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6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221.
雷州半岛中段西部的第四纪台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崩岗地貌在水土流失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已接近20%,对区域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若任其发展下去,数百年后可能将侵蚀区蚀切到海平面以下,形成一条横切雷州半岛的海峡,严重威胁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发育背景,总结其发育特点,认为造成其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原因主要是其特殊的地层结构和岩性特点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22.
从古代文史典籍中搜寻、勾沉和分析有关地震事件的记载,无疑是历史地震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因之,研究时应当运用古籍学中的校雠、版本、目录等学术方法,同时亦参考历史地理学和必要的文字训诂工作。特别值得注意到的是,对于古史的著述体例要作慎密分析。汉代以后的史书中将地震与山崩皆归于“五行志”的灾异篇。之所以分列,并非由于山崩的非地震成因,恰相反之,凡属地震性山崩皆“不书震”而是为了“举重”,亦即强调其震害之酷烈。运用上述古籍学与历史学方法,笔者从“后汉书”及“三国志、“晋书”诸史书中勾沉出古丹阳郡境内以溧阳为中心的两次大震例,一是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七月,再是三国时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的两次地震性山崩,并以此试拟其震级大于6级,且有蕴震-发震的时序特征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223.
224.
黄河上游水流湍急,水量丰沛。利用水能资源所规划和兴建的梯级电站,大多座落在黄河上游的高山峡谷区。这些区段地势高陡,崩滑体分布广泛,是我国崩滑灾害的多发区段。一旦坝前失稳,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本文从地质环境演化的观点出发,对崩滑体的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25.
北京延庆断层崩积物记录的古地震事件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延庆西羊房古地震探槽西壁采集的10个崩积物和坡面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细颗粒(4-11μm)多测片的红外释光(IRSL)和绿光释光(GLSL)测年。其中4个样品既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用Daybreak仪器作了测量,也在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物理系用Risφ仪器作测量,其结构基本一致。该探槽剖面见4个断层崩积楔,可视为4次古地震事件的记录。释光测年表明,最新一个崩积楔有可能是公元294年延庆东居庸村6级地震的质记录,大约在1.7-20kaBP或1.724kaBP期间至不有两次强烈地震事件。本文还对比了细颗粒GLSL与IRSL的测年结果。  相似文献   
226.
227.
1980年10月—1989年8月,用大比例尺制图和粒度分析法,观测研究蒋家沟内杨家坡和滑脚坡的坡麓堆积,两者堆积速度分别为5411,3046(立方米/年),侵蚀模量分别为22735,5382[立方米/(平方公里·年)]。两者平均为14058立方米/(平方公里·年)。蒋家沟流域内岩石剥落和切沟-冲沟泥石流的坡地面积13.3平方公里,泥沙流失量186978立方米/年。此值约为全流域泥沙流失量总值的1/10。  相似文献   
228.
长江下游窝崩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魁 《水科学进展》1993,4(4):281-287
描述了长江下游典型窝崩情况,分析了窝崩形成的过程、特点及窝崩江岸段的地质条件、岸坡变化、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窝崩发生的原因,得到了形成窝崩临界条件的数学表达式.最后对窝崩的防护和预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29.
崩积体剪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忠强  薛亚东  黄宏伟  吴坚 《岩土力学》2012,33(8):2349-2358
崩积体是一种由土体和块石堆积形成的天然地质体,其内部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崩积体的物理力学特性。通过对崩积体进行现场实地踏勘,收集典型工点的崩积体试样,考虑原样级配,开展了对崩积体重塑样的室内大尺度直剪试验,获得了不同含石量、块石形状、土体性质以及应力状态下崩积体的剪应力-应变曲线与抗剪强度曲线,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形与强度特性变化规律及内在机制,首次提出了崩积体抗剪强度随含石量增长模式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崩积体剪应力-应变曲线较常规的单一介质有显著区别。在低法向应力下,崩积体表现为剪胀,而在高法向应力下,则表现为先剪缩后剪胀。崩积混合体的抗剪强度随含石量的增加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的过程,其内摩擦角增量与含石量(含黏性土崩积体为0~80%,含砂土崩积体为40%~80%)近似成线性增长的关系。相同含石量情况下,含不规则形状块石的崩积体内摩擦角显著高于含规则形状块石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230.
张大林  刘希林 《热带地理》2014,34(2):133-140
崩岗复杂的地形及其动态发育过程是崩岗监测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高精度、非接触性、穿透性、快速性等特点,能够突破传统监测手段的空间限制,有效获取崩岗地形的细部特征。在介绍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Leica ScanStation 2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进行连续3 a共6次实地监测。选择2011-06-03和2012-05-12两次监测结果,通过ArcGIS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莲塘岗崩岗体积侵蚀量为1 007 m3/a,年侵蚀量为1 380 t,侵蚀模数为269 268 t/(km2·a),崩岗中下部位侵蚀强度高于上部。侵蚀最强烈地带出现在中下部海拔高度为111~116 m和116~121 m的崩积锥分布部位,侵蚀量分别为202和178 m3/a,崩积锥土体松散,极易在片流和股流作用下出现侵蚀,崩积锥快速侵蚀导致崩壁加高,使得崩岗呈现出越高越陡的态势。此外,在崩岗下部96~101 m和101~106 m两个区段的侵蚀作用也比较强烈,侵蚀量分别为151和157 m3/a,这一高程区为多条支沟汇合后的主沟道段,每年雨季水力侵蚀十分强烈,沟道侧蚀加宽和下切加深,进一步加速崩岗的重力侵蚀过程,致使莲塘岗崩岗仍处于快速侵蚀和崩壁加高变陡的壮年期阶段。三维激光扫描连续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不但能够定量得到崩岗侵蚀量及地形的变动信息,还可进一步探究侵蚀泥沙的来源及其精细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崩岗监测较为理想的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