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3篇
  免费   777篇
  国内免费   442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393篇
地质学   1531篇
海洋学   94篇
综合类   225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郯庐断裂带自南而北穿越渤海东部,自中生代中期至新生代中期表现裂谷发育特征。裂谷发育经历两个旋回,各旋回的裂谷发育演化、盆地分布格局,沉积相带,沉积补偿速度等均受断裂带的断裂活动的强烈控制。  相似文献   
42.
珠江口外海域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部陆缘重要的控震和发震构造,其研究关系到区域防震抗震、地壳稳定性评价及对南海构造演化的认识.为探明滨海断裂带沿构造走向上的变化特征,对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使用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获得了珠江口西侧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模型和滨海断裂带在珠江口地区的发育位置和构造形态等信息.结果显示,珠江口西侧滨海断裂带总体倾向SE,向下可能延伸至莫霍面;沉积层在断裂带陆侧较薄,在滨海断裂带处突然增厚;断裂带内地壳速度为5.3~6.7 km/s,相对两侧地壳表现出低速特征;莫霍面的埋深由断裂带陆侧的28.5 km抬升至其海侧的24.5 km;海陆两侧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非均一性.对比前人在珠江口东侧的研究成果,珠江口外滨海断裂带总体形态特征相似,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自东向西,断裂带内部的结构形态从简单变得复杂,逐渐发育明显的阶梯状断层;北界断裂从断距很大的陡崖式正断层逐渐转变为断距较小的低角度正断层,且北界断裂的位置向北错动了一段距离,断裂带内的低速异常则逐渐变弱.本研究不但可以加深对滨海断裂带浅、深部结构的认识,而且还能为研究南海北部陆缘的发震构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尊敬的刘恕副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值此金秋送爽、硕果飘香的美好时节,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齐聚在鸭绿江畔,在这里举行第五次全国实验区现场考察暨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论坛,这是临江生态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全国实验区办公室对临江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厚爱,我们深感荣幸。  相似文献   
44.
河南信阳—安徽庐江断裂带中,出露有中生代裂隙式喷溢形成的火山岩体。在火山岩中具有多期多次活动形成的熔结火山角砾岩。有趣的是,在河南信阳东部的大石窝一带,熔结火山角砾岩体长达几十千米,宽几千米。在采石场和采石坑中竟没有一条断裂或节理;熔结火山角砾岩中的角砾大小不一,多为0.5cm~5cm之间,没有层理;令观者称奇。  相似文献   
45.
利用Snoke方法求解和收集得到的77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 采用Gephart应力张量反演方法, 获得了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构造应力场, 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角为80°, 最小主压应力方位角为172°, 最大、 中等和最小主压应力倾角分别为15°、 65°和19°, 反映了研究区处于近EW向水平作用和近NS向的水平拉张作用环境下。 根据地震活动、 地质构造及震源机制解差异, 我们将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分5个区段开展研究, 结果显示: 5个分区应力场存在局部差异, 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角处于63°~88°之间, 从北往南总体方向成顺时针偏转的趋势。 跨郯庐断裂带两侧的应力场研究结果显示, 从西到东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有一个逆时针偏转的趋势, 西侧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更接近EW向, 东侧更接近NE向, 郯庐断裂带内处于两侧的过渡地段。  相似文献   
46.
尚义-赤城断裂带中糜棱岩40Ar/39Ar年龄记录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云母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表明, 尚义-赤城断裂带中的中温糜棱岩形成于泥盆纪早期(399 Ma±), 低温退变质作用发生在石炭纪晚期(263 Ma±). 同位素年龄记录提示, 对华北陆块在古生代的构造活动有重新再认识的必要性; 同时说明了古断裂的复活在板内变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7.
山东郯城麦坡被命名为典型地震活动断层遗址,其最醒目的标志是郯庐断裂带主干断层(F2)东盘的紫灰色下白垩统逆冲到断层西盘的红棕色第四系之上且界线截然。野外调查和试验分析表明,郯城麦坡第四系于泉组中发育液化砂涌管、液化砂脉、震裂缝充填构造和同沉积断层等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事件记录。根据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砂质黏土光释光测年分析,推断这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所记录的地震事件属郯庐断裂带主干断层F2在中更新世晚期发生的强构造与地震活动。这些地震事件记录为研究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提供了新资料,也丰富了该地震活动断层遗址的内涵。  相似文献   
48.

本文利用覆盖郯庐断裂带合肥—宿迁段及邻区的大地电磁阵列数据, 应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和印模重构方法, 获得了测区可靠的三维电阻率模型.该电性模型中, 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在浅部均有高阻分布, 在深部电性结构显著不同, 具有西低东高的特征, 而郯庐断裂带则是两侧高低阻明显分界带; 在南北方向, 电性结构也存在较大不均匀性, 嘉山地区呈现低阻特征, 是断裂带上的电性分界点, 郯庐断裂带在此处由北部的四条主断裂变成南部的两条.结合研究区地质、大地测量和地震学等资料,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郯庐断裂带作为苏鲁造山带和张八岭隆起高阻体陡立的西边界, 切割深度超过莫霍面.嘉山地区相对低阻分割了张八岭高阻条带与苏鲁高阻体, 阻碍了断层上应力的传递, 造成了嘉山北、南两侧断裂带构造变形强、弱的变化, 从电性结构上证实了郯庐断裂带具有分段性的特征; 苏鲁高阻体南端向西偏转穿过郯庐断裂带, 阻碍断层滑动, 致使泗洪—嘉山段存在应力积累和断层闭锁的地震孕育环境, 其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9.

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与东端其它构造之间的转换关系仍不清楚,因区内地质构造和地形复杂,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主要构造仍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区域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基础上,通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已有的和最近开展的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结果,并结合现今GPS变形场资料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灾害特征分析,发现东昆仑断裂带最东段塔藏断裂上的左旋走滑除了一小部分继续向东传播转移到文县断裂带上外,大部分转化为其南侧的龙日坝断裂带北段、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上的近东西向地壳缩短,这可能是岷山隆起的构造机制,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正是左旋走滑的东昆仑断裂带在东端继续向东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汶川地震断裂带多次地震活动新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虹口乡八角庙出露完整的映秀—北川断裂带剖面断层岩,高分辨率磁化率测试揭示出多个具有高磁化率特征的断层岩带。系统的岩石磁学分析证明一层褐色断层岩相对围岩具有最大的磁化率值,存在新生成的磁铁矿和拥有相似的天然剩磁(NRM)和非磁滞剩磁(ARM)强度衰减过程。高磁化率特征是含铁顺磁性矿物受到断层滑移过程产生摩擦生热作用生成磁铁矿所致。同时断层岩还获得了热剩磁,记录了地震活动磁学信息。结合汶川地震科学钻探项目1号孔(WFSD-1)磁化率和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说明映秀—北川断裂带包含多层具有高磁化率特征的断层岩,暗示了多次强震的发生。具有高磁化率特征的断层岩可以作为判定地震活动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