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9篇
  免费   902篇
  国内免费   1684篇
测绘学   125篇
大气科学   705篇
地球物理   1071篇
地质学   3464篇
海洋学   681篇
天文学   96篇
综合类   208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241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58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323篇
  2006年   327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91.
The swath bathymetric data acquired during the “Sumatra Aftershocks” cruise from the Sunda trench in the Indian Ocean to the north of the Sumatra Island imaged several scars and deposits. In situ pore pressure measurements using the Ifremer piezometer and coring demonstrate that high excess pore pressure and sediment deformation was generated by a recent event in the scar of the slope failure zone identified by J.T. Henstock and co-authors. This excess pore pressure is localized in the upper sedimentary layers and is not related to an interplate subduction process.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hydrological system that take into account the hyd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upper sediment layer show that the excess pore pressure and sediment deformations could be generated at the time of the December 26, 2004 Great Sumatra Earthquake. The Sumatra Aftershocks team: J.-C. Sibuet, S. Singh, R. Apprioual, N.C. Aryanto, J. Begot, A. Cattaneo, A.P.S. Chauchan, R. Creach, J. Crozon, A. Domzig, N. Falleau, D. Graindorge, F. Harmegnies, Y. Haryadi, F. Klingelhoffer, S.K. Kolluru, J.-Y. Landuré, C. Le Lann, J. Malod, A. Normand, G. Oggian, C. Rangin, D. Restunin Galih, J.-L. Schneider, N. Sultan, M. Taufik, M. Umber and H. Yamaguchi.  相似文献   
892.
新型压力均布型锚索锚固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压力型锚索锚固段承载体结构形式和锚固段围岩强度,研究新型压力均布型锚索锚固段承载体和砂浆之间作用力传递机理,获得承载体压力分布及其大小,阐述注浆体抗剪性能的变化,从而可以确定压力均布型锚索合理的承载体结构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均布型锚索承载体轴力沿钢管径向均布,承载体表面肋状结构增加砂浆体的抗剪性能,大大提高压力均布型锚索的锚固能力,从而可以优化锚索锚固段的长度。  相似文献   
893.
盐渍土溶陷特性的试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疆(北疆)地区S201线克拉玛依至榆树沟段公路沿线的盐渍土为研究对象,着重对该土的溶陷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目的是为新疆的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的技术指导。运用单轴压缩试验,通过利用单、双线法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了盐渍土的溶陷变形随含水量和压力变化的规律及特点。研究认为:对于不同类型的盐渍土,不论采用何种试验方法,都会得到溶陷系数、峰值溶陷压力随含水量增大而减小,氯盐盐渍土峰值溶陷压力在400—500kPa附近,而硫酸盐盐渍土峰值溶陷压力在200kPa附近;同时还得出不同类型的盐渍土对水的敏感程度相同,即试验开始与结束表现为敏感弱,而中间阶段表现较强;从试验方法符合实际情况以及结果准确入手,双线法比单线法更适合于对盐渍土溶陷性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94.
需要多大的压桩力才能将桩压入设计预定的标高,获得最大的单桩承载力,这是工程上最实际、最有价值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静力压桩及静载试验求取适合于工程实际情况的终止压桩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关系,并通过钢弦式应力计在预应力管桩中的应用,论述了由测应力计频率到求取单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的过程和原理。  相似文献   
895.
陈小云  曹轶  薛飞  黄永模 《地下水》2009,31(6):53-55
福州华林2号井水温具有与正常水温动态基本类型所不同的夏高冬低的动态特征,通过对该井水温变化的机理、动态成因以及与相邻的华林1号井水位的对比分析,发现水温的动态变化与水位的动态变化基本一致,认为该井水温变化幅度大的动态特征,主要是由于受周边温泉季节性开采干扰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896.
应用近代微束矿物学分析测试技术,对在中国陨落的随州、寺巷口和岩庄等三块球粒陨石中矿物的冲击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查明存在有硅酸盐单矿物熔体、硅酸盐矿物混合熔体和全岩熔体三种组成不同的冲击熔体。研究结果显示:(1)三种熔融相与未熔相之间在主成分和微量元素组成上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它们是原地熔融的产物,但在较大的冲击熔块中,也发现冲击熔融作用引发了一部分元素,如亲铁元素、硒元素和轻重稀土元素的分异现象;(2)查明Al2O3、Cr2O3、Na2O和CaO等优先进入从冲击熔体结晶的辉石常压相或辉石的高压相——镁铁榴石(属地幔过渡带矿物)中;(3)Al元素能进入阿基莫石(即辉石的钛铁矿结构相,属下地幔矿物)中,以固熔体形式稳定下来。ELNES的测定查明,其氧化铁组分中Fe3+/∑Fe的比值高达0.67(3);(4)陨石全岩熔体中硅酸盐相与金属-硫化物相之间为完全不混熔,后者以孤立的共结体团块产于硅酸盐熔体之中,除Zn、Na、Cr、Co和Cu在硫化物相中和Na在金属相中有明显富集外,其他元素的浓度则无明显变化;(5)在寺巷口陨石熔脉的金属-硫化物共结团块内发现了FeNi金属-硫化铁-磁铁矿组合,进一步证实了S和O等轻元素可以加入到以Fe-Ni金属为主要组成的地核成分中去;(6)在岩庄陨石的FeNi金属-硫化铁共结体团块的硫化铁内发现了Na、Mn和Fe的磷酸盐矿物小球体,说明P和Na、Mn等元素也能成为地核的组成元素。以上研究在行星演化、地幔矿物学和地球化学,以及陨石学研究上均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97.
斜坡降雨入渗在Flac中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简化分析,在模拟斜坡降雨入渗暂态渗流时,通常没有考虑入渗和产流的耦合过程,通过施加流量边界或零水头边界进行地下水渗流计算,通过在FALC中利用内嵌的fish语言,考虑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的耦合以及雨向影响下斜坡降雨入渗过程,并通过算例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耦合、对斜坡孔隙水压力分布以及考虑各种雨向作用下对坡面积水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8.
对深入了解土在外荷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与变形变化规律对研究土的排水固结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黄石地区淤泥质土进行分级加荷与一次性加荷的各向等压固结试验及单向固结试验,分析全过程孔压与变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加荷方式孔压消散的规律并不相同,当孔压降到相应某临界值以下时,固结过程会变得缓慢,即使在较大的外荷载作用下,土中孔压反映也远不如加载初期明显。固结排水过程具有阶段性,这主要是自由水与孔隙水排水速度变化所引起的。黄石淤泥质土的主固结时间总体在5-100min范围内,当固结压力接近先期固结压力时固结系数最小,而次固结系数约为最大值。  相似文献   
899.
在温州某垃圾填埋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于有地下水渗流的砂层中,高压旋喷注浆单管法与三重管法试桩进行了对比试验与分析,高压旋喷注浆成桩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供同类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0.
在使用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分析铅时,发现Cu221.810线对Pb220.3线形成干扰。产生这种干扰的原因是由于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采用了固态阵列检测器和中阶梯光栅,从而在两条谱带之间发生了纵向干扰校正。可以采用干扰系数校正法或者选择在灵敏度稍低的VIS段摄谱进行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