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1篇
  免费   1160篇
  国内免费   1045篇
测绘学   706篇
大气科学   767篇
地球物理   1139篇
地质学   2518篇
海洋学   570篇
天文学   124篇
综合类   389篇
自然地理   243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216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176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185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8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对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大瑶山东南缘的中晚侏罗世埃达克质花岗岩(165~153 Ma)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并探讨了埃达克质和TTG岩类的特征属性。岩石SiO2含量63.76%~72.13%,总体具高Al2O3(Al2O3≥15%)、低MgO (<3%),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正Eu异常或弱的负Eu异常,低Y (≤18×10-6)和Yb (≤1.9×10-6),高Sr (>300×10-6)和Sr/Y值(>20)等埃达克岩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该侏罗纪埃达克质花岗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构造背景,为大陆板内加厚(隆起区)的下地壳底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属大陆板内环境I型花岗岩。具有类似于低镁安山岩/闪长岩系列(LMA)和镁安山岩/闪长岩系列(MA)两种高压型TTG亚类的属性,为古俯冲增生带下地壳弧型岩石熔融的继承性特征,与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板片熔融过程无关,属非俯冲成因的埃达克/TTG岩类。其空间上与大瑶山东南缘早古生代俯冲增生带高度重合,且与早古生代TTG侵入岩组合紧密相邻,提示它们可能源自于早古生代洋壳俯冲带或大陆边缘弧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因而具有洋俯冲成因的特征属性。  相似文献   
142.
汞的稳定同位素分馏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汞是唯一能够以气态单质形式进行长距离传输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其环境行为和健康危害受到广泛关注.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汞稳定同位素技术为研究环境中汞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以及相应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新的视野.汞同位素是自然界中唯一表现出多种显著非质量分馏(MIF)的独特金属同位素体系,对汞同位素的研究一直偏重应用,而对其分馏机理的认识十分有限.本文从汞稳定同位素分馏理论、分馏实验研究和实际环境过程的汞同位素分馏三方面系统阐述了近十多年来关于汞同位素分馏机理的研究成果、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尽管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无机汞的光化学氧化还原和甲基汞的光化学降解是环境中汞同位素MIF的主要产生机制,然而MIF程度和方向的影响因素还不完全清楚,其量化理论还未完全建立,实际环境过程中的分馏机理研究还相对缺乏.未来需要结合理论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明确大气、陆地、海洋、极地、古环境等实际环境体系中的汞同位素分馏机理,进而拓展汞同位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3.
本文利用NCEP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对2016年7月30日发生在华北、辽宁附近的一次强飑线过程中后向入流的演变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发生在中纬度新生冷涡槽前,低层有水汽辐合区和地面辐合线对应,且过程中伴有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释放。飑线后部中层(冷涡槽后)一直存在α中尺度西风大值带,此大风速带造成了上下层相反的水平涡度,并形成喇叭形环流结构,该结构不同于经典飑线结构。飑线后部水平方向上水平涡度分布不均匀,并形成水平涡度旋度上正下负的分布,即导致中层强风区上部上升运动、下部下沉运动,该下沉运动引发飑线中的后向入流和低层强风速带形成。在中层,飑线的后部边缘始终有较强的风速大值带伴随飑线的发展,该大值带的形成与对流强弱和非热成风涡度有关,对流过程中低层非热成风涡度为负,中上层非热成风涡度为正,导致飑线后部中层西风加速和低层西风减速,有利于后向入流的发展和飑线的维持,当对流减弱时,非热成风涡度与后向入流均减弱。文中给出了后向入流形成演变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144.
非平稳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合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在现有的非平稳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合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修正随机相位角,使生成的多点地震动在局部场地上具有收敛性。给出了未知和已知相位差谱统计规律2种情况下非平稳多点地震动的合成方法。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实际地震纪录的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合成方法。这些方法可用于大尺度结构的多点输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5.
地震层析成像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方法.文章利用首都圈区域内3231个地震挑选出来的29839条直达P波走时和29972条直达S波走时数据,首次使用拟波形层析成像方法对首都圈地区地壳的P波和S波速度,以及泊松比进行反演成像,获得了该区域三维高分辨率VP、VS以及泊松比结构.成像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壳结构非均匀性强烈,地...  相似文献   
146.
当使用地基雷达并应用距离多普勒算法对月球正面进行成像时,不可避免会遇到"南北模糊"问题.这是由于距离多普勒成像算法对旋转的天体进行成像时,位于视赤道共轭的两点的回波在距离多普勒图像中是重叠在一起无法分辨的.针对该问题并基于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我们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即月球正面南北半球拼接成像技术.该技术通过将波束指向调整...  相似文献   
147.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砾岩油藏具有粒级变化大、低孔渗、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对准确测量岩电参数是一个巨大挑战.本次研究使用2.54 cm、3.81 cm岩样,开展了离心法和半渗透隔板法的岩电实验,以期通过对比电测井计算饱和度评价和密闭取心饱和度得到优选的砾岩油藏岩电实验方法.研究发现:3.81 cm岩样测量的地层因素与孔隙度的关系更好,m值也略小;离心法做不到毛管压力与电性平衡,测量的饱和度指数n偏大,计算含水饱和度结果与密闭取心饱和度分析结果差异大,不能用于玛湖砾岩油藏;半渗透隔板法能够做到毛管与电性平衡,应用饱和度指数特别是3.81 cm岩样实验测量得到的饱和度指数计算的含油水饱和度相对密闭取心饱和度的偏差一般小于2%,能够满足砾岩油藏使用.  相似文献   
148.
综述了近10a国内外有关重金属、氨态氮、亚硝酸盐、有机污染物等几种环境因子对虾蟹类非特异性免疫影响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通过改善养殖环境条件提高虾蟹类自身免疫抗病力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49.
采用条件价值法,通过支付意愿调查,对广西红树林湿地的非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广西红树林的非使用价值为37.61亿元,其中存在价值16.66亿元;遗产价值10.94亿元;选择价值10.00亿元.广西红树林人均支付意愿值为50元.总支付意愿率为59.2%;除年龄与支付意愿无关外,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技术职称、收入水平、了解程度、偏爱程度等都与支付意愿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性别与WTP值相关,但不显著,而其他因素与WTP值呈现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0.
The response of the eastern tropical Indian Ocean(ETIO) to heat fluxes of equal amplitude but opposite sign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CESM). A significant positive asymmetry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s found over the ETIO—the warming responses to the positive forcing exceeds the cooling to the negative forcing. A mixed layer heat budget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SST asymmetry.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mainly ascribed to the ocean dynamical processes, including vertical advections and diffusion. The net surface heat flux, on the contrary, works to reduce the asymmetry through its shortwave radiation and latent heat flux components. The former is due to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ST and cloud, while the latter is resulted mainly from Newtonian damping and air-sea stability effects. Changes in the SST skewness are also evaluated, with more enhanced negative SST skewness over the ETIO found for the cooling than heating scenarios due to the asymmetric thermocline-SST feedba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