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9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168篇
地球物理   202篇
地质学   353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9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2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英国社会经济学家巴特莱,发现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20%的顾客占据80%的商品销售额,20%的发话人占据了80%的电话费,等等。于是总结出“20%法则”,又称“巴特莱法则”。其含义可表述为:  相似文献   
932.
地球上不仅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而且在南北两个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这些现象出现,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问有规律地移动而产生的。因此,上述三种现象的出现是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同步发生的。  相似文献   
933.
934.
935.
地质系统是一开放、非平衡和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组成该系统的内部物质在时空上的非平衡有序性。了解此类有序现象形成的动力学机理乃是揭示复杂地质系统本质的一把钥匙。研究表明,从平衡或线性非平衡的角度并不能圆满解释此类有序现象的成因机理,只能借助于其它手段和方法,动力学分析法(Dynamic Analysis Method)乃是揭示此类有序现象成因的十分有效的手段。该手段对于从有序现象中提取与成岩成矿作用有成生联系的信息也有  相似文献   
936.
黄玮琼  曹学锋  金严 《地震学报》1993,15(3):339-346
本文以华北地震区为研究区,研究一个大地震的发生对其周围地区强震的发生起什么样的影响?地震免疫性是否存在?这种免疫性在时空域上有什么样的分布图象?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 M7地震的发生对其后 M6地震的发生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性,其中8级地震的免疫范围比7级地震大得多.就8级地震而言,它对其后7级地震免疫的范围要比对6级地震的免疫范围大.根据以上分析,运用统计方法给出了地震免疫性因子随时空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它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37.
中国对虾幼体厌食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38.
页岩气吸附机理的研究对于页岩气成藏和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甲烷在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处于超临界状态,页岩气的吸附实际上为超临界吸附,但其机理目前尚不明确.在建立Ono-Kondo格子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对龙马溪组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和超临界吸附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页岩中发育的孔隙尺度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吸附气主要赋存于微孔和中孔中;页岩的等温吸附曲线在压力较大时,必然存在下降的趋势,这并非异常现象,而是超临界甲烷过剩吸附量的本质特征.Ono-Kondo格子模型对页岩高压等温吸附曲线的拟合效果很好,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说明该模型可以表征页岩纳米孔隙中超临界甲烷的吸附特征.基于拟合得到的吸附相密度可将过剩吸附量转换为绝对吸附量,并直接计算地层温度和压力下甲烷的吸附分子层数,计算层数均小于1,表明甲烷分子并没有铺满整个孔隙壁面.因此受流体性质、吸附剂吸附能力和孔隙结构3个方面的影响,页岩气的吸附机理为单层吸附,不可能为双层甚至多层吸附.   相似文献   
939.
随着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超临界CO2强化页岩气开发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为研究超临界CO2对页岩力学特性的影响,将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浸泡时间条件下的超临界CO2浸泡试验,并通过劈裂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获得浸泡前后页岩强度与变形的变化规律,进而结合SEM、XRD等系列页岩微观测试,初步探讨超临界CO2与页岩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浸泡后页岩的抗拉强度、三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随浸泡时间的加长,页岩强度的损失量增大。初步分析表明:在超临界CO2作用下,一方面改变了页岩的颗粒骨架和孔隙结构,另一方面改变了页岩的矿物成分组成,降低页岩岩石颗粒间的胶结程度,从而劣化页岩的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940.
高流态尤其是超临界流动的水动力学机制及其床沙底形演化的研究相较于次临界流动具有一定的差距。季节性河流以高流态为主要沉积搬运过程,为超临界流的形成与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是研究超临界流沉积的重要载体。在季节性河流沉积体系研究进展调研基础上,明确了其基本定义、判别标准及沉积特征。通过对内蒙古岱海湖北部典型季节性冲积体系——半滩子河流发育的沉积构造进行研究表明:随着低流态向高流态演化,沙丘底形(Dune)逐步向上部平坦床沙底形(Upper plane bed)过渡,形成了低角度/S型交错层理;在高流态初期,形成了上部平坦床沙成因的平行层理;随着流动强度逐渐增大,流动机制演变为超临界流,平坦床沙逐渐向逆行沙丘(Antidune)过渡,形成了与平行层理伴生的逆行沙丘交错层理;当流动强度进一步增大,携带沉积物的流体发生较强的水力跳跃,形成了流槽与冲坑(Chute-and-Pool)。半滩子河流现代沉积中发育的高流态沉积与区域内气候变化具有明确的响应关系,表明河流沉积中广泛发育的高流态沉积构造指示了强烈季节性变化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