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85篇 |
免费 | 1146篇 |
国内免费 | 90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3篇 |
大气科学 | 35篇 |
地球物理 | 1506篇 |
地质学 | 2611篇 |
海洋学 | 269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271篇 |
自然地理 | 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183篇 |
2022年 | 181篇 |
2021年 | 186篇 |
2020年 | 180篇 |
2019年 | 186篇 |
2018年 | 139篇 |
2017年 | 144篇 |
2016年 | 152篇 |
2015年 | 160篇 |
2014年 | 192篇 |
2013年 | 185篇 |
2012年 | 224篇 |
2011年 | 203篇 |
2010年 | 216篇 |
2009年 | 201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172篇 |
2005年 | 153篇 |
2004年 | 145篇 |
2003年 | 164篇 |
2002年 | 139篇 |
2001年 | 142篇 |
2000年 | 140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93篇 |
1997年 | 108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92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78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8篇 |
1974年 | 8篇 |
1965年 | 4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研究超长灌注桩桩侧与土体接触界面的剪切力学行为,采用大型界面剪切仪,开展混凝土与粉质黏土、粉细砂土接触界面剪切试验。针对钻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施工特点及后注浆工艺的应用,在混凝土与粉细砂土界面设置膨润土泥皮或膨润土泥皮与水泥浆,以研究泥皮及存在泥皮时注浆对界面剪切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界面剪切应力随剪切位移增加逐步达到极限值,之后,剪切应力保持基本不变或出现软化现象;土体类型及法向应力大小对界面剪切力学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粉细砂土-混凝土界面摩擦角与土体有效内摩擦角相近,存在泥皮时,界面摩擦角降低达40%,泥皮的润滑作用较大地削弱了界面的剪切性能;存在泥皮情况下,注浆后界面摩擦角较泥皮界面提高近1倍,水泥浆的注入不仅消除了泥皮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界面剪切性能,提高其抗剪强度;泥皮及注浆对界面剪切应力与剪切位移关系亦有较大的影响;界面剪切作用对土体具有一定的影响范围,并在接触界面附近土体中逐渐形成剪切破坏带,剪切过程中界面呈现出由剪切位移阶段逐步过渡至剪切滑移阶段;此外,在剪切过程中,不同界面类型的土体变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洞室围岩的某些参数,如弹性模量、强度参数等,对地下洞室的施工和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直接进行这些参数的现场测量势必要耗费大量的物资和精力,在这种背景下,位移反分析的工程应用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但洞室工程中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监测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随机性,有时会使得变形监测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甚至失真。因此以监测结果的绝对值所反演得到的参数可能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以监测数据的相对值进行参数反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测量误差。基于相对位移的随机反分析法并结合DFP优化算法开发了基于相对位移的随机反分析法,将其应用于一具体洞室工程中反演其弹性模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30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是近50年来在我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地表破裂最长的地震事件.地震地表破裂带全长426km,宽数米至数百米,总体走向90°~110°,具有明显的破裂分段特征,自西向东由5条次级破裂段组成.各破裂段又由若干更次级左阶或右阶斜列的破裂组成,具有自相似的分形结构特征.地震破裂带以左旋走滑为主,倾滑量很小.宏观震中区位于库赛湖东北93.0°~93.5°E一带的昆仑山南麓断层谷地内.最大地表同震左旋水平位移6.4m,最大垂直位移为4m.地表水平位移沿地震破裂带走向出现6个峰值,各峰值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的衰减序列,这表明此地震具有多点破裂特征.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触发了多处高速远程滑坡,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其中,东河口滑坡是这次地震触发的最为典型的高速远程滑坡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备受关注、争论颇多的滑坡之一。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的成因和动力特征主要包括震裂溃屈、水平抛射、碎屑流化和振动液化等4个方面。为了对该滑坡滑动过程中的振动液化这一动力特征进行模拟再现,在东河口滑坡体上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滑带土作为试验样品,并以该地震时的实测地震波作为动力输入,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DPRI环剪试验机,对滑坡滑动过程中的振动液化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环剪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过程中,发生在滑坡潜在滑面上的振动液化现象是导致高速远程滑坡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振动液化过程,滑体的剪切强度迅速降低并产生逐渐增大的剪切位移,为高速远程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m ,平均水平位移约为 2 7m ,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 <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 1 0 - 1~ 1 0 - 4之间 ,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 ,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 (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 ,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 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 ,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 ,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 相似文献
16.
17.
滑坡变形演化特征一直是滑坡灾害预测与防治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但对于多层滑带滑坡的变形演化特征却少有研究。以物理模型试验为手段建立了三层滑带滑坡物理试验模型,完成了多层滑带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的模拟。基于PIV技术获取坡表位移数据,通过柔性测斜仪监测滑坡深部位移,同时布设土压力盒获取滑坡内部土压力的变化情况,实现了多层滑带滑坡演化过程多参量数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多层滑带滑坡破坏过程可分为初始、等速、加速和破坏4个阶段。不同破坏阶段滑坡的主要变形区域不同,下层滑体受到上层滑体牵引作用,在重力和推力作用下滑坡变形逐渐向浅层发展。变形过程中滑坡应力逐渐向滑带集中,滑坡推力沿埋深方向呈多级梯形分布。加速变形阶段滑带处应力迅速增大,滑坡体内产生多层应力集中带,滑带位置推力变化与滑坡位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广甘高速公路K43+600~K43+699.5段左侧为大型堆积体斜坡,高速公路以挖方形式从堆积体中部通过.为准确评价挖方边坡及后部堆积体斜坡稳定性,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查明了坡体地质结构,推测了潜在失稳破坏模式,基于极限平衡法对潜在滑动面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分析,拟定了挡墙支挡和后期监测的处治方案.采用深部位移监测系统对... 相似文献
19.
20.
为改变以单个监测点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坝变形规律的方法,提出位移强度概念,并以此作为分类标准,借鉴决策树算法,根据大坝所有监测点的坐标建立模型,计算并分析大坝在某一方向上的整体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