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182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511.
构建了参考目标、源目标和方向关系参考框架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方向关系模糊描述模型,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对空间方向关系的描述符合人类对不确定方向关系的表达习惯和认知逻辑.  相似文献   
512.
基于SRTM的重砂矿化信息提取方法——以中甸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可覆盖我国全境的3 arc.s(~90 m)SRTM数据进行重砂矿化信息提取方面应用前景分析,解释了SRTM数据来源、精度、数据类型及预处理方法,认为SRTM3数据的精度可以初步满足1:5万~1:100万尺度成矿预测的需要.在GIS中进行了中甸地区汇水盆地的自动提取,结果与基于地形图人工绘制的基本相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GIS中以汇水盆地为单元进行重砂矿物异常的取值,对于中甸地区斑岩型铜矿床的找矿预测,包含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Cu、Au、Ag、Pb、Zn的重砂矿物对找矿具有直接的指示意义,各矿物分类中各种矿物的组合越复杂、含量越高,其指示矿化存在的意义越大,以此可做为异常综合评价的准则.在GIS中基于该预测评价准则采用模糊逻辑模型进行了异常的综合,完成了模糊成员权重赋值和重砂矿物示矿综合模糊推理网络构建,计算得到的汇水盆地重砂综合异常图很好地反应了已知矿区的分布,并提供了较多的新异常区,为与其他学科关联的综合分析和野外检查提供了方便.因为夕卡岩型铜矿品位相对高、富矿多、矿物组合相对复杂,且红山矿床剥蚀程度相对较高,因此模糊示矿概率高.该区要寻找斑岩型铜矿,具有中级模糊示矿概率(0.5~0.8)的汇水盆地异常要引起重视.经野外检查,发现普上和地苏嘎两处斑岩型铜矿的矿化新区.  相似文献   
513.
当载体速度频繁发生突变时,针对卡尔曼滤波在GPS定位解算中对系统模型依赖性强、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强跟踪卡尔曼滤波算法。该算法主要利用模糊逻辑自适应控制器监测系统输出的残差均值,并根据模糊规则动态调整弱化因子,从而对强跟踪滤波器中次优渐消因子进行自适应调整,来实现抑制载体突变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载体突变的跟踪精度高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和强跟踪卡尔曼滤,其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14.
李晓敏  周筠珺  肖辉  伍魏  翟丽 《大气科学》2017,41(6):1246-1263
为了解雷暴单体内部水成物粒子分布结构及演变过程,综合X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参量及环境温度参数,结合小波去噪和自适应约束算法进行资料预处理后,基于模糊逻辑算法对北京一个结构演变相对完整的典型雷暴单体内水成物粒子分布随时间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按雷暴单体的宏观特征将其演变过程分为发展、成熟和消散阶段。三个阶段中单体平均高度分别为11、12、10 km;回波强度最大可达40~45 dBZ、大于50 dBZ和40~45 dBZ;霰粒子占各自阶段单体内所有粒子百分比分别为2%、12%和1%。(2)各阶段主要微物理过程及演变特征是:发展阶段,单体0℃层以下由暖云过程主导,毛毛雨占5%,雨滴占24%;少量液态粒子上升至0℃层以上与冰晶反应生成1%干霰,冷云过程较弱。成熟阶段,相较发展阶段0℃层以下毛毛雨减少约2个百分点,雨滴增多约2个百分点,粒子碰并加强,暖云过程增强;较多液态粒子上升至0℃层以上,约有4%的雨滴与5%的冰晶通过凇附作用生成7%的霰,冷云过程增强。消散阶段,下层液态粒子难以上升至0℃层以上形成初始冰晶,使暖云及冷云过程都减弱,0℃层以下毛毛雨相较成熟阶段平均增多约1个百分点,粒子碰并减弱;0℃层以上冰晶消耗减少2个百分点,霰生成减少5个百分点。(3)基于雷暴单体内各类水成物粒子分布、演变及其动力场背景特征建立了雷暴单体演变过程微物理模型。本文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典型雷暴单体内部水成物粒子分布和微物理过程的认识,可以为雷暴天气的预警和预报提供必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515.
