 557篇 |
2018年 | 430篇 |
2017年 | 443篇 |
2016年 | 456篇 |
2015年 | 578篇 |
2014年 | 589篇 |
2013年 | 605篇 |
2012年 | 672篇 |
2011年 | 634篇 |
2010年 | 472篇 |
2009年 | 641篇 |
2008年 | 639篇 |
2007年 | 819篇 |
2006年 | 672篇 |
2005年 | 612篇 |
2004年 | 589篇 |
2003年 | 500篇 |
2002年 | 445篇 |
2001年 | 427篇 |
2000年 | 405篇 |
1999年 | 382篇 |
1998年 | 414篇 |
1997年 | 327篇 |
1996年 | 316篇 |
1995年 | 290篇 |
1994年 | 278篇 |
1993年 | 235篇 |
1992年 | 161篇 |
1991年 | 151篇 |
1990年 | 96篇 |
1989年 | 91篇 |
1988年 | 71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8篇 |
195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71.
利用位于海南富克(19.5°N,109.1°E)和广西桂平(23.4°N,110.1°E)两个台站两年多的OH全天空气辉成像仪观测数据,对中国低纬地区的重力波传播统计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富克和桂平的气辉成像观测中, 分别提取了65和86个重力波事件.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水平波长,观测周期和水平相速度分别集中分布在10~35 km, 4~14 min和20~90 m·s-1范围.重力波传播方向,在夏季表现出很强的东北方向传播.然而,在冬季主要沿东南和西南方向传播. 同时,结合流星雷达风场观测和TIMED/SABER卫星的温度数据,也发现在中层-低热层中传播的大多数重力波表现为耗散传播.且低层-中层大气中背景风场的滤波作用和多普勒频移可能对纬向方向传播的重力波产生的各向异性起到重要的调制作用.然而,经向方向传播的重力波产生的各向异性可能同时被低层大气中波源的非均匀分布以及潮汐变化所影响. 相似文献
72.
太原ML5.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讨论了2002年9月3日太原ML5.0级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震前2001年12月~2002年6月重力场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及平静-活动-平静的活动方式.部分测点点值、测段段差值的趋势性异常在持续相当长时间后,于2002年3月发生转折,6月表现为变化加速,点值和段差值的变化幅值在(30~60)×10-8m·s-2之间,地震发生在加速变化过程中.震后该区的重力异常逐渐恢复.重力变化可能是由该区地壳形变、地壳深部质量迁移和断层蠕动共同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73.
According to statistic analysis 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omaly features in theNorth Pacific in winters and springs prior to the summer flood/drough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MLRY),a strong signal SST key area thataffects local flood/drought is put forward,that is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The response ofgeneral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o SST anomaly in the key area is furtherinvestigated. The low frequency wave train structur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PacificSST and the height at 500 hPa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s also studied,which reflects thedynamic features of teleresponse of local flood/drought at extratropics to tropical SST anomaly.Through introducing SST anomaly in the strong signal area in numerical experiments,the flood inYangtze River Valley is successfully simulated and the similar wave train pattern in the flow field isobtained too.Altogether,the physical picture and dynamic mode of the flood in the Yangtze RiverValley are described in this work. 相似文献
74.
黄、渤海冷空气海浪场的集合预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欧洲集合天气预报系统51个预报风场驱动SWAN海浪模式,对黄、渤海2013年12月-2014年2月期间受冷空气影响的海浪场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利用浮标观测资料对海浪集合预报结果进行初步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从逐时平均偏差结果可知,24h预报时效内集合平均与控制预报性能相近,48~72h预报时效内,集合平均明显优于控制预报,但均比实况偏小;集合分位值(75、90百分位值和极端值)明显优于集合平均,且预报时效越长,优势越明显,集合预报极端值与实况相当或略偏大;从逐24h平均偏差结果可知,集合分位值(75、90百分位值和极端值)比集合平均和控制预报更接近实况。总的分析表明:集合分位值(75、90百分位值和极端值)对受冷空气影响的海浪场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可以提高对海浪场的预报水平,且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5.
采用1958年1月—2001年12月ECMWF ERA-40的10m风场资料,以及由该风场资料驱动WAVEWATCHⅢ得到的北印度洋—南海海域44a的海浪场资料,通过EOF分析、正交小波分析和M-K检测方法,分析了北印度洋—南海海域海面风场和有效波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印度洋—南海海域存在3个大风、大浪区,其中亚丁湾以东洋面风力最强,有效波高最高;表面风场和有效波高存在35、15和3a的主周期变化,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年平均风场和有效波高均存在明显增强趋势,1977年为突变起始年;年平均海表10m风速和有效波高随时间增大主要是由冬季和春季海表10m风速和有效波高随时间增大引起的;冬、秋季海面风场与有效波高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较一致,冬季以35~40a的周期为主,秋季以11~12a的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76.
深水防波堤周围流场存在复杂的紊动变化,防波堤较容易发生失效破坏。本文利用PIV技术,基于模型实验,对规则波作用下防波堤周围的速度流场及其涡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规则波流场的瞬时速度分布。通过对不同型式防波堤在不同的水力条件下的波浪流场实验数据的分析,定量地研究了防波堤堤身水域的涡旋流场的水力特性。 相似文献
77.
中国东南陆缘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东南地区11822个重力数据、30″×30″数值地形模型和WDM94重力位模型,以Stokes理论为基础,采用低通滤波方法处理远区影响,计算了中国东南陆缘2.5′×2.5′格网重力大地水准面,其结果与福建、山东的GPS水准相比较,精度分别为±0.124m和±0.062m。 相似文献
78.
7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in and point charges based on routine measurements extending over four rainy seasons are presented. An average rain current density of (1.0±0.1)×10–10 A m–2 and charge per unit volume of rain water of (0.43±0.02)×10–4 C m–3 for the locality are obtained, which are compared with data obtained elsewhere by other workers. The point-discharge current measurements lead to a revised estimate of (0.86±0.08)×10–9 A m–2 for the average point discharge current below storm clouds. 相似文献
80.
利用1961—2013年大连地区3测站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及1948—2016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和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连地区雷暴日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探讨雷暴严重年5—9月平均大气环流背景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地区雷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北部内陆地区多,南部沿海地区少的特点;除2月外,各地其余月份均可发生雷暴,7月和8月达到高峰值,雷暴集中发生在5—9月,雷暴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夏季6—8月最多,冬季很少出现雷暴;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北部的减少趋势尤为显著;雷暴初日多出现在4月,终日多出现在10月,初日较终日稳定,无论初日和终日均以北部地区较南部地区稳定,各地雷暴初日显著提前,终日推迟不显著,但仅有大连终日推迟趋势显著;雷暴初日和终日北部地区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分别为-1℃和10℃,南部(东部)地区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分别为6℃(-1℃)和3℃(8℃);多雷暴年,高层500 hPa蒙古低涡异常偏强,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低层850 hPa偏南风水汽输送和大连上空整层垂直上升运动均异常偏强,这些有利于雷暴日数的增多,而少雷暴年与多雷暴年特征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