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31篇 |
免费 | 883篇 |
国内免费 | 11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8篇 |
大气科学 | 396篇 |
地球物理 | 1341篇 |
地质学 | 2575篇 |
海洋学 | 778篇 |
天文学 | 62篇 |
综合类 | 295篇 |
自然地理 | 2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70篇 |
2022年 | 218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67篇 |
2019年 | 203篇 |
2018年 | 140篇 |
2017年 | 140篇 |
2016年 | 138篇 |
2015年 | 157篇 |
2014年 | 270篇 |
2013年 | 198篇 |
2012年 | 241篇 |
2011年 | 231篇 |
2010年 | 222篇 |
2009年 | 221篇 |
2008年 | 225篇 |
2007年 | 167篇 |
2006年 | 170篇 |
2005年 | 164篇 |
2004年 | 158篇 |
2003年 | 206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193篇 |
2000年 | 171篇 |
1999年 | 141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31篇 |
1996年 | 149篇 |
1995年 | 154篇 |
1994年 | 117篇 |
1993年 | 90篇 |
1992年 | 89篇 |
1991年 | 72篇 |
1990年 | 53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4篇 |
1963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测定了博斯腾湖沉积岩心~(210)Pb、~(228)Th和核试验释放核素~(239,240)Pu、~3H的分布,并据~(210)Pb、~(228)Th、~(239,240)Pu的结果估算湖泊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31cm/a,0.26cm/a和0.33cm/a。它表明该湖泊近百年来沉积环境十分稳定。沉积物岩心极好地保存了人类大气核试验的历史记录。~(239,240)Pu分布在1963±2出现峰值,与60年代核试验高峰期相当吻合。沉积物孔隙水~3H分布的峰值出现在1969年,与湖水的混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潮汐应力、构造应力、地震断层和岩石破裂滑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作用的力学模式,该模式将潮汐应力与地震应力作用相结合,描述了沿地震主压应力和地震主张应务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力学作用方式,从而切入潮汐应力触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认为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在实质上归结为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的促滑作用,这种促滑作用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在此模式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不同类型地震的潮汐触发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计算了中国及邻区一千多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这些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按纬度区域统计了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类型以及它们与潮汐应力作用方式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论: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的比例随区域纬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其中,走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低纬区较大,而倾滑斜型断层的比例在中高纬度区较大;对整个统计区域而言,受增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数比例大于受减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对不同的纬度区域,不同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与之促滑的发震断层类型也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将中国及邻区受到潮汐触发作用的地震按构造应力区域划分,计算了这些地震发震时刻的日月位置参数,得到了各构造区域上具有潮汐触发物理机制的地震发震时的日、月位置参数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3.
4.
在泛非造山运动期间,巴西东北的Bkorborema发生了大陆尺度的剪切带系统。该系统包括走向NE和走向EW的韧性走滑剪切带。遥感工作和构造填图已经揭示了这种弧形网结走滑剪切带,该带与由未变形的物质形成的S型透镜体分离而位于走向EW的Patos剪切带西侧尽头,它是个地区最大的剪切带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速率面拟合法,选择辽宁地区三期二组精密水准测量成果进行速率面拟合计算,绘制了生趣形变变化速度图,继而分别分析辽西及辽南现今垂直运动。 相似文献
6.
南秦岭十里坪锑矿床成矿时代及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十里坪锑矿床受赵川陆缘隆_滑构造的主滑脱拆离带的控制。矿体呈脉状赋存于韧_脆性主滑脱带上部的脆性次级断层_节理中,矿石类型主要为萤石石英辉锑矿型。围岩为太古宙_元古宙变质岩系,围岩蚀变弱。成矿流体属H2O_CO2_NaCl体系,流体包裹体盐度w(NaCleq)为3.6%~11.3%,均一温度为109~232℃,形成压力大致为800×105Pa。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矿质主要来源于变火山岩围岩;氢、氧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初步将该矿床定为变质岩源就地式大气降水热液矿床。矿石中萤石Sm_Nd等时线年龄为(392±24)Ma,与南秦岭北部晚古生代拗陷区热水喷流_沉积成矿时代相一致,它们都形成于秦岭微板块泥盆纪非造山裂解阶段。 相似文献
7.
于3个假说和林冠上方2m处的气象变量,采用Penman-Monteith组合模型估算了一个生长季节内川西亚高山林区分别以云杉(SF)、冷杉(FF)和白桦(BF)为优势树种的3个林分的湿林冠蒸发速率(Er)。研究结果表明,SF、FF和BF的湿林冠蒸发量(E)分别为44.51mm、88.51mm和57.8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9.2%、16.6%和10.2%。与SF和BF相比,FF具有最高的月平均Er和蒸发比例。SF、FF和BF的平均Er分别为0.097mm/h(变化范围:0.028-0.487mm/h)、0.242mm/h(变化范围:0.068~0.711mm/h)和0.149mm/h(0.060~0.576mm/h)。最高和最低的月平均Er分别在6月(SF、FF和BF分别为0.120mm/h、0.317mm/h和0.169mm/h)和10月(SF、FF和BF分别为0.083mm/h、0.187mm/h和0.101mm/h)。8:00至16:00期间的平均点Er显著高于0:00至8:00以及16:00至0:00期间的平均Er。Er显著的日变化和月变化主要归因于林冠上方的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乌拉苔草光合速率日变化及日同化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乌拉苔草沼泽是长白山沟谷湿地的重要类型 ,对其光合速率研究的结果表明 ,乌拉苔草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 ,最高峰出现在 1 0时 ,最大值是 1 8.0 7μmol(CO2 ) / (m2 ·s) ;与其该群落伴生的修氏苔草光合速率日变化出现“午休”现象。影响光合速率最大的环境因素是光量子通量密度和叶温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其他因素亦多呈正相关 ,环境因子综合影响了乌拉苔草的光合日进程。乌拉苔草光合作用的日总同化量为 1 896 0 1 .2 μmol(CO2 ) /m2 ,是光合能力较强的一种沼泽植物 相似文献
9.
10.
古侵蚀速率的时空变化规律是研究构造-气候-地表侵蚀之间耦合关系的重要线索。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百万年(106)或百年(102)尺度上的侵蚀速率限定, 但对千年至十万年(103~105)尺度上的侵蚀速率限定较少。河流阶地的发育能够延续千年至十万年, 其沉积记录保留了大量流域侵蚀信号, 为建立该时间尺度上的流域古侵蚀速率记录提供了理想的数据支撑。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千年至十万年尺度上的流域平均古侵蚀速率计算方法。基于河流阶地10Be深度剖面, 约束阶地表面沉积物的10Be继承浓度和阶地面废弃年龄, 进而计算出多期阶地发育期间的流域平均古侵蚀速率。随后,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北祁连西段为例, 基于山前6条河流(自西向东分别为石油河、白杨河、北大河、洪水坝河、丰乐河和马营河)已发表的16个阶地10Be深度剖面数据(共81个10Be样品)和7个现代河道沉积物的10Be浓度数据, 建立了北祁连西段约200 ka以来的流域平均侵蚀速率记录(共23个侵蚀速率值)。结果表明, 北祁连西段千年至十万年尺度上的流域平均古侵蚀速率变化趋势与气候波动曲线之间存在较强的对应性, 揭示了气候变化是引起流域地表侵蚀的关键因素。上述实例证明, 应用河流阶地10Be深度剖面可有效地计算千年至十万年尺度上的流域平均古侵蚀速率, 并有助于深入剖析构造、气候和地表侵蚀过程三者之间的潜在关系, 进而推动活动造山带地区定量地貌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