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3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土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决定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能否应用于重建过去C3/C4相对丰度变化及相应的古气候变化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如若黄土地层当中的有机质主要由粉尘携带而来,而非当地植被,显然其δ13Corg.不是一个局地植被过去C3/C4相对丰度变化及古气候变化的良好指示器.本文对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六盘山以西)新获得和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尝试对该地区黄土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进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该地区黄土地层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当地植被,由粉尘携带而来的有机质贡献量不超过8%,所造成的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幅度不超过1.7‰.这些结果说明该地区的黄土地层有机质δ13Corg.是可以用来重建过去C3/C4植物相对丰度及相应的古气候变化的.为了更精确的重建,后续的工作应当更多考虑粉尘搬运过程当中的有机质输入以及粉尘沉积之后的微生物活动的可能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72.
将前人对黄土高原黄土地层划分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结合洛川、宝鸡、西峰3个经典剖面,利用土壤 地层学、沉积学、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地层进行详细对比以及进一步 细分。将早、中更新世界线调整为B/M极性倒转开始的对应层位——L9顶部。根据岩性和气候旋回周期的差异性等,将离 石黄土三分,S8/L9作为离石黄土内部划分的一条新界线,S1~L5划分为上离石黄土,S5~S8划分为中离石黄土,L9~L15划分为 下离石黄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关键层位(S0,L1,S1,S5,L9,L15,L33) 的年龄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73.
郭林  张凯  王毅荣  雷俊 《干旱气象》2013,(2):313-317
利用1960~2004年相关地面实测气象资料,分析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水热气候异常变化的阶段性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表变暖最为突出,夏半年增幅明显大于冬半年,地温随深度加深增温幅度越大;降水日数减少,连阴雨天气时段缩短、过程雨量减少,无雨时段增长,日照出现2次突变、呈现下降趋势;降水日数在1991年后突变减少,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及过程降水量在1978年后突变减少。  相似文献   
74.
一、概述。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祁连山支脉达板山南麓和拉脊山脉,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相嵌地带。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倾斜。地形复杂多变,以山地丘陵为主体。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由一系列西北一东南走势的山脉、河谷阶地相间而成。地面相对高差较大,海拔最低处1650米,最高处达4634米。全区所辖6个县,105个乡镇,1614个行政村,总人口1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2.2万人)。土地总面积132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3.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1%。200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2.7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6%,已初步形成青海省粮油、蔬菜、果品等为主的农业生产区。但是,随着当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长,尤其是住宅和工业建设占用耕地急剧增加,耕地逐年锐减。  相似文献   
75.
秦岭太白山古冰川发育与黄土高原气候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古冰川遗迹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太白山雪线变化和冰川发育过程,将其与黄土高原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模式对比,阐明了太白山雪线变化和冰川发育的时代和时间序列问题。  相似文献   
76.
根据野外初步观察,提出陕能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边缘地带的侵蚀营力结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了营力性质构成及营力结构的地域分异,对综合分析本区的土壤侵蚀问题有一定意义。还对研究相对薄弱的风蚀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认为风蚀是本区生产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止。  相似文献   
77.
78.
一、引言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迅速地增加。一方面,自然资源不足的压力日益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盲目开发利用,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自然资源系统分析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进行国土规划的基础,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79.
青海省是一个以少数民族广泛分布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南界川边的阿坝、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东南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邻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居于其西北,东部及东北部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市、河西走廊等地相依,青海高原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东部河湟地带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域.因此,作为一个研究单元青海具有典型意义,地理学界和历史学界对这一特殊区域均较为关注,相关学术成果丰富.然而,遗憾的是,较之东部已经逐渐精耕细作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由于学术兴趣或学养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以历史地理视角治青海学术的研究并不多见,系统论述历史时期青海经济发展与布局,并探讨其人地关系的成果则告阙如.2011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陈新海教授的新著《青海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相关状况始有所改观.由于其选题及学术价值,该著作刊行还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全书约30万字,由绪论、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汉代以前青海地区的环境与经济、青海农业经济的兴起与衰退、青海农业经济的恢复、青海农业经济的发展、青海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青海城镇的初步发展、青海城镇的发展与环境、青海地区的游牧部落与畜牧业经济、青海灾异状况的整理与研究、结语等部分构成,结构合理,井然有序,文笔流畅,宏观论述与个案探讨兼顾,行文亦颇富匠心.  相似文献   
80.
黄土高原东缘晚全新世高精度高分辨率石笋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武乡太行龙洞一支石笋5个230Th年龄和190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4 400~150 a B.P.高分辨率δ18O序列。石笋δ18O值逐渐增加,除最近约600 a外,在千年尺度长期趋势变化上与中国南部其它洞穴记录相一致,表明晚全新世亚洲夏季风强度持续减弱响应于同一驱动机制。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事件发生在2 550~2 000 aB.P.,与史料记载的干旱期大致相对应。功率谱分析揭示出106 a周期,与树轮Δ14C太阳活动周期大体一致,说明百年尺度上太阳活动与东亚季风变化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