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363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8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熊盛青 《现代地质》1997,11(1):66-72
摘 要  结构逻辑法是一种提取航空物探局部弱信息的新的解释方法。在介绍该方法原理的 基础上‚探讨了利用这种方法提取航空物探局部弱信息的效果及其在矿产资源快速勘查评价 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2.
基于尺度空间的分层聚类方法及其在遥感影像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骆剑承  梁怡  周成虎 《测绘学报》1999,28(4):319-324
基于尺度空间的分层聚类方法(SSHC)是一种以热力学非线性动力机制为理论基础的新型聚类算法,是视觉松驰化过程的模拟。与传统基于统计方法的聚类算法相比较,SSHC具有样本空间可服从自由分布、通过规则可获取最优聚类中心点及类别、可在聚类过程中融合后验知识等优点。本文从聚类和热力学运动机制和视觉模拟过程出发,对SSHC聚类算法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如何生成聚类树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邮通过融合点的部分自由能进行  相似文献   
143.
利用高分辨率无人机航拍影像,结合基本地质资料,分析了影响2014年8月3日鲁甸M_S6.5地震震后崩塌滑坡分布的主要因素,使用M5'模型树算法建立了崩塌滑坡密度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并检验了该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分布受断层距、岩土体结构强度、坡度、植被条件等的影响,其中,断层距、岩土体结构强度及坡度等为主要影响因素;崩塌滑坡易发生在结构破裂区及坡度为38°~50°的区域,其分布密度随断层距的增加而减小;利用M5'模型树算法建立的模型体现出崩塌滑坡分布与其影响因子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模型检验结果显示,理论模型与实际关联函数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8,因此,可利用该模型预测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4.
于2008-2009年按照季节调查了西藏尼洋河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尼洋河浮游植物共计7门29科48属,其中硅藻为优势浮游藻类.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尼洋河中游(尼洋河下游)最高,其他河段呈下降趋势,符合中间高度膨胀假说.尼洋河沿程浮游植物的总丰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夏季的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其他季节的存在显著差异,夏季总丰度与秋、冬季的存在显著差异,冬季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春季的存在显著差异,冬季的均匀度指数与其他3个季节的存在显著差异.尼洋河浮游植物季节演替依赖于外源性水源补充,沿程演替则与河道底质有着很大关系.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尼洋河硅藻门舟形藻科的藻类与理化因子铵态氮、表层pH、表层水温相关,部分蓝藻以及绿藻与水质理化因子也存在着关联.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预测了尼洋河着生藻类时空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尼洋河浮游植物群落总丰度和均匀度指数受pH值影响较大,pH值低于8.0的水域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比pH值高于8.0的水域大,尼洋河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受到河道底质影响较大,底质为黏土的水域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底质为砂石的大.这些关键环境因子对尼洋河水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建议加强对浮游植物及这些环境因子的关注,保障尼洋河水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5.
在具体研究了现代项目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常用方法基础上,将其中的事故树法、智爆法及风险指数致命度分析法相结合,利用模糊评价理论,建立了海洋工程采办过程风险分析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曹妃甸11-1/2(CFD11-1/2)”项目的采办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得到了采办过程中的风险事故树及风险指数排序,并对风险指数较大的风险点提出建议及改进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对工程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6.
为研究近30 a来四平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并分析其主要驱动力。笔者选取1990、2000、2010和2018年Landsat TM/ETM遥感解译数据,从类型和景观水平方面分析四平市近30 a来的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转移、演变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揭示四平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①四平市景观格局中耕地所占面积最大,为主要优势基质景观类型,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起决定性作用,其次分别为林地景观、水域景观、城镇景观和草地景观;②近30 a来四平市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形状整体上趋于简单化,景观连接性和多样性增加,但景观均匀度下降;③1990—2018年林地向耕地和草地转化,草地主要转移为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土地整体呈现逐年退化的趋势;④近30 a来四平市景观格局演变受自然因子(坡度、高程、距河流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和人为因子(人口和GDP)综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7.
刘杰  武震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6):1723-1734
本研究以围绕着白龙江流域的甘肃省南部的宕昌县、舟曲县和武都区部分地区为研究区,根据全国滑坡编目中得到的272个历史滑坡数据以及选取的高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降雨、岩性、距道路距离和距河流距离10种影响因子,利用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定量方法:信息量模型、以及基于频率比模型的逻辑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内滑坡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三种评价结果均显示研究区内滑坡灾害的极高和高危险区主要沿白龙江河谷地区呈带状分布。从危险性分区图可看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分区图较为合理,既表现出沿河谷地区集中分布的趋势,也呈现出对滑坡历史数据较为独立的特征,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三种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检验得到的AUC值分别为0.818、0.829和0.837,说明三种评价结果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基于频率比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其他两个模型具有更好的评价精度,能更好地进行滑坡危险性的预测和评价,其中高程、降雨、岩性以及距道路距离对评价结果影响更大,这四种影响因子重要性值占比为52.1%。为该地区的城市扩建与灾害预防预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8.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2017年8月8日的四川九寨沟M_S7. 0地震触发了大量的同震滑坡。基于Geoeye-1震后0. 5m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开展极震区同震滑坡解译,圈定了4 834处滑坡。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水平断层距离、垂直断层距离、震中距离、河流距离、道路距离、TPI指数以及岩性共10个因子作为地震滑坡的影响因子,应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开展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并对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LR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价图与实际滑坡发育情况十分吻合,其中五花海—夏莫段、火花海和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如意坝段均为滑坡危险性极高的区域。采用ROC曲线对危险性评价结果进行模型成功率与预测率的定量评价,结果显示,LR模型的预测精度较为理想,训练样本集和验证样本集的AUC值分别为0. 91和0. 89。文中结论为震区恢复重建工作中地震滑坡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9.
150.
为探索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和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以广东省平远县作为研究对象,依托研究区内历史地质灾害资料,开展基于多种组合模型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精度分析研究。论文选取坡度、距断层距离、地层岩性、流域沟壑密度、植被归一化指数、年均降雨量等14项与地质灾害发生相关的孕灾环境因子和诱发因素因子,依据378处地质灾害点样本对各连续型评价因子开展快速聚类分析,进行状态分级,分别采用信息量—逻辑回归、证据权—逻辑回归、信息量—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证据权—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4种组合模型,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讨论。综合所有灾点样本在危险区的分布情况,以及3类精度分析方法的评价结果得出:在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面逻辑回归组合模型均表现较为理想,其中证据权—逻辑回归(WL)组合模型更为合理和适用,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尽管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针对本文的研究区广东省平远县,并不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