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24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167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海洋世界》2013,(4):31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等重大灾难。时隔2年之后,美国渔民在拖上岸的破旧小艇中发现了来自日本附近海域的"偷渡者"——5条石鲷鱼。这5条鱼只有1条存活下来,目前已被带到俄勒冈州水族馆,剩下的4条鱼也被送到俄勒冈州大学做深层次的研究。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鱼在横跨太平洋航行中一直以船上的微生物为食,同时发现被随  相似文献   
13.
<正>1研究背景我国东南沿海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该海域海底地震频率高,具备引发海啸的水深条件,历史上发生多起海啸事件。一般,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发生的海啸,受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群岛及琉球群岛等岛屿的阻隔,到达南海时强度较弱,易实现提前预警。因此,一般只需考虑源于南海地区局地的海啸危险性。但是,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马尼拉海沟俯冲区地震活动对南海地区造成的海啸危险性。事实上,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次声波的基本物理概念和次声波的传播特性,概述了次声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利用次声波来预警海啸灾害的建议,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人类目前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对地震作出准确可靠的预报,而且除了海洋地震引发的海啸(因为有较长的延迟)之外,各国极少根据地震预测启动应急机制。原因是,虽然有些预测事后被证明是对的,但在统计上,这些预测的可信度都不高,远没有高到足以说服行政当局愿意承受可能的错误决策所造成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TELEMAC-2D模型建立太平洋区域海啸传播模型,模拟2011年日本“3·11”海啸事件下海啸波的传播。使用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在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分析日本“3·11”海啸事件对乐清湾的影响。通过频谱分析得到“3·11”海啸激发的乐清湾内240、180和103 min这3个主导模态的幅值及其相位。通过白噪声实验对乐清湾的固有共振特征进行估算,进一步支持了乐清湾在上述3个模态发生共振这一结论。白噪声实验还表明,海啸等海洋灾害发生时会在乐清湾湾顶及湾口处产生较大的增水,该结论对乐清湾内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陆域地区,我国已进行5次全国范围大面积地震区划研究工作,获得了丰富研究成果.但对于海域地区地震区划的研究较薄弱,较少涉及海域潜源划分模型.随着经济发展,涉及海域地区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对海域地区潜源划分研究及进一步地震区划研究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此,详细介绍代表性国家在潜源划分方面采取的原则和方法,总结我国海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地震安全问题已越来越突显。我国领海和邻海是强地震多发区,海洋地震灾害主要体现在对沿海陆地的破坏和海域本身的破坏两个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沿海,沿海人口也比较集中,领海和邻海一旦发生大的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将非常巨大。而我国海洋地震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是“底数不清,关注不够,能力很弱,隐患很多,任务繁重。”提出了加强海洋区域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建议,即:中国地震局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制定我国海洋区域防震减灾规划;制定海洋区域防震减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建立监测海洋地震的台网;开展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的地震区划及安全性评价;开展大陆架探测;设立海洋地震科学专项基金,加强海洋地震科学研究;建立海啸预警系统;中国地震学会设立海洋地震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9.
印度洋海啸灾害特点及其对工程防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洋海啸现场调查表明,海啸灾害不同于地震和洪水灾害。海啸通过高水位淹没、浪涌冲击对海边地势低平地区的房屋、道路、桥梁、机场、给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以及车辆、船只造成严重破坏。海啸上岸后,由于巨大的冲力,将夹带一些破损建筑产生的固体漂浮物一同前进,破坏力更强。由于淹没、浪涌、冲毁建筑物压埋以及漂浮物冲击等综合作用,造成人员死亡率极高,所过之处,财产皆空。抗御海啸灾害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规划(避让、削弱、分流、阻挡)和科学设计(潜在海啸灾害等级划分、结构性态决策、海啸荷载确定、抗海啸分析、构造设计)。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2月26日,由于欧亚板块的碰撞,40年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发生在印度洋。地震诱发的海啸影响到Nangroe Aceh Darussalam省的许多城市,包括省会城市班达阿齐。在这地区共有超过12万人死亡,100万人无家可归。基于遥感数据的分析表明,有12万亩的土地受到了灾害。在班达阿齐市,鱼塘、住宅用地和保护区的变化是这一地区最显著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受灾前后这些用地类型的面积相应的变化了61.5%、57.8% 和77.6%。目前,印度尼西亚中央政府正在计划一个新的海岸带土地利用规划,在原来密集的海岸带建立一个缓冲区(约距海岸带2 km)。政府已经要求许多海岸带的社区代表与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 为了选择并采取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海啸灾害后的海岸带规划应该包括一些重要的基本要素。本研究主要关注作为该省社会经济活动中心的班达阿齐市。检测了由于海啸灾害造成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包括物理破坏),特别是农业用地和居住区用地的变化,并且分析了受灾村落的不同类型及灾害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此外,还为政府以及当地居民在灾后的规划中选择更为可持续的空间布局方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