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20篇 |
地质学 | 230篇 |
海洋学 | 15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地壳早期演化研究的主题是探讨早期大陆形成、生长和再循环的地质过程及其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模式。由于陆上古老岩石分布极为有限,围绕着陆壳生长速率的争论持续了30多年。地球化学家基于陆壳从地幔萃取而成并导致被萃取后的地幔在地球化学上产生亏损的认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大陆形成、生长、再循环模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精度MC ICPMS分析技术,使单颗粒锆石Lu Hf同位素系统分析为评价早期地壳演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更为可靠的证据。不同大陆早前寒武纪地壳及地幔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状态研究表明,陆壳再循环作用、壳—幔以及壳内(如古老的地壳重熔作用及其与相对较新的地壳发生广泛的混合作用)相互作用是早期大陆演化的重要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232.
233.
234.
235.
阿尔金英格利萨依花岗质片麻岩超高压变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显示, 阿尔金英格利萨依一带含石榴子石花岗质片麻岩经历了复杂多阶段的变质演化, 其早期变质矿物组合是Grt+Per(出溶前)+Tit(出溶前)+Ky+Zoi+Qz/Coe±Cpx, 副矿物为Ap和Ru, 其中粗粒榍石含有斜长石+角闪石的棒状出溶物, 计算的榍石出溶前(Tit)的成分含六次配位的SiⅥ, 单位分子式中Si值介于1.032~1.047之间, 即含CaSi2O5组分为3.1%~4.6%. 利用实验岩石学资料和三元碱性长石温度计, 获早期变质条件为3.7~4.3 GPa和约1000℃, 结合石榴子石包裹的高Al-榍石,共同证实该岩石经历了超高压变质. 岩石化学特征显示, 该片麻岩的SiO2含量>70%, Al2O3含量为12.58~14.08%, K2O含量很高(>5%), Na2O/K2O比值介于0.4~0.6之间, 稀土配分呈LREE富集型, (La/Yb)N比值介于4.3~9.1之间, 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6~0.59), 其原岩可能为中、上地壳重熔的产物. 同时, 考虑与其呈互层状或间层状产出的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和含石榴子石中基性片麻岩都经历了超高压变质的研究成果, 共同证实区内超高压岩石的形成是陆壳深俯冲作用的产物, 这对深入探讨区内超高压岩石形成与折返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约束. 相似文献
236.
冀北赤城退变榴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及原岩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北赤城退变榴辉岩主元素特征显示所有样品均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可分出三种不同的REE配分型式。在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配分图中,LREE亏损型与REE平坦型样品的HFSE与MORB相似,LREE富集型样品则具有较高的Zr、Hf和Y值,Nb和Ta明显富集,显示出陆壳物质混染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冀北赤城退变榴辉岩的原岩可能为兼具洋中脊和岛孤地球化学属性的洋壳拉斑玄武岩类,在后期俯冲消减过程中,发生榴辉岩相高压变质作用,并混入了部分陆壳物质。 相似文献
237.
238.
239.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Sm-Nd年龄测定及其对麻粒相退变质时间的制约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报道了大别山北部三个榴辉岩样品的矿物 Sm- Nd等时线年龄,它们分别为 (210± 6) Ma或 (214± 6) Ma、 (208± 38) Ma和 (208± 4) Ma。氧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样品中的石榴子石与绿辉石之间处于氧同位素平衡状态,因此,该 Sm- Nd等时线定年结果可靠。本区榴辉岩的高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的冷却年龄为 210 Ma左右;榴辉岩的钕同位素初始比ε Nd(t)(两个样品一个为- 10左右,另一个为- 2)基本上表现为陆壳岩石特征,可能类似于南部超高压带中的榴辉岩,为印支期扬子陆壳俯冲变质成因。它们的全岩δ 18O值较低,为+ 2.4‰~+ 3.6‰,可能指示其原岩同大别山南部超高压带中榴辉岩一样,在板块俯冲之前,经受过高温地表水热液蚀变。年代学结果表明,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在 230~ 210 Ma期间经历的是一等温或升温过程,这与大别山南部含柯石英榴辉岩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冷却过程形成强烈对比,这对理解俯冲陆壳中不同构造岩片折返过程的差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0.
青藏巨厚陆壳的性质和形成机制,是重要的科学问题.通过对青藏岩浆岩,特别是其Nd、Hf同位素的研究,证明青藏高原并存着新生地壳和再循环地壳两类地壳.地壳的结构和属性对成矿矿种、矿床类型和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青藏巨厚地壳是由两种机制(构造加厚;地幔物质通过岩浆作用注入加厚)共同造成的,二者贡献比例约6:4.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50~25 Ma期间.大陆碰撞带是造成地壳净生长的重要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