分析了我国油气资源地质调查数据共享及应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简析了国内外油气大数据研究现状。基于我国油气资源地质调查服务目标和主流大数据建设技术,提出了油气资源地质调查大数据逻辑架构和应用架构,并展望了油气资源调查大数据中心在油气地质调查、盆地协同研究、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16.
广东省前汛期分区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9—2012年前汛期广东和香港五个探空站资料计算得到的物理量,选取各个探空站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好的物理量作为预报因子,通过对各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数值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各物理量的参数估算值,分别建立五个探空站的强对流诊断预报方程,得到前汛期强对流潜势预报因子P,从而制作广东省未来12 h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并用此法回报了2009—2012年前汛期的强对流天气,对于P的值进行预报质量评定,以CSI评分为标准,选取五个探空站的P值的阈值,并以各个站的阈值对2013年前汛期的强对流天气进行预报质量评定,结果表明,进过拟合后的潜势预报预报因子P比单个物理量的CSI评分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17.
严明  贺少帅  汪承义  文强  何建军 《测绘科学》2016,41(9):16-19,190
针对光行差几何定位误差研究的不足,该文从光行差原理出发,推导出卫星对地观测中的光行差几何定位偏差计算公式,仿真光行差至少产生17m的几何定位偏差;然后在卫星遥感图像严密几何定位处理中,使用给出的视向量光行偏差角校正模型,实时校正严密几何定位模型中存在的光行差位置偏差,并给出校正模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卫星遥感图像的几何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518.
胡凯  游兰  桂志鹏  沈平  吴华意 《测绘科学》2016,41(9):127-131,111
针对当前的一般在线遥感处理平台中存在的数据共享形式单一,难以实现应用场景的共享;细粒度处理服务的共享与描述不足以满足复杂遥感业务的整合需求;缺乏有效的交互模式及良好的用户认知体验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SOA环境下的基于弹性业务的在线遥感应用框架。该框架实现了数据/服务的搜索及应用环境模拟的功能实现了数据、服务、应用的多层次的共享。该框架也使用的弹性的业务逻辑组合方法和"热插拔"的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复杂的业务需求,同时框架采用了富客户端技术,给用户提供了较好的使用体验。最后,通过一个遥感分类处理实例说明了该处理框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19.
川藏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中东部,是世界上隆升和地貌演化最快的区域之一。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区内滑坡灾害极其发育,严重制约着公路、铁路和水电工程的规划建设。在区域地质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选取岩性、坡度、坡向、坡形、地形起伏度、地形粗糙度、断裂密度和河流距离8个因素为评价因子,结合传统信息量和逻辑回归模型的优势,采用逻辑回归–信息量模型对研究区滑坡进行易发性评价。通过对评价因子的多重共线性和显著性检验,得到评价因子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且均对滑坡发生具有显著影响。采用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其AUC值为0.81,表明评价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滑坡的发生。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高易发区主要集中龙门山断裂带、金沙江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怒江断裂带、边坝–洛隆断裂带等大型活动断裂带控制区,以及区内坡度陡峭、地形起伏度大的大型河流深切河谷的两岸;中易发区在区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岸坡较陡、地形起伏度中等的大型河流支流的两岸。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川藏交通廊道滑坡发育分布的认识,也可为研究区的工程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0.
为了快速检测青藏铁路路基冻融等病害,研制了专用探地雷达的实时数据采集、处理与传输系统。采用高速、高精度并行模数转换器,结合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技术和通用串行总线(USB)实现雷达回波数据快速、实时传输,采用高性能浮点数字信号处理器对雷达回波数据进行实时处理。针对专用探地雷达三个天线同时工作,设计了3个实时数据采集、处理与传输通道。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达到了较高的数据吞吐率,满足探地雷达在青藏铁路上实施快速、连续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