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0篇
  免费   1061篇
  国内免费   1952篇
测绘学   605篇
大气科学   1513篇
地球物理   956篇
地质学   3267篇
海洋学   493篇
天文学   149篇
综合类   305篇
自然地理   335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281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375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350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383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分析1966年邢台5次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情况发现,前2次地震对后面的地震有较好的触发,而MS7.2以后地震的触发不理想。从而认为,随着地震的发生和震源深度的增加,岩浆活动对地壳介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壳介质弹性性能越来越弱,即该区域浅部可以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而深部在岩浆等因素的影响下,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存在较大的误差,不适合用弹性位错理论计算地震的触发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岩浆活动的剧烈性和超壳断层存在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2.
The Narmada zone in central India is a zone of weakness that separates the region of Vindhyan (Meso-Neoproterozoic) deposition to the north from Gondwana (Permo-Carboniferous–lower Cretaceous) deposits to the south.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analogue seismic refraction data, acquired during the early 1980s, using 2-D ray-tracing techniques reveals a basement (velocity 5.8–6.0 km s−1 ) topography suggesting that the Narmada zone, bounded by the Narmada North and Narmada South faults is a region of basement uplift. A layer of anomalously high velocity (6.5–6.7 km s−1 ) at depths between 1.5 and 9.0 km appears to be present in the entire region. Within the Narmada zone this layer occurs at shallower depths than outside the Narmada zone. At two places within the Narmada zone this layer is at a depth of about 1.5 km. This layer cannot be considered as the top of the lower crust because in this case it should have produced large positive gravity anomalies at the shallowest parts. Instead, these parts correspond to Bouguer gravity lows. Furthermore, lower crust at such shallow depths has not been reported from any other part of the Indian shield. Therefore, this layer is likely to represent the top of a high-velocity mafic body that has different thicknesses in different places.  相似文献   
63.
We present high resolution infrared images of the pre-main sequence star V536 Aql and polarization maps of the reflection nebula IRN Cha observed with the SHARP camera on the ESO NTT. Extended structures are observed near V536 Aql. The polarization pattern of IRN Cha is typical of a centrally illuminated source but with a central band of anomalously oriented polarization believed to occur in an optically thick disk.  相似文献   
64.
陈剑  崔之久 《沉积学报》2015,33(2):275-284
西藏芒康县金沙江上游雪隆囊河谷史前时期(全新世晚期)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堰塞事件,形成了一个湖水体积约3.1×108 m3的大型堰塞湖。该堰塞湖形成后期发生溃决并引发异常大洪水,这一溃决事件发生在大约1 117 A.D.。地震诱发山体滑坡可能是金沙江发生堰塞的直接原因。在雪隆囊古堰塞坝体的下游一侧到其下游3.5 km的范围内,发现大量由砾石、砂和少量黏土组成的混杂堆积体,判定其为滑坡堰塞湖的溃坝堆积,是滑坡坝体及上游河床物质在坝体溃决后快速堆积形成。整套溃坝堆积体具有支撑-叠置构造、叠瓦构造和杂基构造等沉积特征,还具有一种特殊的沉积构造:即在垂向剖面上发育粗砾石层与细砂砾层的韵律互层,但剖面中缺少砾或砂的透镜体。这种沉积构造("互层构造")是溃坝堆积相区别于冲-洪积相、泥石流相等的一种重要判别标志。采用水力学模型反演确定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的平均流速为7.48 m/s,最大洪峰流量为10 786 m3/s。