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79篇 |
免费 | 2905篇 |
国内免费 | 25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2篇 |
大气科学 | 21篇 |
地球物理 | 521篇 |
地质学 | 10596篇 |
海洋学 | 310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614篇 |
自然地理 | 13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28篇 |
2023年 | 271篇 |
2022年 | 348篇 |
2021年 | 377篇 |
2020年 | 374篇 |
2019年 | 358篇 |
2018年 | 280篇 |
2017年 | 309篇 |
2016年 | 314篇 |
2015年 | 352篇 |
2014年 | 487篇 |
2013年 | 410篇 |
2012年 | 493篇 |
2011年 | 570篇 |
2010年 | 413篇 |
2009年 | 414篇 |
2008年 | 346篇 |
2007年 | 369篇 |
2006年 | 324篇 |
2005年 | 295篇 |
2004年 | 351篇 |
2003年 | 315篇 |
2002年 | 296篇 |
2001年 | 315篇 |
2000年 | 273篇 |
1999年 | 310篇 |
1998年 | 349篇 |
1997年 | 370篇 |
1996年 | 359篇 |
1995年 | 309篇 |
1994年 | 325篇 |
1993年 | 299篇 |
1992年 | 339篇 |
1991年 | 283篇 |
1990年 | 231篇 |
1989年 | 223篇 |
1988年 | 55篇 |
1987年 | 69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8篇 |
1980年 | 17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4篇 |
1948年 | 8篇 |
194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酒西盆地青南凹陷柳沟庄-窟窿山地区下白垩统震积岩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在甘肃省酒西盆地青南凹陷柳沟庄-窟窿山地区下白垩统下沟组及中沟组地层序列中,首次发现发育一套地震事件沉积物,是一套含微裂缝或同生变形构造及振动液化泄水构造等震积特征的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的组合.本区震积作用及震积岩的主要识别标志为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及其伴生构造、重荷模及伴生构造、脆性和塑性两类沉积物相间的滑塌变形作用及滑塌岩、软沉积物的液化作用及泄水构造、层内阶梯状断层及地裂缝.柳沟庄-窟窿山地区下白垩统震积岩的发现,填补了本区震积岩研究的空白,反映了本区在早白垩世存在一个强烈的构造活动时期,可以推测其影响范围可能还会波及青南凹陷的其他地区,也有望在酒西盆地类似环境的其他凹陷发现震积岩,开辟震积岩研究的新领域.区域构造背景的研究同样表明,青南凹陷青西Ⅰ号同生断裂带及509断阶带的强烈构造活动正是本区早白垩世震积作用的直接诱发因素,为本区震积岩的存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2.
西昆仑北缘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西昆仑北缘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中,笔者等识别出大量不同时代的片麻状花岗岩,其中包括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获得最新的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的单颗粒锆石SHRIMP年龄为815±57Ma,片麻状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反映它们形成于裂解构造背景,结合对区域上新元古代地层及中元古代末期构造事件的研究,笔者认为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反映了古塔里木板块作为Rodinia超大陆一员发生裂解的时间,这对研究古塔里木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及中国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43.
根据新提供的Pb同位素组成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证实了位于北秦岭北界的明港地区发育的早中生代安山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岩筒所携带的下地壳捕虏体属于南秦岭。所恢复的南秦岭下地壳剖面自下而上为:底侵成因的变辉长岩-基性麻粒岩(其中含有榴辉岩及辉石岩的透镜体)-酸性麻粒岩。秦岭造山带总体的岩石因模型为:南秦岭(扬子块体)向北拆离俯冲,北秦岭地壳向华北仰冲,华北岩石因呈楔状插入秦岭造山带,拆离面约在中、下地壳之间。南秦岭俯冲岩片延伸的范围在平面上有可能达到400km。 相似文献
944.
根据地层基准面原理,通过对岩心、测井、录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将研究区Es3.3-Es3.2层段的地层划分出4个中期地层旋回(层序):MSC1,MSC2,MSC3,MSC4。其中大致发育2种类型的层序,即陆源碎屑岩层序和膏盐岩层序。陆源碎屑岩层序多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期,以发育泥质岩夹浊积砂体、三角洲前缘砂质沉积为主;膏盐岩层序多形成于基准面下降期,以发育厚层的盐岩、膏盐岩、膏岩、泥膏岩、膏泥岩夹浊积席状砂为特征。识别出3种类型的沉积体系:较深水湖-浊积扇、较深水盐湖、浅湖-三角洲体系,并在层序格架内分析了各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和储层砂体的发育情况。综合分析生、储、盖条件后认为,在垂向上,MSC2上升半旋回为本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在平面上,本区的油气勘探应主要寻找洼陷东、西两侧断层下降盘的浊积砂体,主要储层砂体类型为浊积水道及浊积席状砂。 相似文献
945.
946.
