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9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61.
对位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中段的夏如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2件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74.9±2.3)和(478.3±1.7)Ma,代表了花岗岩的形成年龄,是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内首次发现的早奥陶世岩浆活动记录.该花岗岩无角闪石,含电气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1.1(1.10~1.20),富集Rb,Th和U,相对亏损Ba,Nb,Sr,Zr,Ti和Eu等,属强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是同碰撞背景下地壳中泥岩质成分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和本文数据提出,夏如岩体的形成很可能与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过程中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有关,是大洋消减作用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地块或微地块之间发生碰撞而使地壳加厚、上地壳重熔形成的强过铝质花岗岩.夏如早奥陶世花岗岩的厘定也指示了其围岩可能形成于寒武或前寒武纪,夏如地区可能存在地壳基底.  相似文献   
162.
采用1961-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近50 a降水量的实测数据,统计降水量的年、干季、湿季平均序列;结合流域6个水文站近50 a年径流序列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 雅鲁藏布江流域1961-2010年近50 a年平均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增加,增加速率为3.3 mm·(10a)-1,其中干季、湿季分别为1.9 mm·(10a)-1 和1.4 mm·(10a)-1,均为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相对偏多,70年代较平稳,而80年代为最少,到90年代有所回升,21世纪前10 a降水量处于不显著的增多态势. 雅鲁藏布江径流的变差系数CV值在0.15~0.40之间,年际变化较小. 径流的年代际变化总体上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相对的丰水期,70年代减少,80年代达到最小值,之后径流有所回升,进入21世纪前10 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 年、湿季尺度上径流量和降水量的相关显著,湿季作为径流主要形成期,其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流域径流量的丰枯,湿季降水量的增减影响着流域径流量的增减. 由此可见,降水变化是雅鲁藏布江天然径流最主要影响因子,最终也决定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径流量的丰枯.  相似文献   
163.
通过分析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7个气象台站平均的气温变化趋势和气候系数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1960~2005年间该流域中游日喀则站和下游林芝站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该流域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气温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夜间气温和冬、春季气温的升高更显著,而且该流域变暖幅度高于整个高原的平均增幅,因此该流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程度也较整个高原更为显著;而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即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暖较下游地区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4.
指出交通闭塞和能源短缺是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两大障碍,阐述了发展"一江两河”地区经济的重要性.提出了在修建青藏铁路后,再修建雅鲁藏布江铁路的必要性,并对修建该铁路的可行性和困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5.
从INDEPTH-MT结果探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电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捍东  陈乐寿 《现代地质》1997,11(3):375-378
INDEPTH MT研究结果表明,在雅鲁藏布江未发现反映深断裂的电性显示,而在江孜和仁布之间见有规模宏大、底界深达55km、向北倾斜的低阻高导体。这表明该区可能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地表出露的实际位置。高导体范围内存在3组反映断裂构造的电性梯度带和畸变带。3条断裂带向北倾斜,沿纵深向主断裂带F3汇聚。其北侧,发育多条南倾断裂,它们共同构成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散状断裂构造特征。大规模高导体的存在与地下热状态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6.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受强烈的构造运动、高山峡谷地貌、降雨(雪)量集中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雅鲁藏布江大拐湾北段在第四纪冰川沉积、河湖沉积、风化残坡积等松散堆积体中集中形成和分布着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溜沙坡为主的地质灾害,成为整个川藏公路南线中地质灾害最为严重且频繁发生的地段。文章通过收集大量有关构造地质、第四纪地质、地层岩性等数据资料和现场实地调查,重点研究了该区林芝-八宿公路段主要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规律及危害程度。通过对现有防治措施及方法分析,认为目前的防治措施尚不足以有效抵抗地质灾害对公路沿线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及造成的损失。鉴于此,根据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方法论和新近发展的监测技术、3S技术等,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可望为进一步开展有关地质灾害预测、工程防治,为公路整修及未来的铁路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7.
雅鲁藏布江航磁异常带性质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航磁概查发现雅鲁藏布江航磁异常带东西相连长达1400km,它由北、南2条线性异常带构成,并认为它由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侵位的北、南2条蛇绿岩带引起,且以北带为主,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由2条蛇绿岩带组成,而不是过去地学界所认同的一条。航磁异常带实质上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存在的客观反映,不仅为识别缝合带提供了比较典型的磁场模式,也为探讨新特提斯洋演化、可能存在2次开合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8.
