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40篇 |
免费 | 2804篇 |
国内免费 | 6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3篇 |
大气科学 | 165篇 |
地球物理 | 11238篇 |
地质学 | 1875篇 |
海洋学 | 223篇 |
天文学 | 65篇 |
综合类 | 978篇 |
自然地理 | 4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327篇 |
2021年 | 483篇 |
2020年 | 398篇 |
2019年 | 439篇 |
2018年 | 414篇 |
2017年 | 407篇 |
2016年 | 322篇 |
2015年 | 479篇 |
2014年 | 606篇 |
2013年 | 611篇 |
2012年 | 593篇 |
2011年 | 658篇 |
2010年 | 615篇 |
2009年 | 847篇 |
2008年 | 633篇 |
2007年 | 684篇 |
2006年 | 664篇 |
2005年 | 670篇 |
2004年 | 594篇 |
2003年 | 591篇 |
2002年 | 473篇 |
2001年 | 446篇 |
2000年 | 409篇 |
1999年 | 354篇 |
1998年 | 352篇 |
1997年 | 328篇 |
1996年 | 343篇 |
1995年 | 289篇 |
1994年 | 278篇 |
1993年 | 220篇 |
1992年 | 179篇 |
1991年 | 98篇 |
1990年 | 72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21.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的8.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在地震前、后灾区高分遥感影像分析处理基础上,结合现场实地调查,对灾区房屋建筑及其震害程度进行了遥感解译,编制了地震灾区房屋建筑震害分布图。结果分析表明:尼泊尔地震灾区影像上显示的建筑物震害分布与该区域房屋结构类型、主余震位置和区域活动构造分布密切相关。其中,房屋较为严重倒塌区域主要分布在8.1级主震和7.5级余震震中附近,但这两个区域并没有相连;居民点建筑物个别倒塌的居民地则连成一个区域。影像上显示的建筑物倒塌区域,与多数8级巨大地震比较,总体上极震区震害偏轻,但在南南西(垂直于破裂方向)上展布较宽。这一特征与引发该地震的印度与欧亚大陆板块边缘活动断裂在深部呈近似于平行地表的低角度断层面破裂引起的地震动能量在地表相对较宽而低的分布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22.
汶川地震震中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工程结构震害。位于震中映秀镇的漩口中学教学综合楼是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设计的,按7度进行抗震设防。在此次地震中,该建筑破坏严重,工程震害典型。为此,本文考虑了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的材料非线性性质,建立了框架填充墙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时程分析,分析了结构破坏的原因,讨论了填充墙体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2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s on Awaji Island, associated with the 1995 Southern Hyogo Prefecture Earthquak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Th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s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Awaji Island accompanying the 1995 Southern Hyogo Prefecture Earthquake in Japan consist of thre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s called the Nojima, Matsuho, and Kusumoto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s. The Nojima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is - 18 km long and was formed from Awaji-cho at the northern end of Awaji Island to Ichinomiya-cho. It occurred along the pre-existing Nojima geological fault in the northern segment and as a new fault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Nojima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is composed of some subparallel shear faults showing a right-step en echelon form and many extensional cracks showing a left-step en echelon form. The southern segment consists of some discontinuous surface ruptures which are concentrated in a narrow zone a few tens of meters in width. This surface rupture zone shows a general trend striking north 30°-60° east, and dipping 75°-85° east. The deformational topographies and striations on the fault plane generated during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show that the Nojima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is a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with some reverse component. Displacements measured at many of the outcrops are generally 100-200 em horizontally and 50-100 em vertically in the northern segment and a few em to 20 em both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The largest displacements are 180 em horizontally, 130 em vertically, and 215 em in netslip measured at the Hirabayashi fault scarp. The Matsuho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striking north 40°-60° west was also found along the coastline trending northwest-southeast in Awaji-cho for ~1 km at the northern end of Awaji Island. The Kusumoto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occurred along the pre-existing Kusumoto geological fault for ~ 1.5 km near the northeastern coastline, generally striking north 35°-60° east, dipping 60°-70° west. From the morph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Nojima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egments which form a right-step en echelon formati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evidence and the aftershock epicenter distributions show clearly that the distributions and geometry of these four segments are controlled by the pre-exist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324.
