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316篇
地球物理   186篇
地质学   219篇
海洋学   142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冬季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升高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2—2011年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160站逐月降水等资料通过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SST)的长期升高及其与中国冬季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近50年来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呈现明显的长期升高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的升高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增加存在显著的相关。最后,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5.1)模拟研究了近海海温长期升高对中国降水的影响,模式模拟结果很好地验证了观测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的长期升高确实对中国冬季降水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2.
所谓“生命宜居带”,指的是行星距离行星系的中心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由于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行星既不太热也不太冷。且能够确长期保存在液容水,水是生命存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3.
Lorraine Foglio  Lee Davidowski 《岩矿测试》2010,29(5):文后I-文后I
按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65号法案中对钙制酸剂和膳食补充剂中Pb的控制要求,分析方法对这类固体物质中铅的检出限要求低于0.05g/g。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的分析能力使其成为常规检测中低含量Pb测定的最佳仪器。但是,如果不采用特定的预防措施消除潜  相似文献   
114.
基于OSR-BP神经网络的丹江口秋汛期径流长期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丹江口流域秋汛期(9、10月)径流长期预报,为了消除网络输入的复共线性与网络训练的过拟合现象,将最优子集回归(OSR)和BP神经网络进行耦合,综合考虑训练误差和检验误差,来确定网络训练的最佳训练次数和终止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OSR-BP神经网络的径流长期预报技术,并对丹江口秋汛期入库径流量进行了模拟和试报,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稳定性良好,不论模拟还是试报精度均令人满意,特别是对预报年份中的丰枯特征均具有较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5.
正2000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开始对新田展开对口扶贫工作。为了帮助新田早日脱贫致富,国土资源部门发挥自身优势,踏遍了新田的山山水水,进行地质勘查,发现新田所辖的1022平方公里土地均含硒元素,其中占56.77%的土壤面积都是富硒土壤。  相似文献   
116.
工后边(滑)坡预应力锚固工程的长期工作性能是影响锚固工程安全性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一种改进的拉拔检测设备,对重庆三处滑坡工后锚索结构进行了锚索抗拔力检测。通过对各工点检测结果的分析,对各工点锚索结构物当前预应力状态,预应力损失率,锚索安全储备进行了科学判定,为补强整治提供依据。对比分析了造成三处滑坡预应力损失差别较大的原因,岩体蠕变变形及锚索的松弛耦合变形是导致工后锚索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原因,对于过于松散破碎或含水量较大的滑坡体尽量避免采用预应力锚索结构。通过对比分析各工点工后锚固工程的应力状态及锚索破坏方式表明,锚固段破坏是引起锚固工程失效的主要方式之一,今后锚索工程施工时,应重点注意锚索的长度及注浆等施工质量。对于大型的边(滑)坡中的预应力锚固工程建议安装锚索测力设备,以便时掌握预应力损失情况,及时进行补张拉,防患于未然;对于未安装锚索测力设备的,建议封锚时,预留钢绞线长度大于5 cm,以便工后进行拉拔检测试验。此种改进的拉拔检测设备具有简单、实用、易操作等特点,值得在工后岩土锚固工程长期性能评价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7.
现今对于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现象的批判常见诸于媒体,就批判而言,其目的并非指向现象本身,而是指向导致现象产生的根源。作为在高校长期从事建筑学教育的教师,笔者在专业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追问,如导致城镇乡村建设的雷同与建筑学教育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追问的结果是各地建设雷同现象的产生与建筑学教育之间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即建筑学专业教学在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手段上的长期单一,则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建设思路、建设标准和建设手段等方面相I同或趋同,由此,在城市、农村建设中出现“千城一面”和:“干村一面”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18.
