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99篇 |
免费 | 926篇 |
国内免费 | 17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4篇 |
大气科学 | 63篇 |
地球物理 | 1968篇 |
地质学 | 3037篇 |
海洋学 | 303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215篇 |
自然地理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38篇 |
2022年 | 175篇 |
2021年 | 150篇 |
2020年 | 166篇 |
2019年 | 186篇 |
2018年 | 171篇 |
2017年 | 181篇 |
2016年 | 182篇 |
2015年 | 191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198篇 |
2012年 | 241篇 |
2011年 | 238篇 |
2010年 | 224篇 |
2009年 | 238篇 |
2008年 | 217篇 |
2007年 | 215篇 |
2006年 | 223篇 |
2005年 | 182篇 |
2004年 | 174篇 |
2003年 | 162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42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111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89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80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18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10篇 |
1975年 | 6篇 |
197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板式基础托换法是应用在既有建筑物地下空间开发中的一种方法。它先施工拟建地下室的部分顶板,依靠板下土体支撑既有建筑物的荷载,同时开挖其余部分的土方。土方开挖后,再施工该区域的柱或墙等竖向构件以及底板;然后,依靠这部分底板支撑上部荷载,完成剩余的土方开挖和顶板、底板的施工。利用ANSY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5个工况对托换施工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各部位柱脚的沉降规律:在土方开挖之前,中间部位柱脚的沉降大于周边部位的柱脚;土方开挖后,由于“卸载”作用中间部位柱脚出现明显的回弹,使得中间部位柱脚的沉降小于周边部位的柱脚。不均匀沉降值的大小和地基土的弹性模量以及上部结构是否加载有关。不均匀沉降产生的上部结构的附加弯矩可以通过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求出。 相似文献
93.
《岩土力学》2017,(2)
为模拟岩石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结合Drucker-Prager(简称D-P)屈服准则与次加载面理论,建立了能考虑岩石材料实际抗拉强度和应力角效应的循环加、卸载模型。首先考虑岩石在三轴压缩和在三轴拉伸状态下不同的强度特性,在传统的D-P屈服准则中引入角隅模型,并借鉴殷有泉提出的D-P-Y准则,形成了修正的D-P屈服准则;进一步结合修正屈服准则和次加载面理论,提出了适用于岩石循环加、卸载的次加载面模型,并通过自编程序,实现了循环加、卸载模型的数值表达与岩石循环加、卸载试验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基于修正D-P屈服准则的次加载面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岩石的曼辛效应和棘轮效应;通过改变抗拉强度的大小,可以发现随着抗拉强度的减小,岩石的变形量相应增加,且增加的幅度逐渐提高,说明修正模型可准确反映抗拉强度对岩石的循环加、卸载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针对岛礁大型构筑物修建过程中由于高应力而导致作为地基材料的钙质砂发生破碎,进而引发地基沉降变形问题。本文采用高压固结仪对钙质砂开展了一系列终止压力为16 MPa的侧限压缩试验,研究了高应力水平下钙质砂的压缩破碎特性。同时基于显微图像采集和处理技术对钙质砂颗粒的形状参数(圆度和完整度)进行了定量化表征,研究了钙质砂的形状分布规律。最终分别探讨了级配特征(如平均粒径、不均匀系数)、形貌特征等因素对钙质砂压缩和破碎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平均粒径的增大,钙质砂颗粒的形状不规则程度逐渐增加,其棱角也越发育。随着竖向应力的增大,在e-logp平面内,不同粒径钙质砂的压缩曲线逐渐会聚并相交于一条直线,初始粒径对其压缩特性的影响逐渐减小以致消失。而不同级配钙质砂的压缩曲线也发生会聚,但未相交于一条直线。当试样的不均匀系数(Cu)相近时,其压缩破碎量随着平均粒径(d50)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当试样的d50相近时,其压缩破碎量随着Cu增大而逐渐减小。上述研究成果将对南海岛礁大型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
黏土岩温度-渗流-应力耦合特性试验与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放废物处置库、垃圾填埋场等工程中常常涉及到温度场(T)、渗流场(H)和应力场(M)的耦合作用的问题。从试验和理论模型两个角度综述国内外黏土岩温度-渗流-应力耦合特性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其传热特性、温度影响下的渗流特性、变形、强度、蠕变特性。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黏土岩水-热迁移模型以及热-力耦合本构模型的适应性。基于上述认识,通过试验研究了比利时Boom clay在温度作用下的强度、渗透性、蠕变性等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Boom clay的强度有所降低,渗透性显著增强,蠕变速率明显加快。提出了适用于Boom clay的THM耦合弹塑性损伤模型,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能合理反映温度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黏土岩THM耦合机理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6.
邹友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22(4):4-6
本文选用层状介质理论及其相应的开采沉陷预计分析系统,通过反演给出了条带开采时条带矿柱平均垂直应力宏观分布的图式及其简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7.
青藏高原西部日土-普兰一带古构造应力值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超显微构造的位错密度法,估算了该地区6次构造事件的古构造应力值。尽管从现在的构造形变特征来看,不同构造事件都是沿近南北方向的伸展或挤压,但其形变强度各不相同,印支运动(晚三叠世)最强,平均差应力值达201MPa,四川运动(白垩纪—早第三纪早期)次之,为183MPa,其它各次构造运动均较弱,阿森特运动(前寒武纪末期)为101MPa,海西运动(早二叠世晚期)为121MPa,燕山运动(晚侏罗世)为130Mpa,喜马拉雅运动(中新世末期以来)为110MPa,加里东运动在本区大部分地方较弱,我们未采集到能反映其构造应力状态的样品。 相似文献
98.
99.
近年来我国西部已建成发电或正在建设的一批大型、特大型水电工程,其地下洞室群多处于高山峡谷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应力较高。受高地应力影响,施工期洞室群围岩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并常常导致超常规深度的围岩松弛。本文结合锦屏一级水电站主厂房围岩松弛长期物探检测成果,系统分析了围岩松弛深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趋势,再采用数值分析手段,通过围岩位移、塑性区发展趋势来研究最佳支护时机,研究表明:高地应力地区厂房轴线宜尽量与最大主应力σ1方向平行,能有效减小时效变形导致的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围岩松弛;洞室分层开挖时,围岩松弛深度的80%在本层开挖后间隔2~3层时形成;相比开挖后滞后支护,及时支护围岩位移量、塑性区明显较小,因此及时支护为最佳支护时机。研究成果对高地应力条件下大型地下洞室轴线选择、支护设计、支护时机选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0.
煤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依据煤层气井的试井资料,结合试验室测试数据和其它资料的分析,认为中国煤储层渗透性主要受原地应力状况的控制,其它因素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