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GIS的安庆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特征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火灾、爆炸、公共卫生事故、工程事故等人为灾害性事件频发,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也给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由于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将越来越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规划中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以安庆城区为例,根据城市人口分布状况以及城市总体的空间布局,分析应急避难场所的特征及其与城市的适应程度。采用GIS的空间查询、网络分析、最佳路径分析等功能,检验该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合理性。针对城市规划中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上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方案优化。研究结果将给安庆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2.
已知避难建筑相较于场地型避难场所更有利于中长期避难,而目前我国城镇避难场所建设以场地型为主,建筑型避难场所存在严重不足.基于此,首先提出将中小学校舍建设为建筑型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并从空间利用角度对其可作为避难建筑的类型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中小学体育馆、食堂、宿舍和教室可建设为避难建筑;其次对我国城镇地区现状中小学...  相似文献   
83.
结合多指标因子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及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与避险场所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避险场所适宜性评价方法,即\"决定性与程度性指标分析法\",应用于北京市避险场所的选址评价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4.
新书架     
《气象》2006,32(9):128-128
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易燃易爆场所防雷抗静电安全检测技术(第二版);气象社会学导论;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85.
介绍了从油库、加油站、爆炸物品仓库、贮气罐、高危场所的防雷设施角度出发 ,对易燃易爆场所所采取的防雷安全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86.
本文阐述了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环境设计的形式、意象、意义等三个层面出发,提出一体化设计的方法、场所精神塑造和文化介入,并结合多年设计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87.
张涛  赵超  韦涛 《辽宁气象》2005,(3):33-34
从基本防雷设施检测、防雷设施检测指标和检测操作规程3个方面叙述了汽车加油站和小型石油库等易燃油品类场所防雷设施检测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8.
我国地震防灾避难所的发展沿革是露宿→窝棚→简易房、帐篷→过渡安置房。重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实践表明,露宿是最危险的避难方式;窝棚有最基本的防灾功能;简易房和帐篷具备基本生活条件;汶川大地震后兴建的彩钢过渡安置房是我国中长期避难场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避难场所发展规划可对各城市普及性地规划建设避难场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的逐步提高,将出现开放型与封闭型避难场所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89.
城市内部生活场所的微区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论述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型形成城市生活场所前沿方向内涵的基础上,首先,重点探讨了城市社会生活场所的社会空间秩序.第二,尝试性探讨了(城市)生活场所微区位的研究方向与内容构成.第三,根据国内外文献,概述了微区位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90.
运动健身场所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推手,探明运动健身场所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对推动运动健身场所的建设、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有重要作用。从省级、城市群以及地级市3个尺度出发,运用总体分异测度指数(Global differentiation index,GDI)、Moran’s I指数、热点分析探讨运动健身场所的空间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灰色关联度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运动健身场所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运动健身场所数量与每万人拥有运动健身场所数量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除成都、重庆外,其余省区均分布较少。(2)运动健身场所数量与每万人拥有运动健身场所数量的GDI随着尺度的缩小而扩大,城市群尺度中,优化提升类差异最大,而发展壮大类差异最小。(3)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是运动健身场所集中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口数量与城镇人口占比的交互作用最强。在城市群尺度上,受教育程度和城市规模大小是运动场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地级市尺度上,建成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对运动健身场所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