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3篇
  免费   749篇
  国内免费   881篇
测绘学   131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1128篇
地质学   2671篇
海洋学   167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87篇
自然地理   26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张喆  许力生 《地球物理学报》2020,63(8):2978-2998
2013年11月17日,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北、南极板块与斯科舍板块之间发生了一次MW7.8级地震(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W7.8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分布的长周期和宽频带地震记录反演确定了这次地震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震源机制,验证了提出的一种多点震源机制反演的新方法.首先利用长周期记录的W震相反演了这次地震的矩心矩张量解并利用体波提取了视震源时间函数,同时利用台阵反投影技术从宽频带记录中获得了这次地震的高频源的时空分布,然后基于矩心矩张量解、视震源时间函数以及高频源的时空分布,实现了采用新方法对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W7.8地震的多点震源机制反演.矩心矩张量解表明,地震矩心在44.50°W/60.18°S,矩心深度19 km,半持续时间49 s,释放标量地震矩4.71×1020 N·m,发震断层走向104°,倾角54°,滑动角8°.视震源时间函数清楚地揭示了地震矩随时间变化的方位依赖性,总体上可以将时间过程分为前60 s和后50 s两个阶段,但前60 s可细分为两次子事件.根据台阵反投影结果,这次地震为沿海沟从西到东的单侧破裂,破裂长度达311 km,可以分为5次子事件,能量释放的峰值点依次为13 s、30 s、51 s、64 s和84 s,平均破裂速度分别为0.6 km·s-1、2.6 km·s-1、2.3 km·s-1、2.8 km·s-1和3 km·s-1.多点震源机制反演显示,5次子事件的矩震级分别为MW7.57,MW7.48,MW6.80,MW7.53和MW7.08,半持续时间依次为21 s,17 s,6 s,16 s和8 s,走向分别为95°,105°,81°,98°和98°,倾角依次为57°,49°,86°,46°和64°,滑动角-9°,1°,-17°,13°和-4°.这些在震源机制、能量释放以及持续时间方面的变化都是当地构造和应力环境复杂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942.
在我国加快实现气象业务现代化进程及2012年7月21日北京出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的背景下,较为系统地回顾总结了近50 a华北暴雨的主要研究进展,其内容涉及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其分型、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水汽输送、高低空急流、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复杂地形以及下垫面、气候学特征等诸多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旨在加深对华北暴雨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华北暴雨研究,提高华北暴雨的预报水平。提出在继续开展大尺度系统发展演变研究的同时,有必要借助新型观测和数值模拟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华北暴雨β(γ)中尺度系统细致研究,以期更清楚地揭示华北暴雨中尺度系统的三维结构特征、发生发展机理。  相似文献   
943.
在坦桑尼亚西南部的乌本迪带内首次发现了阿拉斯加型(岛弧型)镁铁-超镁铁环状杂岩体,对约束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Nsamya杂岩体主要岩性为单辉橄榄岩和辉长岩,单辉橄榄岩位于杂岩体的中部,而辉长岩主要位于北部边缘,表现出环状岩体特征。锆石U-Pb年龄表明杂岩体的形成年龄介于1874~1944Ma之间,为古元古代晚期。岩石地球化学显示,杂岩体具有低SiO2,高MgO、FeOT、Cr和Ni含量,富集LREE和Ba、Pb、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不同程度的亏损HREE和Nb、Ta、Zr、Hf和Ti等高场强元素特征,为具有岛弧构造背景的阿拉斯加型岩体。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认为其形成于古元古代乌本迪造山作用晚期的岛弧盆地闭合阶段,玄武质岩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并在上升过程中遭受下地壳基底的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   
944.
正20141730 Cao Quan(Faculty of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Xiang Wei Application of Cross-Hole Ultra-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to Detection of Spherically Weathered Granite(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ISSN1004-9665,CN11-3249/P,21(5),2013,p.730-735,8 illus.,12 refs.)  相似文献   
945.
In the Orlica‐?nie?nik complex at the NE margin of the Bohemian Massif, high‐pressure granulites occur as isolated lenses within partially migmatized orthogneisses. Sm–Nd (different grain‐size fractions of garnet, clinopyroxene and/or whole rock) and U–Pb [isotope dilution‐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D‐TIMS) single grain and sensitive high‐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SHRIMP)] ages for granulites, collected in the surroundings of ?ervený D?l (Czech Republic) and at Stary Giera?tów (Poland), constrain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se rocks during the Variscan orogeny. Most of the new ages cluster at c. 350–340 Ma and are consistent with results previously reported for similar occurrences throughout the Bohemian Massif. This interval is generally interpreted to constrain the time of 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 more complex evolution is recorded for a mafic granulite from Stary Giera?tów and concerns the unknown duration of metamorphism (single, short‐lived metamorphic cycle or different episode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separated in time?). The central grain parts of zircon from this sample yielded a large spread in apparent 206Pb/238U SHRIMP ages (c. 462–322 Ma) with a distinct cluster at c. 365 Ma. This spread is interpreted to be indicative for variable Pb‐loss that affected magmatic protolith zircon during high‐grade metamorphism. The initiating mechanism and the time of Pb‐loss has yet to be resolved. A connection to 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t c. 350–340 Ma is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but this relationship is far from straightforward.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suggests that resetting is related to a high‐temperature event (not necessarily in the granulite facies and/or at high pressures) around 370–360 Ma, that has previously gone unnoticed.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caution is warranted in interpreting U–Pb zircon data of HT rocks, because isotopic rejuvenation may lead to erroneous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946.
947.
948.
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曾出现大量流体,由溶解作用产生的流体在变形分解带内运移,形成古水热循环系统,该水热系统使岩石中如铀等大离子富集成矿,水岩相互作用造成秦岭杂岩中稀土元素四重分布效应.  相似文献   
949.
950.
近年来,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城市公交网络研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公交网络的运行机理,并为这类网络的设计、优化与控制提供帮助.首先介绍了城市公交网络的研究背景、城市公交系统的网络描述和相关的网络概念.然后从网络的静态特性分析、演化生成建模、行为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总结并讨论了当前基于复杂网络的城市公交网络的研究状况与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