雪隆囊溃坝堆积体沉积特征及其环境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揭示古洪水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机制,同时对于认识金沙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地质高背景区相较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镉污染影响范围更广,在区域尺度上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危害。土壤镉生物有效性是决定其生物可利用性、生物毒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探寻可行的土壤镉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对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DGT技术、单一提取法、连续提取法和土壤溶液法常用于测定土壤有效镉,但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基于同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室内盆栽实验,难以代表自然污染土壤中的复杂情况。为探明各土壤重金属有效态提取技术对地质高背景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d生物有效性评估效果,本文以浙江西北部土壤Cd高地质背景区水田土壤-水稻籽实和旱地土壤-小白菜样品为研究对象,实验应用DGT技术、单一提取法(0.01mol/L氯化钙提取)、连续提取法(七步连续提取)和土壤溶液法评价土壤中镉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①研究区水田和旱地土壤Cd平均含量分别为1.07mg/kg和0.73mg/kg,显著高于浙江和全国土壤平均水平,Cd的异常富集主要与浙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黑色岩系有关。②相较于碳酸盐岩区,黑色岩系区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组分占比较高,水田和旱地土壤Cd的活动系数(MF)高达59.9%和51.8%,Cd易在土壤-作物系统中发生迁移富集;③植物体内镉含量Cd-P与不同方法测定的有效镉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但Cd-P与DGT技术测定的有效镉含量相关性优于其他三种方法,水田土壤测得的有效Cd与水稻籽实相关关系:$ {{C}}_{\text{soln}} $>CDGT>$ {{C}}_{{\text{CaCl}}_{\text{2}}} $>$ {{C}}_{{\text{F}}_{\text{1}}\text{+}{\text{F}}_{\text{2}}\text{+}{\text{F}}_{\text{3}}} $,旱地土壤测得的有效Cd与小白菜相关关系:CDGT >$ {{C}}_{{\text{CaCl}}_{\text{2}}} $>$ {{C}}_{{\text{F}}_{\text{1}}\text{+}{\text{F}}_{\text{2}}\text{+}{\text{F}}_{\text{3}}} $>$ {{C}}_{\text{soln}} $。综合比较不同土壤有效Cd测定方法的优缺点,DGT技术可以模拟植物体对Cd的动态吸收过程,更能准确地反映土壤Cd生物有效性,预测作物Cd含量水平,这与已有研究成果一致。此外,本文研究成果表明DGT技术评价土壤Cd生物有效性,不仅适用于人为污染区,也可应用于地质高背景区。  相似文献   
66.
马行东  李扬  单志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s1):123-128
某电站玄武岩坝区地质条件复杂,研究表明坝区玄武岩裂隙含水系统具有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多级次性特点。本文结合玄武岩裂隙特征和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给出了评价岩体渗透性的尺度。勘探揭露河床右侧及右岸岸坡发育承压水,据埋藏条件和水化学成分可分为上部承压水和下部承压水,分别对其分布范围特征;承压水水位、流量及动态特征;承压水水化学特征;贮存环境特征;补给、径流、排泄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承压水对建坝影响,根据分析成果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7.
极地冰芯固体直流导电特性检测(ECM)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介绍冰芯固体直流导电特性检测(ECM)技术方法和检测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ECM检测技术应用于冰芯研究领域所具有的非破坏性、快速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分析阐明ECM数据在冰芯年代划分、恢复火山活动历史、确定参考层位和生物质燃烧事件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8.
69.
分析了飞船主着陆场区1981—1999年1—4月和9—12月因冷空气而产生的偏北大风的过程中气候概况及其天气特征。通过分析发现:主着陆场区因冷空气引起的偏北大风以春季最频繁,秋、冬季最稀少;一天当中偏北大风以午后出现频率最大,午夜出现频率最少;对于不同季节的气压和温度,春、秋两季变化剧烈,冬季相对较小;在大风出现前24小时,主着陆场区的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以两槽一脊型、一槽一脊型、贝湖低压型为主;冷空气入侵前24小时,欧亚天气图上主着陆场区上游低层850hPa中高纬度有明显的冷中心,地面图场区上游冷高压中心的分布主要有3个区域:贝加尔湖西南至新疆、贝加尔湖到内蒙中北部、贝加尔湖西北部。大风前24小时在35~45°N、100~115°E等压线密集,等压线一般都在4根以上。  相似文献   
70.
李广才 《地质与勘探》2024,60(2):329-338
雄安新区城市规划建设对地下空间的高精度勘探提出了高要求,作为具有高分辨率的地面物探方法,反射波地震勘探技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探究了厚覆盖区条件下的高精度有效反射地震探测技术,并利用反射纵波技术在雄安新区进行提高浅层分辨率的地震勘探方法试验。根据实际探测目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检波器、震源类型、道距大小及接收排列长度等不同采集因素试验效果,探究已有条件下适宜的震源类型和最佳采集参数。结合实际资料处理和分层解释,试验研究表明,采用高频检波器、选择可控震源激发效果最佳,针对试验目标,结合小道距、适当排列接收等措施,可有效提高厚覆盖区50~300 m深度内反射纵波地震勘探的纵向分辨率,试验获得了丰富的有效波组信息,为内部地层精细划分和解释提供了依据。该方法可为类似环境下城市地下空间的精细探测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