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3篇 |
免费 | 475篇 |
国内免费 | 4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篇 |
大气科学 | 80篇 |
地球物理 | 199篇 |
地质学 | 1569篇 |
海洋学 | 415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100篇 |
自然地理 | 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68篇 |
2021年 | 91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116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4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cooling history and mineralization significance of Zhangtiantang pluton in South Jiangxi Province,P.R.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zircon SHRIMP dating of the Zhangtiantang granite gave an age of 159±7 Ma., which shows that the granite was produced
at the early Late Jurassic. The Ar-Ar plateau ages of biotite and K-feldspar from the Zhangtiantang pluton are 153.2±1.1 Ma
and 135.8±1.2 Ma, respectively. The Ar-Ar anti-isochrone ages of biotite and K-feldspar are 152.5±1.7Ma and 135.4±2.7Ma, respectively.
The ages represent the isotopic closure ages of minerals in the pluton. The Zhangtiantang granites are regarded as peraluminous
crust-derived type granites to possess the typic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lc-alkaline rocks on continental margin,
with enriched Si, K, Al (average value of A/CNK as 1.18), HREE, Rb, U, and Th, heavily depleted V, Cr, Co, Ni, Ti, Nb-Ta,
Zr, Sr, P, and Ba, strongly negative Eu and common corundum normative (average value of C as 1.84). The εNd(t) values of the Zhangtiantang granite are −5.84 to −7.79, and t
2DM values are 1.69 to 1.83 Ga, which indicates partial melting of continental-crust metamorphic sedimentary rocks during the
Middle Proterozoic.
The cooling history of the Zhangtiantang granitic pluton indicates that the cooling velocity of pluton was faster (about 67°C/Ma)
from zircon (158 Ma) to biotite (152 Ma), and was slower (about12°C/Ma) from biotite (152.5 Ma) to K-feldspar (135.8 Ma).
It can be deduced that the temporal gap (about 10 Ma) between the granite formmation and W-Sn mineralization in South China
may be related to ordinary magma-hydrothermal processes by the variational cooling curve of the pluton. The Zhangtiantang
pluton was formed in a compressive setting, with differentiation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ccurring in a relative relaxation
setting. 相似文献
142.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不同年代海图或地形图对比、不同年代的卫片对比、野外地质调查、不同年代潮滩剖面测量及对比等,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的冲淤速率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黄河尾闾1996年6月进行人工改道向东流入海,开始堆积现代黄河三角洲的第11个叶瓣,推测这次改道可能是第3个亚三角洲形成的开始,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呈第一、第二、第三亚三角洲逐次向东偏北方向推进之势。现代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海岸带可分成7个冲淤状态不同的岸段:大口河至顺江沟岸段为相对稳定海岸段;顺江沟至挑河口岸段为弱蚀退岸段;挑河口至106站岸段为强蚀退岸段;106站至孤东油田段为石堤护岸强制稳定海岸段;孤东油田至大汶流海堡岸段为强淤进岸段:大汶流海堡至淄脉沟岸段为弱淤进海岸段;淄脉沟口至胶莱河口岸段为稳定海岸段。预测10a内,各海岸段的冲淤状态基本保持不变,但各海岸段的蚀退或淤进速率有逐渐减缓之趋势。人类活动对岸线的变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3.
144.
145.
146.
准噶尔盆地东部中生代构造迁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迁移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所开展的大量地震剖面解释,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中生代构造迁移特征进行了系统讨论。准噶尔盆地东部中新生代期间属于陆内,受西伯利亚板块持续向南楔入的远程效应,其构造特征总体表现出自北向南的迁移规律,具体表现为盆地内的逆冲断裂迁移、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断陷的萎缩与消亡等自北向南逐步变新。最后,从板缘和板内过程和机制,探讨了该盆地东部的中生代构造迁移机制,这种构造-沉积-成盆等的向盆内变新迁移是中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基底向西挤出构造和中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楔入的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147.
经过对"探宝号"调查船在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的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研究和解释,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段区域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被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的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此两处的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过程的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等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8.
江苏中部淤泥质海岸岸线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岸线监测是了解海岸冲淤变化的基础。针对淤泥质海岸潮间带坡度平缓的特点,考虑到潮汐对遥感海岸线监测的影响,基于多潮位站插值校正的水边线离散点潮位赋值及坡度计算对水边线方法进行了改进,并结合潮间带实测坡度资料校正,推算遥感海岸线。选择江苏中部冲淤变化频繁、自然岸线保有率较高的扁担河口至川东港岸段开展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坡度主要在0.001~0.002之间,潮间带宽度由北向南越来越宽。北部扁担河口至射阳河口岸段处于冲刷环境中,大量以养殖塘围堤为主的人工岸线不断被侵蚀后退;射阳河口至四卯酉河口岸段以海岸线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变化为主,2010-2015年平均冲淤速率小于10 m/a,变化幅度较小;南部四卯酉河口至川东港岸段,自然岸线淤长明显,同时人工围垦导致岸线不断向海推进。根据监测结果,认为新洋港至斗龙港岸段应为研究区由北部侵蚀转向南部淤长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149.
燕山式板内造山作用在北京西山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尽管在造山模式、成因机制方面存在分歧,但板内造山作用及其表现特征在现阶段业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到燕山式板内造山带研究思路和成果的启示,经对比研究认为,北京西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大地构造属性及大地构造演化等方面具有板内造山的特征;逆冲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及独特的区域构造组合样式等构成了该区燕山式板内造山的基本地质构造要素;基于北京西山的地质实践,提出了对用板内造山的观点在该区深入研究若干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0.
浙江舟山金塘岛北部围填海工程使其周边海域的地形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该围填海工程引起的地形变化对金塘岛周边海域的潮流、余流以及泥沙冲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变化对沥港水道影响较大,水道北部入口位置向北移,入口处流速明显增大,涨急流速由0.50 m/s增强为0.92 m/s,增强了84%,落急流速由0.30 m/s增强为0.53 m/s,增强了77%,余流流速由0.05 m/s增强为0.12 m/s,增强了140%;沥港水道中部转角处落急流速减弱;围填海工程新生成的岬角处流速变化也较大,2个岬角凹处形成旋转流场,涨急流速由0.46 m/s减弱至0.14 m/s,减弱了70%,落急流速由0.61 m/s减弱至0.17 m/s,减弱了72%,余流流速由0.55 m/s减弱至0.04 m/s,减弱了93%。金塘岛北部海域泥沙淤积分布与余流变化大小分布一致,表明两者密切相关且均受地形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