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3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851.
流域生态系统是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要纽带,具有明确边界的国土空间地理单元,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佳实施单元。基于流域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理念,突出水资源涵养和科学利用措施,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流域划分为8个修复单元,实施13类工程措施,部署4个子项目,形成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体系,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和修复。研究结果表明,开展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有助于控制佳芦河流域及沿岸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工矿与城镇水污染凸显、历史遗留矿山、农用地质量较低、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较弱等问题,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状况和减少入黄泥沙,持续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对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52.
黄土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该区相对湿度(RH)时空演变及其与地理因子、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全面了解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规律。基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90个气象站点逐日RH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敏感性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1960—2021年及生态工程实施前后RH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黄土高原地区年均RH为57.66%,以-0.376%·(10a)-1速率显著减少(P<0.05),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年代际变化特征;除秋季以微弱幅度增大外,其他季节皆呈减少趋势,且减少幅度春季最高[-0.945%·(10a)-1],冬季最少[-0.194%·(10a)-1]。(2)空间上,黄土高原年及春夏秋季平均RH皆呈自南向北逐渐降低,而冬季表现为南部最高、中北部自东向西逐渐降低;年均及四季平均RH变化趋势空间态势各异。(3)在黄土高原生态工程实施后,年及春夏冬季平均RH不同程度减少,年及夏冬季的趋势变化皆由增大转为减少;所有时序RH均值及趋势变化的空间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最典型的趋势变化组合类型是...  相似文献   
853.
黄土高原红粘土的风成成因已得到一致的认可,目前发现最早的红粘土出现在渐新世末中新世初,表明古近纪末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化环境就已形成。黄土高原红粘土的粒度特征显示自北而南平均粒径逐渐减小,表明了初始的季风系统已经建立,冬季风对风尘物质的传输具有重要作用。红粘土的粒度分布曲线显示其有两个组分组成,其中粗粒(>20μm)代表了近地面风(冬季风)传输部分,而细粒(<5μm)代表了高空西风传输部分,粒度组成特征很好地记录了大气环流的发展变化。自渐新世末,六盘山以西的红粘土显示在21.3~20.2 Ma、16.0~13.3 Ma和8.7~6.9 Ma三个时期平均粒径增大,沉积速率升高,其可能与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有关,其中8.7~6.9 Ma主要受全球变冷控制。而六盘山以东的红粘土剖面,粒度变化特征显示在7.6~6.2 Ma,或至5.4 Ma粒径都较粗,表明冬季风较强;之后至3.6 Ma平均粒径较细,沉积速率较低,指示了冬季风发育较弱,为气候环境较好的阶段;从3.6~2.6 Ma,大多数剖面都显示平均粒径增大,沉积速率增加,冬夏季风同时增强,进入向第四纪冰期过渡的阶段。北极冰...  相似文献   
854.
风成沉积的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指示意义,因此快速、准确地测定其含量显得特别重要。目前,主要通过 XRF(X射线荧光光谱)和 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测定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文章对四个风成沉积剖面(黄土高原西峰剖面,青藏高原东北部种羊场剖面、泉吉河剖面、依毛剖面) 247件样品进行了 XRF和 ICP-MS分析,并对其中 9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1.Cu、Ni、Zn的 XRF测试结果和 ICP-MS测试结果高度一致(Pearson相关系数 r大于 0.84)。2.Co、Pb的 XRF测试结果和 ICP-MS测试结果在大多数剖面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个别剖面中的一致性较差。 3.在种羊场和泉吉河剖面中, Th的 XRF测试结果比 ICP-MS的测试结果略低。两种方法测得的 As的含量在四个剖面中随深度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 As的 XRF测试结果明显比 ICP-MS的测试结果低,差值可达 11.5μg/g(相对于 XRF法测定值的变化幅度达 214%)。 4.Cr和 T的 XRF测试结果高于 ICP-MS的测试结果,两种方法测得的 Cr含量的差值达 40μg/g。尽管 ICP-MS法具有比 XRF法更高的精度,但对于 Cu、Ni、Zn,采用高效廉价的 XRF法能得到与 ICP-MS法相媲美的测试结果。 5.西峰、种羊场剖面采用 XRF法测得的 Cu、Ni、Zn、As含量与磁化率呈现相似的变化,表明这些元素亦可指示风成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855.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生态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问题,该文基于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绥德县郭家沟村和常家沟村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理念,提出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研究区诊断为自然恢复类、辅助再生类和恢复重建类修复模式,并划分为一带、两岸和三坡3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对区内受损、退化、功能与服务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研究结果表明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有助于提升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遏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的泥沙流失现象,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参考。  相似文献   
856.
干旱区生态系统的水文连通性影响植被斑块形态的空间分异。植被形态对水文连通性的适应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研究植被与水文连通性,过去多基于群落以上尺度,不涉及微观尺度。从植株个体角度探讨植被斑块形态与水文连通性关系,有助于挖掘微观尺度上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驱动机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年生灌丛作为研究对象,以高分辨率无人机航拍照片解译和野外定点观测为研究手段,量化植被斑块形态与水文连通性之间定量关系,分析二者对泥沙截留与土壤固碳等关键生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面灌丛斑块总体呈现横向生长趋势,灌丛斑块纵横比小于1;灌丛斑块纵横比从坡顶到坡底逐渐增大,分别为0.64、0.70、0.79、0.83;(2)灌丛方向与水流方向夹角从坡顶到坡底先减小再增大;坡面中部的坡度最大,灌丛方向最接近与水流垂直的方向;(3)灌丛的汇流累积量从坡顶到坡底逐渐增大,表明其水文连通度逐渐增大;水文连通度与灌丛斑块纵横比呈正相关关系;当水文连通度足够大时,灌丛在横纵方向上的生长没有倾向,形状近似为圆形;(4)泥沙拦截量和固碳效率随坡位下降而下降,二次曲线拟合表明泥沙拦截量和固碳效率随水文连通度增加呈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