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69篇
  免费   7815篇
  国内免费   2492篇
测绘学   7539篇
大气科学   1865篇
地球物理   30062篇
地质学   8506篇
海洋学   1948篇
天文学   252篇
综合类   2952篇
自然地理   1252篇
  2024年   270篇
  2023年   1183篇
  2022年   1635篇
  2021年   1962篇
  2020年   1242篇
  2019年   1707篇
  2018年   1103篇
  2017年   1190篇
  2016年   1033篇
  2015年   1435篇
  2014年   2215篇
  2013年   1843篇
  2012年   2231篇
  2011年   1990篇
  2010年   1998篇
  2009年   2237篇
  2008年   2296篇
  2007年   1802篇
  2006年   1743篇
  2005年   1652篇
  2004年   1588篇
  2003年   1655篇
  2002年   1681篇
  2001年   1508篇
  2000年   1337篇
  1999年   1245篇
  1998年   1238篇
  1997年   1301篇
  1996年   1321篇
  1995年   1414篇
  1994年   1309篇
  1993年   1267篇
  1992年   1256篇
  1991年   1116篇
  1990年   986篇
  1989年   702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42篇
  1979年   44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18篇
  1974年   20篇
  1954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本文介绍的南沙海洋气象自动遥测系统是一个小型的自动气象观测网,它由三个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和一个中心数据接收站组成。自动气象观测站上的ZQA4-1遥测终端机和中心站的数据读出——打印装置系采用80C31单片机开发设计而成,全部采用CMOS器件,现场的数据除实时向中心站发送外还存放在电改写的E~2PROM芯片中,每半年收取更换一次,取代了常用的磁带记录方式,使之更适合于恶劣的海洋环境条件下使用.控制器件全部采用SSR固态继电器,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数据传输采用单频时分制、ARQ传输方式,大大提高了短波通讯数据传输的接收效率.文中就该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各主要部件设备设计作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2.
地幔是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部分。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从洋底的数千米至大陆上某些造山区域的60km。地幔扩展到2900km的深处 ,地核的半径是3470km。在科学和科普文章中常常讨论地球深部结构和地球动力学特征。有关地幔壳层结构的结论主要建立在地震X 射线立体截面照相和在高压条件下矿物改造试验资料的基础之上。地震X 射线立体截面照相(逐层的再造)确定了由地震引起的地震波速度的改变 ,揭露了深部显著的不均一性。这很好地反映在起始于中大西洋、穿过非洲直达印度洋中部的400km上地幔剖面中。横…  相似文献   
123.
虚拟速度-临界角谱是地震折射波虚拟射线理论的应用之一。根据共始点或共折射点记录的相似性,利用第一虚拟时距曲线方程,对时距曲线进行扫描计算,可以制作共始点谱和共折射点谱。文中,通过实际介质模型的计算机试算结果,对该方法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4.
125.
科学计算可视化作为新一代的分析工具 ,正在进入物理海洋学领域。文中介绍对海洋调查数据进行可视化的关键问题——数据建模 ,并从分析海洋调查数据的特点出发提出针对海洋研究中可视化建模的原则和有效途径 ,给出相关的实现方法。其中 ,重点讨论局部体样条建模中必须面对的区域分割优化问题 ,引入遗传算法并给出较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6.
在浅层工程折射地震测量中 ,通常采用相遇观测系统采集数据和相应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 ;对于单边观测采集方法由于与其相应的解释方法较少而少被采用。本文提出 1种方法简单、精度可靠、可直接利用同一点相邻 2排列 2次观测的初至折射时间并适合于海洋走航式单边连续观测系统的折射初至资料解释方法。其精度基本与同观测段的采用相遇观测的差异时距方法解释的精度十分接近。该方法即适合于人工解释又适合于计算机自动解释。  相似文献   
127.
128.
129.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