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5篇
  免费   553篇
  国内免费   921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800篇
地质学   2191篇
海洋学   216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65篇
自然地理   22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1.
本文介绍了DCW-01型流动VLBI系统的构成及其各部分的作用,论述了观测前对该系统所进行的主要检测与调试方法,为今后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2.
高温高压下橄榄石含水实验和软流圈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高压橄榄石含水实验表明,水进入橄榄石能加速其塑性形变,促进了地幔塑性流动,为上部软流圈成因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依据。  相似文献   
213.
李建平  张生 《中国科学D辑》2001,31(8):648-655
利用二次尖晶石标样法精确测定了中国东部安徽女山(含角闪石)地幔橄榄岩包体的尖晶石成分,计算了包体记录的地幔氧逸度.结果显示,在安徽女山地区形成角闪石的地幔交代作用使地幔氧化状态降低,这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及理论预测相反.结合有关中国东部地幔的研究,对该“新发现”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并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幔流体的成分和性质.  相似文献   
214.
在压力3 GPa, 温度1450~1600 K, 应变速率10-4~10-5 s-1条件下, 对深俯冲带和上地幔中两种重要岩石(榴辉岩和方辉橄榄岩)的流变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 获得了榴辉岩在超高压条件下的流变参数, 应力指数为3.4, 活化能为480 kJ/mol, 活化体积为12 cm3/mol. 实验结果表明具有中等石榴石含量榴辉岩的流变强度与方辉橄榄岩的流变强度在上地幔浅部条件下基本相当, 是多晶绿辉石岩强度的2~3倍和多晶石榴石岩强度的一半. 随榴辉岩中石榴石含量的逐步增加, 岩石的整体流变强度也不断增大.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 计算了不同板块汇聚速率条件下深俯冲大洋岩石圈在不同深度层次上的流变强度, 以及橄榄岩和榴辉岩上地幔流变强度随深度的变化. 研究表明, 俯冲洋壳从下覆的上地幔拆离出来最有可能发生在缓慢俯冲的热俯冲带中; 而快速俯冲的冷俯冲带, 俯冲地壳与上地幔之间在强度上是耦合的, 发生拆离的可能性不大. 过渡带是上地幔中除岩石圈地幔外的高强度和高黏度层.  相似文献   
215.
华北地区地热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是个庞大的热库 ,某些区段深部物质的温度高、能量大 ,并能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 ,成为一种重要且洁净的能源 ,引起广大地学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当然 ,大量地下热水用完后 ,还有个安全排放、保护环境的问题。1 华北地区地热特征华北地区地热展布面积大、梯度高、类型多 ,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从区域分布上看 ,可分为华北断陷区深部地热和华北陆内造山带热泉地热。华北断陷区地热受构造控制明显 ,往往表现为盆地内热外冷、低速层热高速层冷、活动区热稳定区冷的特征 ,并可能受着某统一机制的制约。从总体展布看 ,地热异常…  相似文献   
216.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块边缘驱动作用主要通过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实现其向板内的远程传递 ,并控制上层的构造变形。相应地造成构造应力场的的多层分布格局 ,主要包括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多震层 (属于上部地壳 )和浅层 (浅表地壳 )应力场。这些层中最大压应力方向可分别采用塑性流动网络共轭角平分线、震源机制解和井孔应力测量等方法加以确定。根据对亚洲中—东部下层与多震层应力场的对比表明 ,大部分地区二者的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表明了下层对上层的控制 ,这对了解板内应力场的一般趋势与格架提供了基础。靠近驱动边界的局部地段 ,由于上部地壳直接的传递作用 ,往往导致上、下层应力方向的显著偏差 ,有可能成为进一步了解深浅层联系和差异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17.
地幔流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在地幔流体的成分、源区、形成机制、运移方式和分异模式以及地幔流体与地幔交代作用、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方面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总结了地幔流体的研究途径和方法的一些新突破 ,并指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18.
深部天然核反应堆——一种可能的山脉隆升动力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板块碰撞造山模式难以解释造山作用在时间上的“滞后”和在空间上的“差位”现象,大量研究表明山脉隆升的动力来自深部,因此,探索深部地质过程的物理和化学机制及其导致的能量再分配是认识山脉隆升动力学机制的关键,若干线索表明地幔中的核反应中可能在岩石圈动力学演化过程中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分析U,Th等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在深变质过程中的行为,认为伴随板块俯冲发生的陆壳物质向地幔的再循环有可能在办流圈顶部形成富含U,Th,K等放射性亲石元素和碳质(石墨)的地质体,通过理论上的论证和对Oklo天然核反应堆遗迹的反演表明这些地质体可能有一部分具备了形成石墨核反应堆的条件。这种反应堆在亚临界状态下的断续运行有可能为其上方岩石圈中的岩浆作用提供热源,进入超临界状态时将可能导致深部核爆炸,成为地震,火山爆发和岩石圈破裂的动力来源,据此建立的山脉隆升的动力学初步模式,可以解释造山带的形成,高原的隆升,深源地震及其前兆的成因和金刚石及其相关岩石地壳浅部置位的机制。  相似文献   
219.
六安流动地磁测量异常的映震能力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义高 《地震学刊》2001,21(2):11-14,22
将安徽省六安地区流动地磁测线12个流动地磁测点的∑│δfi│异常与安徽中西部地震活动性作对比分析,初步结果为:12个流动地磁测点的∑│δfi│≥Fu),一年内安徽中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增强;反之,则安徽中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较弱。此方法在地震的中短期预报中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20.
安徽省利辛县张村镇1999-12-30发生M4.1地震,震前数日省流磁测量组在皖北进行了1999年第4期流动地磁测量。运用Sδf方法分析此期流磁资料,可见明显异常。震后,异常恢复。分析认为:Sδf方法在运用流磁资料作短期地震预报方面具有一定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