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5篇
  免费   1209篇
  国内免费   1805篇
测绘学   463篇
大气科学   877篇
地球物理   894篇
地质学   4592篇
海洋学   818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485篇
自然地理   825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42篇
  2022年   307篇
  2021年   300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477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368篇
  2009年   381篇
  2008年   385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47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240篇
  1998年   206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37年   2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31.
郯庐断裂带及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发育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郯庐断裂带作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条巨型走滑构造带,对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从NNW向NW到NWW的变化,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方式逐步从中生代左行走滑-左行斜向滑动过渡到早第三纪以左行斜向-倾向滑动,晚第三纪-第四纪转为倾滑-右行斜向滑动-右行走滑。走滑活动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周期演变过程。随着郯庐断裂活动方式的演变,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逐渐向北迁移,其中南段周缘盆地主要为中生代盆地,中段周缘盆地主要为中、新生代叠加盆地,中北段周缘盆地主要为早第三纪盆地。每个盆地都经历了拉分(伸展)裂陷到挤压反转的演化过程。此外,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剪切应力场作用下,不同区段因其走向变化导致局部应力场变化,在增压弯曲部位发生会聚、挤压、隆升;而释压拉张部位发生离散、伸展、沉降,从而盆地发育。  相似文献   
32.
中太平洋海山群漂移史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太平洋海山群的海山呈簇状排列且近EW向展布于太平洋海山密集区,其四周分布着一系列NW走向的线性列岛及规模巨大的水下海山链。它位于明显属于海山链构造的夏威夷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之间,处于莱恩群岛的北西向延伸方向上,与热点作用的板内火山作用关系密切。结合前人对中太平洋海山群形成和漂移的认识,从板块运动和几何学角度出发,采用Backtracking和Hot-spotting海山追踪方法对该区海山进行了追踪,发现该区海山的热点源主要位于现今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区(法属玻利尼西亚热点群),这与前人从古地磁和钻探资料出发得到的结果相接近。研究表明,中太平洋海山群是多热点成因的板内火山作用和板块构造运动的共同产物,它在130~90Ma期间起源于法属玻利尼西亚热点群,曾随着太平洋板块发生过向南和向北的运动,既有水平方向的漂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在漂移和升降过程中还受到了当时大规模多期的热点活动和断裂活动的改造作用,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后才到达今天的位置,最后形成了现今呈簇状分布的海山群。  相似文献   
33.
银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银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及据此所重建的古气候参数,揭示了该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变特征,其演变经过了温湿→凉湿→温和→冷湿→温干→凉较湿→冷湿→温干→凉润→温较干→温干的变化,并与新疆地区,黄土高原以及深海δ^18O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各地的古环境变化大致同步,该区由于位置靠西,邻近沙漠,最近地质历史时期的区域性干旱特色明显。  相似文献   
34.
长江入东海的化学物质输送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薇文  张经 《海洋学报》1994,16(2):54-62
本文基于1984~1987年间对长江下游及河口地区的4个航次的观测和分析结果,讨论了常量与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及输送模式.与世界上其他大河流相比长江重金属元素的浓度较低,相反常量元素含量较高,这与中国大陆强烈的化学剥蚀和相对较低的人类活动水平有关.在淡水-咸水混合过程中大多数颗粒态元素呈稳定态分布,特别是当元素的绝对浓度用A1或Sc校正后尤为明显.溶解常量元素呈保守性,因此它们的输送通常可根据河流末端浓度与流量或含沙量之积来估算.大多数溶解态痕量元素是非保守的,在估算它们的外输通量时应根据元素在河口的分布曲线乘以相应的增高或减小因子.  相似文献   
35.
本文所研究的样品由《Hakurei—maru》号科学考察船进行的GH80—1和GH83—3两个航次所采集.这两次航行的目的是作为日本“中太平洋锰结核调查”五年计划(1979—1983)任务的一部分,在威克-塔希提横断层上进行地质调查(GSJ)。  相似文献   
36.
37.
1997~ 1 998年出现了 2 0世纪中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根据长江洪水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实测资料 ,指出 1 998年的长江巨洪与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具有较密切的关系。同时讨论了厄尔尼诺事件影响长江洪水的物理途径 ,这对长江巨洪的长期及超长期预报具有较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8.
根据2001年7月对南黄海的大面积调查,研究了南黄海夏季pCO2的分布机制,着重讨论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2通量的贡献,并给出了南黄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总体上是CO2的1个弱源,大约向大气中释放45.05×104t C。夏季南黄海表层海水pCO2分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均性,其汇区主要由长江冲淡水造成,影响区域占汇区吸收CO2的99.9%;而在源区,下层海水涌升虽然面积较小却占源区释放CO2的35.2%。可见陆架边缘海区源/汇格局的地域差异非常之特别。  相似文献   
39.
本文根据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区的五个钻水及3000km浅地震剖面资料,运用生物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方法分析研究,获得了水下三角洲分期和三角洲朵体的分布及发育等地质信息,首次提出,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体由六期朵体参错迭置而成,详细阐述了水下三角洲复合体的结构特征;并结合古海岩线,孢粉气候地层,测年资料等,探讨了其发育过程及形成时代,为预测长江下水三角洲的发民菜,提供了新的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