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测绘学   213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836篇
地质学   650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1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51.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MW7.6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永革  沈正康  尚丹 《中国地震》2006,22(3):277-286
本文研究分析了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主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影响。计算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断层泥区域的孔隙流体压力和介质弹性常数与周围介质中的不同;(2)地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3)将震源区构造应力和主震破裂产生的应力叠加计算得到余震破裂机制。该研究考虑了多种因素,计算结果与余震的分布比较吻合。结果表明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主震对大部分余震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2.
Influence of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Teflon plates on kinetics of the bubble attachment was studied. Phenomena occurring during collisions of the air bubble, rising in clean water, with Teflon plates, differing only in their surface roughnes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sed using a high-speed camera. Variations of the local velocity of the bubble during the collisions and the time of the bubble attachment were determin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Teflon surface roughness was the parameter of a crucial importance for the attachment time of the colliding bubble. Depending on degree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the time of the attachment varied by over order of magnitude (from 3 to over 80 ms). In the case the Teflon surfaces having roughness below 1 μm there were recorded four to five “approach–bounce” cycles prior to the bubble attachment. Moreover, after the first collision the rapid pulsations of the bubble shape (within fraction of millisecond) were recorded. For surfaces of roughness ca. 50 μm and larger the attachment always occurred during the first collision—there was no bouncing observed and the time of the attachment was below 3 ms. It was documented that presence of a micro-bubble at the surface facilitated attachment of the colliding bubble.  相似文献   
153.
Based on data of earthquake sequences with MS≥5.0 in Chinese mainland from 1970 to 2004,for different se-quence types and different rupture modes of the main shoc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size R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main shock M0 has been studied statistically.Considering the rupture mode of the mainshock,we give the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R and M0 under 95%confidence level for differentsequence types.Qualitatively,lgR,the logarithm of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size,is positively correlative to theM0,but the data distribution is dispersed.Viewing from different sequence types,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 and M0is very weak for isolated earthquake type(IET)sequence,R distributes in the range from 5 to 60 km;For main-shock-aftershock type(MAT),lgR is positively correlative to M0;For multiple main shock type(MMT),the core-lation between lgR and M0 is not very obvious when M0≤6.2 and R distributes in the range from 5 to 70 km,whileit shows a linear correlation when M0≥6.3.The statistical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occupational ratios of differentsequence types for strike-slip and oblique slip are almost the same.But for dip-slip(mostly are thrust mechanisms),the ratio of MA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IET and MMT.Comparing with previous results,it indicates that,when M0is large enough,R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M0 and there is almost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rupture mode of themain shock.  相似文献   
154.
中国大陆中强以上地震余震分布尺度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MSge;5.0地震序列资料,统计研究了中国大陆余震分布尺度与序列最大地震震级M0及最大地震破裂形式之间的关系. 在95%置信概率下,考虑主震破裂形式, 分序列类型给出了余震分布尺度与M0之间的统计关系. 定性而言,余震分布尺度的对数lgR与M0正相关, 但数据分布较为离散. 分类型来看, 孤立型序列余震分布尺度与M0之间统计相关程度低, 余震分布尺度介于5~60 km之间; 主余型序列lgR与M0正相关; 多震型序列当M0le;6.2时lgR与M0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余震分布尺度介于5~70 km之间, 当M0ge;6.3时lgR与M0线性相关. 统计结果还表明, 走滑近走滑及斜滑型主震所导致序列类型比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倾滑近倾滑型主震(主要为逆断型破裂)所导致的主余型序列所占比例较高, 孤立型及多震型序列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低. 对比研究显示, 当M0较高时,余震分布尺度主要取决于主震大小而与主震破裂形式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5.
结合本公司实施的一个大桥施工控制网测量项目,详细介绍了利用GPS进行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的方法,从方案比选、选点埋石、坐标系和投影面选择、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控制网的复测与维护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6.
结合本公司实施的一个大桥施工控制网测量项目,详细介绍了利用GPS进行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的方法,从方案比选、选点埋石、坐标系和投影面选择、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控制网的复测与维护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7.
基于地性线的不规则三角网优化构建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利用自动增加特征点消除平三角形的方法,并通过重构等高线验证了构网算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验表明,本文算法能很好地消除不合理的平三角形,优化三角网结构。  相似文献   
158.
针对多层轮廓线三维重构问题,研究了真三维复杂轮廓线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引入参考基准面概念,提出了一种顾及局部平展特性的真三维TIN生成算法。该方法在递增生成表面过程中,利用了加权最小三角化方法,动态建立参考基准面,将三角面片自身形态和局部邻接轮廓点的相对空间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了面片的遮掩重叠和自相交,使得重建表面和原始表面的拓扑差异最小。选取三维地震量测的多层反射波剖面数据进行了实验,并对不同算法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本文算法快速可靠,重建出来的三维表面过渡光滑、自然,更接近实际的表面形态。该方法对于石油、地质勘探三维地质构造形态辅助解译具有现实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9.
构造环境应力场在确定新疆地震危险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和位错论,提出了断裂力学地震破裂模式,进而推导出了几个从地震波观测资料直接计算震源处构造环境剪力场量值r0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地区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r0值的大小与分布和大震发生的地点有密切关系,即剪应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将容易发生大地震,而剪应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通常只发生小地震。据此,从1992年开始,根据环境应力场进行寻找地震危险区的尝试总有效北达7  相似文献   
160.
系统收集了中国大陆走滑活动断裂带上障碍体(阶区)与地震破裂的资料,探讨了障碍体止裂尺度与地震破裂的关系及其分段意义。统计分析表明,走滑活动断裂带上地震的震级与障碍体的阶距、阶距与次级段长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障碍体的阶距可以作为判定地震破裂止裂尺度的极重要标志,是进行破裂分段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