西藏多不杂矿集区斑岩铜矿地球化学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不杂矿集区位于西藏改则县北部,是近些年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在以多不杂为中心,东西长约30km,南北宽约10km的范围内,包括多不杂、波龙、色那、拿顿、拿若、尕尔勤和铁格龙7个矿区。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矿集区钻孔岩芯样品地球化学数据进行旋转正交因子处理和成矿元素Cu与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微量元素U、Th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轻重稀土元素均在Cu矿(化)体部位相对富集。另外微量元素U、Th(尤其是Th),与金属元素Cu含量随深度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Cu矿化部位相对富集。研究表明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与微量元素U、Th可能是一种潜在有效的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947.
针对纵向非均质性严重的砂砾岩油藏,基于典型的分层砂砾岩图像,在不同层位选取代表性的岩心薄片分别构建相应的三维数字岩心,采用合并法构建砂砾岩数字岩心,并提取相应的孔隙网络模型,采用常规法构建相应的砂砾岩孔隙网络模型,对常规法和合并法得到的孔隙网络模型结构特征和渗透率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合并法构建的砂砾岩孔隙网络模型能够描述其孔隙结构特征,且能有效地描述出砂岩介质在横向和纵向渗透率的差异特征,可为砂砾岩油藏岩心的精确表征及渗流机制的分析提供一套有效地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48.
天山北部石炭纪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岛弧玄武质岩:对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地壳增生与铜金成矿的意义 总被引:28,自引:30,他引:28
新疆天山北部地区存在有石炭纪的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质岩组合,并且其中许多岩石与铜(金)矿床伴生(如达巴特、阿希、土屋-延东、赤湖,等等)。埃达克岩富钠、高Sr但亏损Y与Yb,无明显Eu-正Eu异常以及正Sr异常与Nb、Ti亏损。高镁安山(闪长)岩是本次研究首次报道的,这些岩石无明显Eu-正Eu异常以及Nb、Ti亏损,普遍具有高的MgO和Cr、Ni含量,其中阿希金矿区一些样品类似于日本西南新生代Setouchi弧火山岩带中的赞岐岩类。富Nb玄武质岩富钠贫钾,具有微弱负.正Ba、Nb和Ti异常以及高的Nb/La比值,不同于大多数正常岛弧玄武岩。天山北部地区石炭纪埃达克岩具有高的8Nd(t)(+3.4-+9.0)和低的(^87Sr/^86Sr)i(0.7032—0.7043)。富Nb玄武质岩具有变化的εNd(t)(+3.6-+11.6)和(^87Sr/^86Sr);(0.7007—0.7067)。我们的研究表明,天山北部地区石炭纪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质岩组合可能是“埃达克岩交代的岛弧岩浆岩系列”。埃达克岩最有可能由石炭纪北天山洋的年轻洋壳在俯冲过程中熔融形成。另外,俯冲板片产生的熔体以及所释放的少量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可能交代地幔楔橄榄岩或与其发生反应:一方面,触发地幔楔橄榄岩发生熔融形成富Nb岛弧玄武质岩;另一方面,地幔组分迅速进入到板片熔体中,导致其地幔组分增加,乃至形成高镁安山岩。因此,天山北部地区石炭纪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质岩组合表明:(1)天山北部地区石炭纪可能为岛弧环境而非裂谷环境;(2)天山地区石炭纪的地壳生长可能以侧向增生为主;(3)除了亏损地幔之外,俯冲洋壳的熔融可能也在地壳的生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俯冲板片产生的埃达克质岩浆具有高的氧逸度,而其与地幔楔橄榄岩的强烈相互作用将导致地幔中的金属硫化物分解,成矿金属元素进入到岩浆中。这可能是新疆北部铜金矿化与一些埃达克岩、高镁安山(闪长)岩或富Nb岛弧玄武质岩密切共生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949.
折多山花岗岩时代、成因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沿鲜水河断裂分布的折多山花岗岩由早期的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略晚的主体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少量的伟晶岩和细晶岩构成。早期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表明其侵位结晶于18±0.3Ma,使折多山花岗岩岩浆侵位结晶年龄和鲜水河断裂开始活动的时间提前近6Ma。岩石中保存有818±47Ma和156±8Ma的继承锆石.表明存在扬子西缘元古宙和中生代陆壳物质的再循环。在K_2O对SiO_2分类图上,早期的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落在钙碱性系列区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落在橄榄玄粗岩系列区域,两个系列岩石总体上为铝饱和到过饱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具有中等的稀土总量(162×10~(-6)~224×10~(-6))、高的(La/Yb)_N(74~118)和明显的正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P和Ti亏损,形成于岛弧钙碱性火山岩低度部分熔融。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只是稀土总量和(La/Yb)n较低,形成于杂砂岩部分熔融。主体岩性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具有很宽的稀土总量(最高达533×10~(-6)),(La/Yb)_N随着稀土总量增加而增加(最高达523),明显负Eu异常,大粒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Nb、Ta、Sr、P和Ti亏损,(~(87)Sr/~(86)Sr)_0=0.7084~0.7133,ε_(Nd)(t)=-5.67~-8.69,形成于元古代上部陆壳物质—砂页岩的较低程度的部分熔融。各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部分熔融源区的物质组成继承了元古代大陆边缘的某些地球化学特性,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部分熔融残留相主要为石榴石等。部分熔融过程发生于鲜水河断裂早期活动的剪切熔融过程,岩浆作用之前可能发生过强烈挤压而产生了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