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04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秦昆(秦岭-昆仑)结合区在不同地质背景基础上于柴达木东缘次级造山带南东段的拉龙洼和满丈岗地区发育了两期基性岩墙群,~(40)Ar/~(39)Ar定年结果分别为393.5Ma和197.5Ma,它们分别代表着东古特提斯洋北支及其北侧秦昆间共和坳拉谷的初始伸展离散和这一构造系统封闭碰撞造山后的伸展垮塌构造岩浆事件。结合区域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晚古生代中晚期东昆南-阿尼玛卿和阿尼玛卿-文县-勉略两支裂谷发育成相互沟通的东古特提斯洋北支时,苦海-赛什塘一支发生“夭折”而形成共和坳拉谷,这一构造系统于三叠纪晚期各区段几乎是同时发生收缩、闭合、碰撞造山,东昆南-阿尼玛卿-文县-勉略有限洋盆的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形成统一的秦昆造山带,共和坳拉谷的封闭使西秦岭与东昆仑完成了侧向间的衔接。本文的研究给这一秦昆衔接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了时代依据。  相似文献   
72.
采用激素诱导鬼You在水池中自然卵受精获得成功。在海水密度1.0225g.ml^-1,水温2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48-55h孵化。在18-24℃的温度波动下,于孵后第5-6天卵黄被完全吸收并开始主动摄食,第15天进入稚鱼期。  相似文献   
73.
纵向岭谷作用下云南热量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主分量分析(PCA)、统计分析及非整波求功率谱方法对云南省125站1971-2003年主要热量指标的时空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纵向岭谷地形的"阻隔-通道"作用,使云南温度的纬向分布规律被破坏,经向分布规律比较明显,空间分布极不均匀;(2)纵向岭谷作用下云南热量地域分布差异显著,南部热量丰富,北部欠缺,西部比东部丰富,河谷地区热量最丰富,滇西北及山区热量最贫乏;(3)6、7月热量最丰沛,1月最为贫乏,春季热量好于秋季;(4)近30 a云南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存在明显的7 a、11 a、18 a周期振荡;(5)云南年平均气温具有大范围位相一致的变化趋势及东部冷(暖)与西部暖(冷)的变化类型.  相似文献   
74.
应用三维数据的时间小波变换方法, 分析研究了夏季风作用下的纵向岭谷区夏季降水量 在年际变化上的时空特征和规律。结论为: 夏季风作用下的云南纵向岭谷区夏季降水量在年际变 化上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约为2 年、7 年和16 年; 2 年、7 年和16 年特征时间尺度的较大振幅能 量活动区分别与纵向岭谷区的山脉走向一致或正交; 与2 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 量活动中心纬度的夏季降水量表现出了明显的东西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 而与7 年和16 年特 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夏季降水量则分别表现出了一种向西和向东 移动的时间演变趋势; 与2 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经度的夏季降水量 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南北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 而与7 年和16 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 幅能量活动中心经度的夏季降水量则分别表现出了一种明显向北和向南移动的时间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75.
云南省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云玲  张一平 《山地学报》2006,24(2):193-201
基于气候生产力模型,利用1960~2000年127个气象站气温、降水资料以及植被信息,对云南省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1a云南自然植被年均NPP为4.23×108tDM/a,约占全国自然植被年均NPP总量的11.4%;单位面积的平均NPP为10.64tDM/(hm2·a),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云南自然植被NPP随着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均呈现下降趋势,变化总趋势为北部<中部<南部,东部<中部<西部。云南自然植被NPP在干季(11~4月)和雨季(5~10月)差异显著,6~8月最大;41a来云南大部分地区自然植被NPP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比60年代有所下降,90年代有所上升。气温增加,降水增加或不变的情况下,滇西北和滇东北NPP增加幅度大于其他地区,说明这些地区气温是制约自然植被NPP的主要因素;气温增加,降水减少的情况下,几个少雨区和多雨区NPP降低幅度大于其他地区,表明在上述地区限制NPP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相似文献   
76.