岩石的断裂韧度对于定量评价工程的安全及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而岩石的破坏常常有水参与, 在库水长期浸泡作用下, 岩石的断裂力学特性将如何变化值得深入研究.基于此, 以库岸边坡典型砂岩为研究对象, 设计了长期浸泡试验, 并基于断裂韧度、变形破坏特征和微观结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1)浸泡作用下, 砂岩的断裂韧度具有明显的劣化趋势, 而且劣化幅度有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浸泡5~6月后, 劣化趋势逐渐减缓;(2)砂岩三点弯曲试验的P-CMOD关系曲线可以比较明显地分成3个阶段: 弹性阶段、屈服阶段、裂纹开展及破坏阶段, 随着浸泡时间的增长, 弹性阶段逐渐变短, 屈服阶段逐渐变长, 裂纹开展阶段曲线下降趋势逐渐变缓, 而且达到开裂峰值荷载对应的切口张开位移逐渐增大, 砂岩有逐渐“变软”趋势, 脆性逐渐减弱, 塑性逐渐增强;(3)浸泡作用导致的润滑、软化和砂岩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 特别是微观裂纹、裂隙的发展是导致砂岩断裂韧度及其他力学参数劣化的根本原因.研究成果对于把握库水长期浸泡作用下砂岩断裂力学特性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9.
对小兴凯湖内一根长6m的钻孔(XKH1)进行了沉积物颜色、粒度、古地磁和总有机碳、总氮分析。通过与贝加尔湖和琵琶湖沉积岩芯磁倾角记录的对比,建立了该岩芯的时间序列;基于多指标综合分析,重建了24ka以来兴凯湖区域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化历史,讨论了湖区环境对东亚季风和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响应;通过粒级-标准偏差方法获得的环境敏感粒级组分9.29~63.00μm能作为降水量的指标。末次盛冰期时(24.0~19.5ka B.P.),东亚冬季风盛行,XKH1岩芯沉积物平均粒径相对较粗,亮度(L~*)和磁化率(x)值高,有机质含量低,反映湖区气候冷湿,湖泊缓慢扩张,湖面比现在低。19.5~18.4ka B.P.,东亚夏季风逐渐减弱,使流域降雨量减少,湖泊收缩,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可能在湖滨区域发育了沼泽沉积。18.4~15.1ka B.P.沉积物中植物茎碎片含量高,砂含量波动频繁,指示了湖面进一步降低。冰消期(15.1~11.4ka B.P.),沉积物磁化率(x)升高,色度值(a~*)减小,反映东亚夏季风逐渐增强,湖区降雨量增加,湖泊扩张,为高湖面时期,沉积层底部和顶部砂含量增加明显,环境敏感粒级组分9.29~63.00μm的含量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变化规律,可很好的对应于OD/B-A/YD气候波动事件。进入全新世,夏季风进一步增强,11.2~10.6ka B.P.时,XKH1沉积物平均粒径增加,指示降雨量的增加为湖区带来大量沉积物,开始在近岸发育砂坝,大、小兴凯湖被隔开;3.80~0.58ka B.P.时,色度值(a~*)剧烈升高,发育虫穴构造并被黄褐色结核充填,指示湖面变浅,气候干旱。  相似文献   
120.
以河西走廊典型的荒漠绿洲新垦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9个施肥处理(高量有机肥,M3;高量氮磷肥,NP3;低量氮磷肥+高量有机肥,NP1M3;低量氮磷钾肥,NPK1;中量氮磷钾肥,NPK2;高量氮磷钾肥,NPK3;低量氮磷钾肥+高量有机肥,NPK1M3;中量氮磷钾肥+中量有机肥,NPK2M2;高量氮磷钾肥+低量有机肥,NPK3M1),于2019—2020年7—8月采用LI-COR 8100对玉米农田土壤呼吸进行观测,分析土壤呼吸的变化、日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呼吸速率M3>NP3>NPK1M3>NPK3M1>NPK2M2>NP1M3>NPK2>NPK3>NPK1,单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较其他处理增长22.1%—41.4%。(2)不同施肥措施土壤呼吸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3:00—16:00,土壤呼吸日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3)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分别解释了土壤呼吸变化的24.2%—44.8%和7.7%—36.4%,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相关性,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值1.419—1.600。(4)土壤呼吸与有机质、总氮、总碳、碱解氮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碳、碱解氮分别提升188.9%、80.5%、79.3%、147.0%,进而促进土壤呼吸,土壤呼吸与玉米产量无显著关系。不同的施肥措施会对土壤质量和土壤呼吸产生不同影响,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的平衡施用,能够在提升土壤质量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可在生产实践中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