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0篇 |
免费 | 740篇 |
国内免费 | 2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89篇 |
大气科学 | 365篇 |
地球物理 | 463篇 |
地质学 | 946篇 |
海洋学 | 390篇 |
天文学 | 44篇 |
综合类 | 250篇 |
自然地理 | 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06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23篇 |
2021年 | 150篇 |
2020年 | 136篇 |
2019年 | 150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122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177篇 |
2013年 | 133篇 |
2012年 | 164篇 |
2011年 | 164篇 |
2010年 | 146篇 |
2009年 | 168篇 |
2008年 | 185篇 |
2007年 | 161篇 |
2006年 | 139篇 |
2005年 | 149篇 |
2004年 | 129篇 |
2003年 | 130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查明含烃区与不含烃区的频谱差异是利用频谱属性开展地震烃类检测工作的重要前提.为了直观地确定出含烃区与不含烃区的频谱差异,提出基于频谱差异的烃类检测方法,结合实际油气试采数据和研究需要,将已知井分为含烃井与不含烃井,通过比较分类对象射孔段的瞬时振幅谱(点谱)来找出含烃相关的频谱差异,并利用多种频谱属性交会的方式得到地震含烃区.本文通过目的层盒1段下伏煤层有无的正演模型确定了最大波谷振幅属性为预测储层信息的有利属性,但更深入分析认为频谱差异属性比常规的最大波谷属性更能表征含烃与不含烃的差异.通过设置属性门槛值的方式来量化含烃区与不含烃区在频谱属性上的差异,并将10 Hz单频振幅、25 Hz积分振幅、低频衰减梯度、高频衰减梯度等4种含烃门槛值内的频谱属性进行交会,继而确定出潜在的含烃区,通过水平井验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3.
34.
为深入研究脉冲超声波激励对煤体孔隙结构的改造效应,利用含瓦斯煤体超声波激励实验系统,开展超声波功率800和1 000 W持续、交互脉冲下煤的超声波激励实验,综合低压CO2吸附、低温N2吸附和高压压汞等实验,研究煤的大孔(>50 nm)、介孔(2~50 nm)、微孔(<2 nm)全孔径段的孔隙参数演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脉冲超声波对煤的孔隙具有扩孔效应,煤的孔容占比以微孔和大孔为主,介孔占比最小,煤中各孔径段比表面积大小为:微孔>介孔>大孔;与未超声、持续超声激励煤样相比,脉冲超声波激励煤的各孔径段孔容和比表面积均有所提高;随脉冲次数增加,煤的孔容增幅和比表面积增幅呈正线性增大,其中大孔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幅较为显著。脉冲超声波激励煤样形成水锤压力阶段和滞止压力阶段的持续转换,增加了煤的孔隙结构损伤程度。研发脉冲超声波发射器结合水力化技术,可提高煤的孔隙发育程度,增加煤体渗透性,提高瓦斯抽采效率。 相似文献
35.
电子海图最短距离航线自动生成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航路二叉树方法绕行碍航区处理不完备、效率低等缺点,提出了最短距离航线自动生成的改进方法。通过复杂碍航区路径的递归搜索和碍航区绕行规则的优化,实现了复杂情形下的航线自动生成;利用方向一致性判断、边界检测和动态包络矩形排斥等策略优化航线生成,并采用递归处理和动态判断的方式求解最短距离航线。此方法与已有的航路二叉树方法相比,在自动生成航线的质量和效率上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6.
初至拾取是地震信号处理的关键环节,其精度和效率是资料处理的重要指标.针对常规地震资料,特别是浅海地震资料信噪比相对较高的情况,探讨了改进的能量比法,来确保拾取精度的前提下,实现过程的自动化.在传统能量比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两种改进方法:利用边界检测和稳定因子解决"起跳不干脆"现象,利用多时窗识别折射波与直达波交混处的初至;利用奇异值的处理方法和可变时移量相位推算技术,解决精度和效率问题.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综合时窗、相位、能量等多种因素,改进后的方法针对常规地震资料具有拾取准确、计算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37.
针对常规室内检校场无法满足大视场面阵数字航摄仪检测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适合此类航摄仪检校的野外检校场的建立方法,通过对检校场控制点布设方案设计、适合影像识别的地标形状设计和地标点三维坐标的精确测定方案研究,实现了检测场内控制点的高精度测量:建立适合大面阵数字航空摄影仪几何误差改正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多摄站拍摄足够数量的检校场影像,自动识别并测定每幅影像上全部地标点的影像坐标,用最小二乘平差计算间接求出相机的内方位元素和各项畸变参数,最后通过多组检测参数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及其参数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38.
结合电力线在直升机航拍影像中的成像特性,提出了一种复杂自然背景中电力线的自动提取方法。首先,利用Ratio算子从复杂背景中检测出电力线边缘;然后把边缘转化成直线段,对出现断裂与欠连接的直线进行连接与合并;最后,从这些直线段中采样一些点集,利用随机一致性抽样算法(Ransac)从中选择尽可能少但足够的点来拟合成一根完整的电力线,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