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8篇
  免费   429篇
  国内免费   473篇
测绘学   1237篇
大气科学   298篇
地球物理   498篇
地质学   1101篇
海洋学   344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305篇
自然地理   54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7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 unique whale call with 50–52 Hz emphasis from a single source has been tracked over 12 year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North Pacific. These calls, referred to as 52-Hz calls, were monitored and analyzed from acoustic data recorded by hydrophones of the US Navy 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 (SOSUS) and other arrays. The calls were noticed first in 1989, and have been detected and tracked since 1992. No other calls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acoustic data from any hydrophone system in the North Pacific basin. Only one series of these 52-Hz calls has been recorded at a time, with no call overlap, suggesting that a single whale produced the calls. The calls were recorded from August to February with most in December and January. The species producing these calls is unknown. The tracks of the 52-Hz whale were different each year, and varied in length from 708 to 11,062 km with travel speeds ranging from 0.7 to 3.8 km/h. Tracks included (A) meandering over short ranges, (B) predominantly west-to-east movement, and (C) mostly north-to-south travel. These tracks consistently appeared to be un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r movement of other whale species (blue, fin and humpback) monitored year-round with the same hydrophones.  相似文献   
22.
23.
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一种不需估计类别分布参数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能够克服分类中的不确定性,提高分类精度。模糊ARTMAP人工神经网络具有稳定、泛化性能好、支持增量式学习等特点,通过对简化模糊AR-TMAP神经网络和H-ARTMAP神经网络的分析和集成,构造了一种用于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的简化模糊H-ART-MAP网络。实验证明该方法在分类效率、运算时间和分类精度等方面都优于最大似然分类、BP神经网络、最小距离分类、光谱角制图模型等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4.
决策树是用于分类的常用建模方法。首先对分类的概念和决策树方法分别进行了总体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乡村劳动力、耕地面积以及农业总产值信息数据进行了挖掘分析,在运用决策树对数据进行分类过程中对连续数据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离散化处理,从而避免了原始经验分类方法的主观性。最后,通过上述决策树分类方法,生成我国农业情况的决策树,获得相关空间分类规则,并对其进行分析说明。结果表明,决策树分类方法适合我国农业情况。  相似文献   
25.
基于蚁群智能的遥感影像分类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智能式遥感分类是遥感研究的新热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智能规则挖掘(ant-miner)的遥感影像分类新方法.遥感数据各波段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往往会导致分类产生误差.而ant-miner算法中的信息素是基于规则整体性能的,信息素的动态更新能有效地处理相关性较强的数据,所提供的正反馈信息能纠正启发式函数缺陷所造成的错误.因此,蚁群智能算法应用于遥感分类具有一定的优势.将该方法用于广州市地区的遥感影像,取得了较好的分类结果.并与See5.0决策树方法及最大似然方法(MLH)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蚁群智能算法分类精度比后两者的分类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26.
地理信息分类体系之间的语义不一致性,被认为是影响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在语义层次上信息共享的最大障碍.首先,本文在阐述中国地理信息分类体系之间参照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的地理信息分类体系对比分析方法.其次,对中国现行的几种地理信息标准分类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最后,为中国地理信息分类体系的编制和修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7.
秦永  宋伟东 《测绘科学》2008,33(1):176-178,199
利用模式识别中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的相关理论对遥感影像的纹理特征进行遴选和变换处理,得到描述纹理的二次特征。实验证明这些新特征能够提高影像分类精度和分类效率。  相似文献   
28.
利用C4.5决策树分类算法和GIS组件Super Map Objects,开发实现了基于连续文化序列的空间数据挖掘系统,运用此系统对郑州-洛阳地区史前四个连续文化时期的聚落进行了数据挖掘,提取了聚落遗址面积的分类规则,并根据这些分类规则和聚落的空间分布情况对四个文化时期的I级聚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I级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即I级聚落中的一些特大面积的聚落朝着中心聚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9.
基于LBV变换的遥感影像多步骤分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与日俱增的遥感数据,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影像分类成为遥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LBV变换的遥感影像多步骤分类方法。L:地物的总辐射水平,集中反映了裸地的信息;B:地物的可见-红外光辐射平衡,是地面水分状况和水体存在的一个良好指标;V:地物辐射随波段变化的方向和速度向量,能集中反映地面植被状况。多步骤分类法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能克服类别之间的互相影响,从而提高分类精度。文章结合LBV变换和多步骤分类法的优点对影像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且能达到良好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30.
线性影纹信息是遥感图像中的一类重要信息,线性影纹信息自动提取是遥感图像智能解译的重要研究领域。笔者采用基于特征对象的专家系统技术来完成线性影纹信息的简单类别提取,设计并实现了线性影纹理解专家系统;阐明了系统结构,解译规则获取、表达,基于消息的不确定性推理机及解释机的设计;最后利用系统做了线性影纹类别提取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特征对象的专家系统用于线性影纹类别自动提取是切实可行的,并具有较高的提取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