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县发生6.2级地震,作为对这次地震的一次反思,就地震监测预报中的长、中、短临预报、地震速报、震害预测等各项工作中的技术问题、改进方向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325.
选取2015年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北段项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数据中心及内蒙古测震台网记录到此次地震序列的78次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单纯型法、Hyposat法、双差定位方法、确定性方法(PTD方法)、CAP地震矩张量反演法重新测定深度,并将所获深度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确定性方法(PTD方法)和双差定位方法较符合震源区构造特征的深度测定,单纯型法、Hyposat法效果不佳,CAP法适用于较大地震;地震序列平均震源深度为(15.54±8)km。 相似文献
326.
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害开展实地调查,对灾区破坏情况进行总体介绍,并就各烈度区特征和建筑物震害、地震地质灾害、工程结构震害进行分析,初步得出本次地震的一些震害特点.一是灾区人口密度大,人员死亡较集中.人员死亡主要集中在Ⅷ和Ⅸ度区.二是地震振动强,灾区破坏严重.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2km,极震区烈度高达Ⅸ度,震源破裂在11s内集中释放.三是抗震能力弱,房屋破坏严重.灾区属国家级贫困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弱,且多数民房坐落在河谷陡坡上,边坡效应加重房屋震害,重灾区砖木和土木房屋成片损毁、倒塌.四是灾区条件恶劣,救灾难度大.震区活动断裂密集发育、地质破碎疏松、地形崎岖不平,又恰值雨季,诱发极其严重次生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造成灾区大面积交通、通信、电力中断,救援物资与救援力量无法及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27.
328.
基于确定性震源模型的方法主要用于计算低频(<1 Hz)地震波,难以计算高频地震波;高频(>1 Hz)地震动常用经验格林函数法或随机方法,对低频地震动模拟不够准确.本文在确定性震源模型方法基础上,尝试采用分解给定的震源模型的方法来模拟宽频带(0.1-10 Hz)强地面运动,即采用分级离散断层面和分解断层面破裂单元上升时间的方法,增加震源时间函数中的高频信号,从而避免了对地震记录丰富程度和准确性的依赖.文中模拟计算了汶川M8.0地震在8个地震观测台的地震动,将模拟结果和观测记录进行了加速度时程曲线和傅里叶振幅谱的对比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模拟估计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持续时间与观测记录的数据基本在±50%的精度范围内相同,傅里叶振幅谱显示模拟结果有得到10 Hz左右的高频成分.四川盆地中的台站模拟结果高频衰减比观测记录要快,原因是模拟过程没有考虑场地效应.对强地震动模拟还是要综合考虑震源、传播路径和场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此改变震源输入的确定性方法可应用于模拟近断层宽频强地面运动. 相似文献
329.
采用互相关系数法,计算了2011年安庆Ms4.8地震的余震S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余震序列的S波分裂现象明显,快S波平均偏振方向在近NNW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通过分析延迟时间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Ms4.8地震后有明显的应力释放现象.在几次较大余震前,观测到延迟时间呈现增加的特征,并且其中一次余震在发生之前的短时间内还出现延迟时间减小的现象,这一现象符合震前应力长时间积累和短时间应力释放的结论,时间延迟在强震前会出现下降具有重要的地震短临预测意义.研究认为S波分裂参数可以反映区域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信息,可以为安徽南部地区应力场研究与地震预测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330.
本文收集了苍山地震周围断层的几何参数和运动学参数,选择不同的接受断层,研究了苍山地震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及周边断层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苍山地震正的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活动有促进作用,大部分苍山余震分布于库仑应力变化增加区域,应力增加量值为0.003~0.005 MPa.通过对比该地区苍山地震前后16年的地震资料,发现苍山地震正的库仑应力变化对苍山断裂附近地震活动增强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周边其他断层,由于距离较远,库仑应力变化量较小,苍山地震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