在构造和气候因素制约下雅鲁藏布江的演化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雅鲁藏布江位于印度和欧亚大陆汇聚带内,其形成受到冈底期山和喜马拉雅山差异性抬升的控制。冈底期山抬升在先,发生在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一系列起源于冈底期山和青藏高原的水系向南先是流主特提斯海。在特提斯海关闭后流入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构造抬升要晚于冈底斯山,大规模抬升发生在中新世早期,其抬升阻断了这些河流的通道,水流开始汇聚在这两个造山带之间,牙鲁藏布江由此形成。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在海拔4500m处存在一个平坦的侵蚀面,并构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高的一级谷肩,这表明雅鲁藏布江在下切前就在该面上流动,而且流速不大。在大拐弯以南,雅鲁藏布江的下游-布拉马普特拉河位于印度洋热带季风带内,其下切和源侵蚀速率很大。印度洋热带季风形成于6-9MaB.P.。因此,该河流很可能形成于该时期,要比雅鲁藏布江年轻,它在向北的溯源侵蚀的过程中袭夺了雅鲁藏布江,袭夺处可能就大拐弯的北端,因此大拐弯是袭夺成因。  相似文献   
169.
曹荣龙 《地球化学》1981,(3):247-254,316,i001
A typical section of ophiolite at Tangga in Lhaze district shows the sequential association of ophiolite from north to south as follows: basal tectonized harzhurgitc,altered basalt, and red radiolarian chert. The ophiolites, late Cretaceous in age, arelithologically similar to the current models of oceanic crust and upper mantle, representing the slice of Tethys ocean basin. At Chongdui, about 20 km southeast of Xigaze, a thick sequence of trench turbidite is recognized associated with pillow lava and submarine volcanic conglomerate. The trench turbidite is well. layered with a suit of rhythmical deposits of graded bedding.The coarse-grained ophiolitic greywacke is generally at the base of each rhythm and gives its way upward to the gabbroid greywacke and finer material, while the chert and volcanic tuff rest at the top, showing good rhythmic pattern of Bouma cycle.Because it has not been documented before.it is named “the Chongdui Formation”after the place. It is also late Cretaceous in age. At the same place it is found that the basal serpentinite overthrusts northwards on the trench turbidite. There, the basal ultramafic rock dips southwards in contrast to the northward dipping of the turbidites, showing thrust drag at contact. Because the trench sediments mark the margin of Eurasia contin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phiolites are emplaced tectonically along the suture zone where Indian continent and Eruasia continent are welded together. A four-stage model is proposed to expblin the plate history for Himalayan geology.  相似文献   
170.
刘飞  杨经绥  牛晓露  李观龙  冯光英 《岩石学报》2021,37(10):2971-2994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出露东波和普兰等多个大型的超镁铁岩体,其成因还存在争议。为此我们近年来对东波蛇绿岩开展了地表填图并实施了一口1002m的科学钻探DSD-1。研究显示具有"厚幔极薄壳"特征的东波蛇绿岩记录了多期岩浆事件:(1)~137Ma的OIB型玄武岩和138~144Ma的OIB型辉绿岩和辉长岩,以及普遍出露熔融程度达30%以上的亏损型方辉橄榄岩,反映了早白垩世初期古洋盆受到地幔柱活动影响;(2)129Ma的薄壳均质辉长岩(I型)、128Ma的辉长岩脉(Ⅱ型)和科钻岩芯中厚18m辉绿岩(Ⅲ型)的地球化学成分均与西南印度洋洋脊玄武岩类似,它们是在慢速-超慢速扩张脊附近大洋核杂岩侵位过程中形成的;(3)地表辉绿岩脉(Ⅳ型)的SIMS和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21~123Ma,全岩地球化学具有异常低的REE、HFSE含量及明显的Th、Nb、Zr、Hf负异常,类似于Albanide-Hellenide造山带蛇绿岩中的无壳源物质混染的中钛玄武岩,指示辉绿岩脉形成于洋内初始俯冲环境。总的来说,东波蛇绿岩记录了早白垩世地幔柱影响的超慢速扩张和初始洋内俯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