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217篇
地质学   206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71.
高玲  林元武  杨明波 《地震工程学报》2012,34(3):274-276,288
延庆五里营井逸出气体中主要组分是N2,微量组分含有He,CH4,Rn,CO2,Ar等.N2/Ar值为46.3,3 He/4 He为2.4 Ra,说明井热水中有深部幔源组分的加入;CH4含量为2.2%,CO2(TCD)为4.9 mg/L,显示了强还原环境下的热水释放活动,这与延怀盆地微量气体以还原性气体释放为主的气体背景场相符.五里营井气体释放更倾向于是热储库型气体释放而非断裂型释放,这可通过氦气动态观测及2次大震前后流体前兆氦气浓度异常释放得到体现.热储库型气体释放中深部气体上升进入热储并改变整个热储组成的时间较断裂型晚,消失的时间也会晚得多,这与处于八宝山断裂带的大灰场井氦气释放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五里营井气体释放特征与该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272.
2010年2月27日智利MW8.8地震的多频率反投影结果揭示出此次地震是由具有不同滑动特征的子事件组成的。震中以南的子事件以低频(0.05~0.1Hz)释放能量,意味着滑动缓慢,且破裂速度约为0.8km/s。震中以北的2个子事件则显示出以高频(1~5Hz)释放能量的特征。其中第一个子事件似乎触发了北边第2段的滑动,并且释放了较高振幅的能量,传播速度也快,约为2.9km/s。除了这些破裂的细节之外,还观测到如下现象:在破裂前沿,高频能量释放之后紧接着产生了低频能量释放。这一发现表明:大震对应的破裂过程蕴含着断层的动态弱化,因此,它们的破裂特性并非简单地与小地震的特性相关。这些明显的滑动特点表明:有必要对宽频域各种数据进行研究,以便全面评估巨大地震的破裂过程及相关灾害。  相似文献   
273.
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明打威地震(Mw7.8),致使苏门答腊近海明打威群岛向海一侧的俯)中带浅部发生破裂,在巴盖群岛西南的沿海地带引发了3~9m高的海啸,并夺去了至少431人的生命。对有限断层震源破裂特征的远震P波、SH波及瑞雷波的分析说明,在倾角为10。的巨大逆)中断层上破裂过程持续了大约90s,破裂速度相对较低,约为1.5km/s,在约为100km长的震源区总滑动量约为2~4m。根据地震矩所计算的能量释放为1.4×10^-6,小于2006年7月17日爪哇海啸地震(Mw7.8)的能量释放量2.4×1^-6。明打威地震致使2007年9月12日群岛地震(MW7.9)的滑动区上倾部位发生破裂,结合沿岛弧锡默卢岛西北方向近海的1907年1月4日(M7.6)海啸地震,说明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地方发生特大俯冲地震的上倾地区的浅层逆冲破裂,特别容易引发海啸灾害。  相似文献   
274.
研究与探讨了胶州湾李村河河口区3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磷酸盐释放行为及盐度、温度、波浪强度、悬浮物浓度对磷酸盐释放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认为磷酸盐释放的动力学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①0~1h快速释放阶段;②1~8h缓慢释放阶段;③8h之后的平衡阶段。盐度升高可以促进磷酸盐释放,当盐度从0升高到10时,磷酸盐释放量增幅最大,说明磷酸盐释放对水相盐度的突变有较强的敏感性。温度升高有利于磷酸盐释放,在低温(<10℃)和高温(>20℃)条件下磷酸盐释放的过程有明显差异;温度较低时快速释放速率与缓慢释放速率相当,而温度较高时快速释放速率是缓慢释放速率的10倍。波浪强度对磷酸盐释放过程的影响与温度类似,当沉积物处于充分悬浮状态时,磷酸盐释放量会有大幅度提高;当悬浮物浓度降低时,快速释放速率与缓慢释放速率都有大幅度提高,释放总量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75.
