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99篇 |
免费 | 6462篇 |
国内免费 | 44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40篇 |
大气科学 | 2974篇 |
地球物理 | 5555篇 |
地质学 | 16282篇 |
海洋学 | 2278篇 |
天文学 | 188篇 |
综合类 | 1692篇 |
自然地理 | 13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8篇 |
2023年 | 938篇 |
2022年 | 1090篇 |
2021年 | 1149篇 |
2020年 | 1010篇 |
2019年 | 1072篇 |
2018年 | 783篇 |
2017年 | 795篇 |
2016年 | 897篇 |
2015年 | 953篇 |
2014年 | 1396篇 |
2013年 | 1206篇 |
2012年 | 1382篇 |
2011年 | 1297篇 |
2010年 | 1237篇 |
2009年 | 1252篇 |
2008年 | 1202篇 |
2007年 | 1171篇 |
2006年 | 1130篇 |
2005年 | 982篇 |
2004年 | 986篇 |
2003年 | 960篇 |
2002年 | 882篇 |
2001年 | 912篇 |
2000年 | 803篇 |
1999年 | 798篇 |
1998年 | 871篇 |
1997年 | 793篇 |
1996年 | 748篇 |
1995年 | 717篇 |
1994年 | 621篇 |
1993年 | 567篇 |
1992年 | 642篇 |
1991年 | 689篇 |
1990年 | 550篇 |
1989年 | 477篇 |
1988年 | 78篇 |
1987年 | 76篇 |
1986年 | 38篇 |
1985年 | 44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13篇 |
1975年 | 11篇 |
1959年 | 14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S波速度结构能够反映地球介质的物性差异,是地壳内低速区结构特征判别的重要依据.本文尝试利用空间自相关法(SPAC法)从地震台站微动信号的垂直分量中提取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频散曲线的反演获得地下介质的S波速度结构.以国家数字测震台网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实测微动数据为例,采用SPAC方法获得了首都圈地区北京附近约30 km 深度范围内的一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结晶基底埋深较浅约2 km;分别在5~8 km 和12~16 km 深处发育S波低速层;8 km 和 20 km 处是S波速度差异较大的速度分界面.这一结果与以往地震学及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较为吻合,表明SPAC法估算地壳S波速度结构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2.
2000年青海玛多6.6 级强震中长期预测回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000年青海玛多6.6级强震的跟踪预测过程作了简要回顾和总结,结果显示预测效果较好,同时表明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预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Cd Te量子点具有荧光强度高和稳定性好的优点,应用Cd Te量子点荧光猝灭法分析基体复杂的样品,需要有效分离对测定干扰的金属元素和高效富集待测元素。本文以巯基乙酸(TGA)作稳定剂,采用水相合成法制备了巯基乙酸修饰的Cd Te量子点,基于镍离子在p H=10.0硼砂缓冲溶液中对Cd Te量子点的荧光具有较强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测定赤泥中痕量镍的荧光光度方法。荧光猝灭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为:Cd Te量子点的浓度3.0×10-4mol/L,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镍离子浓度在2.0×10-7~7.8×10-5mol/L范围内与Cd Te量子点的相对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1.5×10-7mol/L。本方法针对Fe3+、Co2+、Cu2+等主要基体金属元素允许量低的问题,采用25%的2-羟基-4-仲辛氧基二苯甲酮肟(N530)磺化煤油萃取回收滤液中的Ni2+,镍回收率达到99%以上;赤泥中痕量镍的测定结果与催化光度法相符,加标回收率为98.3%-104.2%。 相似文献
994.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川西地区1992~2002年的13367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 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性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构造信息. 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沿活动断裂成线(带)状分布现象非常突出,呈现出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结构简单的单一走滑断层具有上宽下陡的花状结构特征,拉分盆地与逆断裂具有线性而发散的分布式结构特征,逆断裂之下还存在缺震层. 此外,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还具有空间分段性,揭示出局部地段存在着隐伏活动断裂和可圈定为地震危险区的地震空区. 震源深度分布显示,川西高原在15~20km的深度范围内普遍存在厚度约5km的缺震层,以高温高压实验结果为基础,通过计算川西地区地壳强度表明,大约14~19km的深度范围花岗岩处于塑性流变状态,说明缺震层的出现具有地壳物质塑性变形基础. 相似文献
995.
996.
煤系地层中断层、陷落柱等构造不仅破坏了煤层的完整性,减少了可采储量,而且影响了煤矿的生产安全,给煤矿开采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煤矿开采初期查明勘探区内断层、陷落柱等构造的空间分布及其含导水性对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收集李村煤矿首采Ⅰ区地质、水文及物探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瞬变电磁技术对区内断层、陷落柱等构造的含导水性进行勘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给煤矿的开采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有效的预防了煤矿开采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1000.
利用沈阳地区50a资料,以旱涝灾害过程为预测对象,提出了用气候灾害过程相关的异常现象演变规律,进行气候诊断分析,可提前预测辽河平原5~10a的气候年景和气候灾害年。对20世纪90年代辽河平原的2次严重灾害过程均提前预测出来,并对未来10a的气候灾害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