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66篇
地质学   42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川西坳陷龙门山前带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时期,发育一套以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为主的近源冲积体系。基于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分析化验、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阐明发育在山前带的近 源冲积体系的砂体成因类型,总结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和平面分布规律,建立近源冲积体系砂体叠置模式。结果表明,河道 和席化滩坝是研究区内主要的砂体成因类型,其中河道较为发育;物源和湖平面升降是影响砂体展布的重要因素,物源控 制河道砂体的展布,湖平面升降控制滩坝砂体的展布和河道砂体的质量;砂体叠置模式可以分为4种,分别是超低可容空 间叠置河道砂砾岩体、低可容空间叠置河道砂体、高可容空间叠置河道砂体和高可容空间河道叠置席化滩坝砂体。  相似文献   
482.
川西北九龙山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珍珠冲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对川西北九龙山地区珍珠冲段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植物化石特征等进行详细研究,并结合测井资料,分析九龙山地区珍珠冲段沉积相,深入研究其平面展布特征进行,探讨其演化规律,建立研究区沉积相发育模式。研究认为珍珠冲段沉积期九龙山地区主要发育湿地型扇三角洲相,并且发育一套正旋回的层序,为该地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83.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四川克拉通以东,被围限在扬子、华北和羌塘三大陆块拼贴构造间.以全工区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选取近东西向的剖面06fsc0003—02tjs1111线,利用平衡剖面法恢复天井山构造带的造山过程.结果表明:天井山构造带的演化可划分为伸展拉张成盆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末)、陆隆伸展演化阶段(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末)、挤压抬升剥蚀阶段(晚侏罗世—现今)3期.根据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运移条件,认为自元古代以来最大主应力性质发生多次改变,控制构造变形、生储盖组合分布及厚度、断裂特征和油气运聚.印支期冲断带下盘(现今天井山背斜前翼下部)发育形成于印支期晚期的冲起构造,其内断层发育,将二叠系、志留系及寒武系烃源岩与二叠系储层和圈闭串通,有利于烃类的运聚,且有飞仙关组泥岩作为直接盖层,保存条件较好,是油气集聚的有利部位.该研究能够加深对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油气分布预测的认识,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84.
正《地震研究快报》(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SRL)2014年1-2月期最新发表了8篇相关文章,描述并初步分析了芦山地震,指出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了2013年芦山6.6级地震,芦山断裂东北60km长的断层带最有可能是下一次大地震发生的位置。2008年,位于四川省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发生7.9级地震,死亡或失踪的人数超过8.7万,是1950年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地  相似文献   
485.
利用1999~2012年4期GPS速度场数据,对龙门山断裂天全—映秀段及安县—广元段的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作了探讨。在剖面应变积累对地震触发成因及程度方面,将芦山MS7.0与汶川MS8.0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芦山地震之前,该地区压性速率远高于1999~2007年,它是汶川大震后的应力调整过程;(2)汶川MS8.0、芦山MS7.0两次强震间隔如此之短,不排除是汶川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应力场高值压应力的调整过程对此次芦山地震起到触发作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86.
On the basis of elastic rebound theory, using the horizontal velocity field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calculated from GPS data during three observation periods from 1999 to 2007, the velocity components that are parallel and plumb to the fault zone a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for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n relative ground movements of two sides of the fault zone are analyzed with power function fitting and graph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ground movement shows right-lateral shear deformation before the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movement was hindered by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Thus, this result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distinguishing the elastic strain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deformation anomaly in an earthquak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for conducting further research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487.
根据弹性回跳理论,利用1999至2007年相对中国大陆的三期GPS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着重对每一期跨龙门山断裂带的GPS站点运动速度,在平行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投影速度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以图示和幂函数拟合方式,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地面相对运动变形情况。结果显示: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地面相对运动出现了右旋剪切运动,且这种右旋剪切运动受阻于龙门山断裂带。这对于识别判定孕震弹性应变能积累变形异常,进而开展地震预测与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88.
汶川Ms8.0级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作用和滑坡、泥石流剥蚀作用如何影响龙门山的地貌生长是目前争论的焦点。本文运用GIS技术,定量计算了湔江流域的坡度、地形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等地貌参数,根据这些参数的计算结果,对湔江流域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汶川Ms8.0级地震重灾区湔江海子河右岸流域的滑坡、泥石流为例,并且利用野外实测资料、卫星照片及数字高程资料等,对于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与滑坡、泥石流的表面侵蚀过程进行研究,获得以下初步认识:(1)湔江流域的映秀—北川断层以北地区地貌处于"壮年期",坡度、地形起伏度大;(2)汶川Ms8.0级地震后该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同震滑坡及震后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子河右岸流域的同震抬升量为5 339×104m3,同震滑坡量为3 852×104m3,同震抬升量大于同震滑坡量,地貌出现生长现象;(3)地震产生的泥石流量应略大于1 000×104m3,同震滑坡物质的30%转化为了泥石流量,因其海子沟右岸陡峻的坡度,绝大部分的泥石流冲入海子河,成为河道沉积物;(4)以目前湔江海子河流水搬运能力,在能够完全搬运出同震滑坡物质的前提下,同震滑坡物质搬运出龙门山至少需要283.2 a,表明在一个地震周期内,龙门山的同震滑坡物质可以搬运出龙门山;(5)准周期性相当震级地震引起的构造抬升及其均衡反弹作用也是龙门山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89.
致编者——Parker等(2011)在对中国四川2008年汶川地震后发生的滑坡细致分析中指出,地震滑坡物质估计方量是同震地壳抬升方量的约2~6倍。基于滑坡内的物质会很快被运移出龙门山地区的合理逻辑,他们利用这种差异证明侵蚀看来对物质的移除比地球动力学对龙门山生长作用的过程更快。我赞赏他们的分析,但是我认为他们忽视了一个方面,从而使这一推论变得至多仅仅为似乎合理的,甚至非常可能是虚假的。这一方面就是地壳均衡,即应用于地球的阿基米德原理。该原理当推广到包括弹性表层时,要求在弹性层下面地幔的任何深度压力均相等(Gunnand Frankl,1943)。  相似文献   
490.
2008年5月12日,沿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内部的中央及前山断裂发生了Ms8.0级强烈地震,两条同震地表破裂带分别达240 km和72 km.野外调查及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得到同震破裂样式表现为沿走向上的差异特征,其中同震破裂的南段(映秀—北川)以逆冲运动为主,走滑运动为辅,然而北段(北川以北)则表现为走滑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