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36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35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等,对2010年9月18日20:00-19日08:OO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β中尺度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境场、中尺度影响系统以及触发机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个中尺度径向速度辐合是β中尺度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列车效应是β中尺度大暴雨形成的原因之一;气压持续降低,配合2rain平均风速急剧增大、而后风向突变,或配合先风向突变、而后2min平均风速急剧增大,是β中尺度大暴雨形成条件之一;地面能量比场“Ω”系统东侧小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也是口中尺度大暴雨的另一触发机制;云高和液态累积含水量(VIL)的配合,对大暴雨的产生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82.
植被-侵蚀动力学的初步探索和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植被侵蚀动力学是一个新的边缘学科, 研究流域植被与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演变规律. 讨论了作用于植被的各种生态应力, 给出了定量表达式并且统一在植被-侵蚀动力学方程组中. 推导得出了动力学方程组的理论解并且用于模拟黄土高原安家沟流域和云南小江流域的植被侵蚀演变过程, 结果表明动力学方程组精确地模拟了实际演变过程. 利用动力学方程组和特征参数作出了植被侵蚀状态图, 由此可以预测在停止人类干预后的植被发展趋势, 说明了有效治理所需的治理强度和控制侵蚀对植被发育的重要性. 植被侵蚀状态图还说明在雨量较丰、气温较高的云南高原小江流域, 减少侵蚀是改善植被的重要措施, 植被改善后比较稳定. 而在比较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上, 增加植被能够明显地减少侵蚀, 但控制侵蚀对于促进植被发育没有太大的作用. 即使植被已经大大改善, 仍然不稳定, 还需要不断地护理才能维持植被的良性发育.  相似文献   
383.
黄土高原关键带全剖面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关键带水循环、地下水补给和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为揭示黄土高原关键带黄土整个剖面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通过土芯钻探的方式获取了黄土高原关键带5个典型样点(杨凌、长武、富县、安塞和神木)从地表到基岩的土壤水分样品,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剖面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变异特征及空间结构。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关键带剖面土壤水分从南往北,土壤平均含水量由高变低;5个样点的土壤水分均为中等变异,随着深度由40 m增加到200 m,土壤水分变异性变弱,且样点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差异降低;地统计学分析表明样点的半方差函数能被理论模型较好地拟合(杨凌除外),指数模型能够描述大部分样点深剖面的空间变异结构。相关结果有助于了解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水分状况及分布规律,对于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估算和区域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84.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干旱的盆地之一,常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尤其在冬春季更甚。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自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自上新世晚期以来,随着气候的逐步干化和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加剧,该地区风力侵蚀地貌开始出现。早更新世出现的古盐壳和古雅丹地貌说明当时侵蚀已经相当剧烈。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的极端干旱化和冰期的出现,更加促进了风蚀地貌的发育,在强劲的低空风力的雕刻下,形成了盆地西部几万平方千米的"百万雅丹"地貌,十分壮观。柴达木盆地不同地区地层的厚度和风蚀速率都不同,最大分别可达3 000 m和1.1 mm/yr,如此巨量的物质搬运必然为下风向的地区(都兰、青海湖地区、西宁盆地、黄土高原)的粉尘堆积提供可观的物源物质。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被侵蚀的古湖相地层是上述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源物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盆地内侵蚀物质输送到黄土高原的机制,已得到学界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85.
黄土高原影响LAS观测感热通量的物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0年1月和6月黄土高原定西和庆阳两站大孔径闪烁仪(LAS)的观测数据,结合涡动相关系统(EC)、辐射观测、梯度塔等观测系统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下垫面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的时空差异及其与下垫面净辐射、风向、风速和稳定度等物理量的关系。结果表明,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值之间的差异(HLAS-HEC)大小与下垫面的不均匀性有关,相对复杂的下垫面HLAS-HEC较大。净辐射Rn是感热通量的主要驱动因子,HLAS-HEC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并与Rn成正相关。风向对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值有显著影响。对流边界层低频涡旋的存在导致EC通量统计值偏低,HLAS/HEC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稳定度z/L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386.
中国黄土高原上广泛分布着连续的第四系风成沉积,是研究亚洲干旱化过程、大气环流模式和亚洲季风演化的关键地区。目前对风成沉积的来源还存在很大争议,其中柴达木盆地是否为黄土高原提供大量碎屑物质是争议的焦点之一。文章利用沉积物厚度、孔隙度-深度关系和剥蚀速率等参数,定量估算得出柴达木盆地内第四系碎屑骨架体积为约(6.2±1.2)×104 km3,而物源区可提供的碎屑骨架体积最大为约(6.4±0.8)×104 km3,二者近似平衡。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在第四纪时没有多余的碎屑可供外输,从物质守恒的角度揭示柴达木盆地无法为黄土高原提供大量碎屑。受东部鄂拉山的阻挡以及风蚀颗粒相对较大等因素的影响,第四纪风蚀作用产生的大量碎屑被就近搬运至盆地东部沉积下来。  相似文献   
387.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是西部大开发再造秀美山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阐述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现状及其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了影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的可行对策,即注重协调人地关系,建立雨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建立统一的管理与培训体系,科学发展小城镇.  相似文献   
388.
窦贤 《西部资源》2010,(6):41-43
<正>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高原上,却耸立着一处神奇瑰丽、多姿多态的丹霞地貌景观,让人叹服大自然的造化神奇。这就是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西来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  相似文献   
389.
1 INTRODUCTION Soil erosion at the hilly-gully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has obvious vertical erosion zones from watershed boundary to gully edge, i.e., sheet erosion-dominated zone, rill erosion-dominated zone and shallow gully erosion-dominated zone, from top to bottom (Chen et al., 1988). Meanwhile, upslope runoff and sedimen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ownslope erosion process. But with the limits of research methods,there is not much data to quantify upslope runoff and sedi…  相似文献   
390.
黄土高原陆地表层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气候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黄土高原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高原西北部区域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突变现象;高原东北部区域和高原东南部区域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也发生突变;黄土高原作物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量的3个空间分区中,3~4a的周期振荡表现得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