对重组表达的海洋生物抗菌肽对虾素3-2进行亲和层析纯化,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凝聚法制备了重组抗菌肽海藻酸钠微囊,以微囊的形态和包封率为指标优化制备工艺,对制备的微囊进行体外释放特征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氯化钙浓度为1.5%,海藻酸钠浓度为2.0%时,制备的微囊为完整的球形,冷冻干燥后的直径约为1.1 mm,包封率为83.87%。微囊在模拟胃液(pH 2.0)中2 h左右释放量趋于稳定,释放量低于14%;微囊在模拟肠液(pH 7.8)中不断释放,5 h时释放量达98%,表明微囊具有良好的肠溶性而可以抵抗胃液的破坏,可以用作重组抗菌肽缓释/控释制剂,为抗菌肽在水产病害防治过程的口服给药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76.
化学物质SF6和H2O释放扰动电离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包含扩散方程和离子化学反应方程.的化学物质释放二维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比较了两类性质不同的气体(SF6和H2O)的扰动特性,结果表明:1)与H2O相比,SF6的扩散速度较慢,反应速率较快,对电离层影响的程度和区域更大更广,更能有效地造成电离层"空洞";2)10kg的H2O,SF6,H2和CO2分别在电离层高度释放,在10min内SF6对电离层临界频率的影响幅度最大,H2O,H2和CO2的影响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277.
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土壤碳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土壤有机碳蓄积、土壤碳释放、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壤碳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精确估计土壤碳库、开展综合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壤碳效应研究和深入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是未来陆地表层碳循环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278.
Flare-induced signals in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which were manifested as apparent polarity reversal in magnetograms have been reported since 1981. We are motivated to further quantify the phenomenon by asking two questions: can we distinguish the flare-induced signals from real magnetic changes during flares, and what we can learn about flare energy release from the flare-induced signals? We select the X2.6 flare that occurred on 2005 January 15, for further study. The flare took place in NOAA active region (AR) 10720 at approximately the central meridian, which mak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ector magnetograms less ambiguous. We have identified that flare-induced signals during this flare appeared in six zones. The zones are located within an average distance of 5 Mm from their weight center to the main magnetic neutral line, have an average size of (0.6±0.4) ×10^17 cm^2, duration of 13±4 min, and flux density change of 181±125 G in the area of reversed polarity. The following new facts have been revealed by this study: (1) the flare-induced signal is also seen in the transverse magnetograms but with smaller magnitude, e.g., about 50 G; (2) the flare-induced signal mainly manifests itself as apparent polarity reversal, but the signal starts and ends as a weakening of flux density; (3) The flare-induced signals appear in phase with the peaks of hard X-ray emission as observed by the Ramaty High Energy Solar Spectroscopic Imager (RHESSI), and mostly trace the position of RHESSI hard X-ray footpoint sources. (4) in four zones, it takes place cotemporally with real magnetic changes which persist after the flare. Only for the other two zones does the flux density recover to the pre-flare level immediately after the flare. The phys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lare-induced signal are discussed in view of its relevance to the non-thermal electron precipitation and primary energy release in the flare.  相似文献   
279.
全球年平均人为热释放气候强迫的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能源经济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资料和联合国人口统计资料,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值计算,初步估算了人为热释放的全球气候强迫。结果表明:当前(2008年)全球年平均人为热释放的气候强迫还不是很大,约为0.031W/m2;但随着人口及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未来人为热释放产生的全球年平均气候强迫将有可能达0.30W/m2。  相似文献   
280.
黄山地区梅雨期暴雨个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计算ω方程非绝热加热项对垂直速度贡献大小,详解非绝热加热凝结潜热释放对梅雨暴雨反馈机理,分析黄山地区2008年6月9-10日连续两场梅雨期大暴雨动力特征,表明潜热释放加强了暴雨区垂直运动和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梅雨锋上降水存在两种不同性质降水:一种是与切变线、低涡等相联系的大尺度连续性降雨,另一种是因对流性降水加热造成中尺度强降雨;其次黄山山脉地形及其摩擦对暴雨的增幅作用也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