松辽盆地盆西斜坡白垩系姚家组下切谷充填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垩纪青山口组沉积末期至姚家组沉积初期,松辽盆地发生了湖平面大幅度下降,湖区大规模萎缩,形成了SSQq-qn和SSQy-n之间的二级层序界面.这一时期,西部斜坡普遍暴露,缺失了三级层序SQqn4和SQy1地层,并在齐齐哈尔古水系的作用下在西部斜坡的北部形成了下切谷.下切谷长约70km,宽约20km,呈NW-SE延伸.在SQy23层序水进域,下切谷逐渐被充填.下切谷发育区SQy23水进域的地层厚度明显高于相邻区域,在沉积走向上的高地层厚度梯度带反映了下切谷的边界.下切谷充填序列具有多期旋回性特征,一个完整的短期充填旋回的底界为侵蚀面,侵蚀面之上依次发育泥砾岩、具交错层理含陆源砾石和泥砾中-细粒砂岩、具波纹层理粉砂质泥岩和泥岩.充填下切谷的不同短期旋回的砂体在空间上具有叠瓦状结构.在倾向剖面上,砂体沿下切谷底界面逐层叠置超覆,向盆地方向分叉并尖灭在泥岩中,反映了河-湖共同作用.在横剖面上,砂体呈透镜状错叠.早期的砂体主要发育于相对深谷部位,相对高部位以泥质充填为主,后期的砂体不受原始深谷限制.在SQy23最大湖泛期,下切谷内以泥质充填为主.   相似文献   
77.
云南纵向岭谷地区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以云南纵向岭谷地区历年逐月径流量观测数据和云南的逐月雨量和气温场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变换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纵向岭谷作用下的年际气候变化及其对国际河流年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论为:由于云南纵向岭谷区的特殊下垫面作用,云南月降水量场变化与云南国际河流月径流量变化的高相关区中心的纬度差异不显著,但经度差异却十分显著;澜沧江气候区的年降水量明显大于其东部的李仙江和元江气候区的年降水量,其年降水量的偏差则明显小于它们;元江气候区的年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其西部的李仙江和澜沧江气候区的年平均气温,其年平均气温的偏差也明显小于它们;与云南纵向岭谷作用下的年降水量变化特征相对应,元江的年径流量偏差也明显大于其西部的李仙江和澜沧江的年径流量偏差;云南纵向岭谷对西南季风的阻隔作用较大,而对东北季风的阻隔作用相对较小;云南纵向岭谷作用下的年降水量变化主要表现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其作用变小;云南纵向岭谷对于年气温变化的作用比年降水量变化的作用要小;近几年来,各气候区的年降水量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偏多趋势,受其影响,云南国际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也主要表现为偏大趋势;近十几年来,各气候区的年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显著偏高。  相似文献   
78.
华北陆台北缘中晚元古代坳拉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梁运动铸成的华北陆台地壳厚度增大,在地幔热柱上涌作用下陆台拉开,出现地堑盆地,发展演化为坳拉谷,自西至东为:①白云鄂博 化德坳拉谷,②渣尔泰 尚义 隆化坳拉谷,③燕山 汛河坳拉谷,④复州 太子河 浑江坳拉谷。每个坳拉谷内均为稳定-次稳定型的中上元古界。各地拉张幅度不同,岩相建造略有差异,均具有燕山型中上元古界特点,可以对比,显示各坳拉谷同步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79.
35 surface soil samples and 28 profile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 Southwest China. The distribution of pollen and spo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llen and spores taxa, amounts, dominant taxa and flora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flanks of the Ailao Mountain. There are more pollen and spores taxa, a greater amount and complexity on the western flank of the mountain than those on the eastern flank, while the dominant taxa are more centralized and prominent on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Ailao Mountain. As for the plant florae distribu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taxa and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flanks. The analysis of profile pollen and spores assemblage shows that its trends of variation are basic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urface pollen and spores, which are also indica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flanks of the mountain. These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of pollen and spores are very close to the regional topography and climate difference. The mountain runn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moisture-laden air flow serves as a barrier and the monsoon circulations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the mountain result in different energy-moisture characteristics. We conclude that the main patterns of the pollen and spor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80.
根据鲉形目鱼类Cyt b和CO Ⅱ上下游保守序列各自设计引物,对日本鬼鲇的线粒体DNA进行PCR扩增,克隆并测定了Cyt b和COⅡ因的全序列,CO Ⅱ基因为691bp,Cyt b为1141bp.从GenBank下载28种鲉形目及外群鱼类的Cyt b部分或全序列和10种形目及外群鱼类的COⅡ部分或全序列,然后进行比对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